APP下载

接受理论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

2021-11-02鲍敬敬单翀飞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鲍敬敬 单翀飞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好素材,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本文充分借鉴接受理论,坚持问题导向,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接受理论;红色文化;实践路径;思政教育

[作者简介]鲍敬敬(1987-),河北衡水人,河北科技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单翀飞(1980-),山西平定人,河北科技大学,助理研究员,学士,研究方向:学生教育与管理。

[课题]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接受理论视阈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ZKZX202101)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D64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63-02

习近平多次强调,“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挥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这为如何从接受主体角度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提升教育效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红色文化是党带领全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孕育而成的,以人、物、事、魂为表现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好素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究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发挥红色文化的超时空教育功能,推动大学生与教育内容的视野融合,提升教育的亲和力、接受度、时效性,是当前最为关键的问题。

一、接受理论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接受是人类生活、实践中最常见、最普遍的基本现象之一。人类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能否、是否、如何接受以及接受后果的问题。在解释学上,伽达默尔将接受理解为视野融合。他认为在理解的过程中,被解释的本文有其形成的历史视野,又有解释者的现实视野,只有这两种视野融合在一起,才能出现真正意义的理解。接受美学代表人物尧斯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同时提出“期待视野”这一概念,主张从接受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传播学对接受的认识大致经历了“靶子论”“影响有限论”“社会类型论”几个阶段。约瑟夫·克拉伯认为接受者在心理上有三种选择因素,即选择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选择自己已有观念固化的理解、选择记忆跟自己价值观相近的内容。

复旦大学朱立元教授在其代表作《接受美学导论》中,突破了尧斯等人关于期待视野的认知局限,他认为期待视野应该包括世界观和人生观、文化视野和艺术文化修养。关于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朱立元认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起着两种相反相成的作用,即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定向期待是指,当读者开始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他的一般文化视野和艺术文化素养,特别是他的文学能力,综合组成了一张经纬交织的审美期待网络,按经验暗示去读解、体味作品,并将不符合暗示的意想排斥在外。创新期待是指,接受主体期待视界的深层与内在部分,也是人类追求生存发展的基本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的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辩证关系表明,为取得教育实效,教育者要了解掌握受教育者的定向期待,把握其定向期待层次,找到匹配的接受载体开展教育实施活动。同时,教育者更要善于发现受教育者的创新期待,最大程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超越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动力支撑,才能取得最佳效果。①

解释学、接受美学对“视野”的分析,对于红色文化如何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不是从虚无开始的,其社会地位、知识背景、文化传统、心理结构等等均是自身接受活动的前结构——接受视野,并在选择、理解和整合、运用过程中发挥着一系列作用。因此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该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是重视接受主体的能动性。一方面敏锐且全面把握接受主体需求,调动其接受的能动性;另一方面,充分考虑接受主体已经存在的思想道德状况、知识结构、社会经验、家庭背景等前结构基础上的期待视野。第二是重视教育者与接受者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教育者对接受主体的了解程度,教育者本身是否具有人格魅力、方式方法是否深受欢迎,教育内容是否有针对性且能满足需求,这些都对接受主体的接受程度、效果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接受者同样影响和制约着教育成效,接受主体的差异性,主动性、能动性的发挥程度,不同的期待视野等均影响着教育效果。第三是重视接受过程的非线性。接受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时间的推移反复递进,更需要接受者通过实践持续强化。内心认同是接受的开始,行为的养成才是真正的接受。内心认同与外在行为只有实现统一才是真正的接受。离开外在行为,很难辨别内在认同程度,更难看出教育活动是否有效。

二、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是加强红色资源研究,提升红色文化内容的感染力。新时代下,社会主义矛盾的转变决定了红色文化融入的过程中的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期待与红色文化内容之间不全面、不系统之间的矛盾。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挖掘、学习的路径多且杂,急需一套系统性、全方位、点面结合的红色文化教材或资源库。这就需要教育者不断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形成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理论架构;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之间的特色,将社会化与本土化结合,形成一区一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深挖红色文化内含的精神,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红色故事;注重不同学科的交叉发展,丰富红色文化内容体系。

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教育主体的亲和力。在讲授红色文化内容的过程中,教育者对整个接受过程起着引导作用,其专业化水平、素质高低、对内容的熟悉程度直接影响着接受者的接受效果。作为教育者必须全面把握、学习红色史料及经典内容,自己真学、真信、真懂,讲好革命、建设、改革的来龙去脉,讲好故事的前因后果,讲活人物背后的价值理念。不断学习红色文化话语语境,用发展的眼光学习红色文化,传达教育内容,既要保证话语的政治性,又要提升话语的生活化;既要原汁原味地呈现革命、建设、改革时期的红色符号、红色元素,又要结合新时代背景下的价值引领,让学生在生活化沟通传递下,增加认同感、获得感、体验感。只有做到“真信、真爱、真懂”,才有感染力与说服力,才能增加说理的深度和魅力。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采用专题讲授、参与体验、研究展示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师生在互动方式上实现“匹配”“合拍”,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

三是分级把握接受者需求,提升接受主体的接受力。高校是大学生学习知识、价值养成、增长本领的场所。低年级是大学生习惯养成、适应性增强的奠基过程。高年级是厚积薄发、走向社会的过渡过程。两个阶段,学生需求不同,更需要教育者分级把握,更精准的开展教育活动。围绕低年级学生需求,更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文明礼仪教育等方面,将红色文化中革命前辈的抗战故事与大学时光吃苦耐劳学习相结合;将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与当今个别学生铺张浪费的行为作对比。围绕高年级学生需求,聚焦国家发展,鼓励学生将个人追求与国家发展相结合,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创业就业教育。

四是把握新媒体传播规律,提升浸润力。大学生思维活跃,是网络使用最活跃的群体。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是大学生思想的投射、反映场域。③因此要更加注重网络功能,挖掘新媒体潜力,把握传播规律。建立贴近学生的红色文化专题网站,发掘红色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涵,打造红色文化融媒体品牌。建立一支既懂红色文化知识又懂网络技术的高素质宣传队伍,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宣传红色文化,通过网络留言板、交流群等交互性工具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回击多元化价值冲击。建好用好官方微信微博公众服务平台,及时更新、推送红色文化热点新闻、相关网站和知识链接等。利用学校影视、艺术、新闻等学科优势,建立一支新媒体制作队伍,创造传播红色文化领域的影视作品,用可视化的载体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打造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共享性。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强化议题设置、内容供给,推进传播层级和深度,唱响主旋律。

[注释]

①徐永赞.接受理论视野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规律及模式选择[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7).

②王延光.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与教育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

③徐园媛,旷媛园.“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9).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