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及深刻内涵
2021-11-02许金哲
[摘要]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当中,精辟地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四层内涵,号召全党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继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需要深刻认识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并通过对其内涵的分层梳理,进一步理解其所蕴含的精神源泉、精神动力。
[关键词]建党精神;马克思主义;真理;理想;初心;使命〔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0〕
[作者简介]许金哲(1988-),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讲师,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中图分类号] D2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10-0025-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把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精辟概括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32个字。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深刻、意境高远,跨越时空、历久弥新,那么伟大建党精神是如何形成的呢?质言之,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有哪些呢?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
(一)救亡图存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根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割地赔款,欺压我中华;而腐朽的清政府却成为了外国资本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对外无能,对内镇压,一时风雨如晦、民不聊生。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开始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卓绝的奋斗。然而太平天国、义和團运动均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直接证明了小农阶级无法救中国;同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相继失败又反映出软弱的资产阶级无法改变中国现状。因此,无数仁人志士开始寻求新的道路,随着先进知识分子们一系列建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伟大建党精神中的各个因素也随之孕育成形。
(二)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来源,源于现实维度和理论维度两个层面。
现实维度: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笃信或认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分子开始在中国出现。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积极投身群众斗争实践活动,比如去工人中调查生活、去高等学校宣传革命,再比如在民间办学校、办工会等等。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工人运动有了鲜明的指导思想,也进一步推动了伟大建党精神的萌发。
理论维度:首先,中国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①亦可说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当作了终极目标。尽管在建党前夕的革命实践中,曾经出现过空想社会主义、“左”倾右倾等等不正确的观念,也曾产生过很多“主义”、很多无效的“救国思想”,但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发展,真正代表人民利益、可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脱颖而出。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以实践为其精髓,马克思指出:不止要认识世界,还要改造世界。在获得马克思主义火种后,南陈北李、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投身实践,成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他们致力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展开论战。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诞生了,中国革命也从此焕然一新。马克思主义中这种付诸行动、改造世界、知行合一的特质成为了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复次,马克思主义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讲道:社会形态发展通常要经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过程,这是一个普遍必然性的历史发展规律。但这个发展规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发展过程中有着主体选择的空间存在。也就是说能够把握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可能性空间”——质言之,就是中国可以选择跳过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一个为实现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党,再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直接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这一历史唯物主义规律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哲学、社会学层面的指导。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土壤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追求着理想、增强着修养、把握着安身立命的文化根基。比如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以人为本、温良恭俭让、崇尚和合、求同存异等等文化传统、优秀美德,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涵容着中国人古往今来博大、淳朴、深沉的精神价值。正如民国大师辜鸿铭先生所说,美国文化博大淳朴却因为过分崇尚自由而缺乏一份深沉;德国文化博大深沉却因为日耳曼民族高傲激进的精神缺乏一份淳朴;英国文化淳朴深沉却因为岛国文明地域不够宽广而缺乏一份博大,唯有中国文化集宽宏博大、温良淳朴和厚重深沉于一身。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也是秉承着这份宽宏、温良、厚重的优秀文化传统,并把这一传统和马克思主义真理有机结合,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肥沃的文化土壤。举例来说,中国古代的“人本主义思想”就秉承着博大、温良的人文精神,譬如孟子所说的:“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②就体现了一种仁者爱人的精神,这种精神可以作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负人民”的传统文化来源;再如《中庸》中所谈到:“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③孔子也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④可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勇气”也是通行古今天下的美德。这种勇气并非是不守规矩的盲目蛮干,而是拥有类似习近平所提出的“新时代四有军人之品格”:有灵魂、有品德、有血性、有本事,这才是真正的勇气的体现。这种“勇气”体现在伟大建党精神中,那就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可以看出,其有着深厚的形成背景和历久弥新的跨时代价值,因此探究其深刻内涵也是尤为重要的。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七一讲话中,把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概括为32个字。这32个字思想精辟、内涵丰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精神特质,有助于人们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优势。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体现的是信仰层面的内涵,坚持真理,坚持什么真理?当然是要高扬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旗帜;坚守理想则体现的是: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奋斗。
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谈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就是认定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陈望道曾说:“从墨汁中品出甜甜的‘真理的味道。”因为在当时,陈望道奋笔疾书乃至把墨汁误食为红糖时所翻译的册子正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后来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本阐述马克思真理的中译本。习近平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在2012年12月考察广东工作以及在2020年6月27日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时,曾多次讲述了陈望道“真理的味道”的故事,并强调:马克思主义真理为什么甜,只有中国共产党人能体会得到。
随着《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使得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星星之火开始照耀着黑夜沉沉的东方古国。岁月沧桑,春秋交错,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光芒,如今已烛照整个中华大地,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将真理之火传递。1930年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中也提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再到今年6月,习近平在七一勋章颁发仪式上更是谈到“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号召全党同志要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作为毕生追求。可以看出党的领导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发展具体实际相结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信仰真理、坚定不移的精神特质。相反,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恰恰是东欧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动摇了对科学真理的信仰,这样的无产阶级政党就好比水里的浮萍一样,稍有风雨,即被击溃!
坚守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面对反动军阀的绞索,大义凛然、英勇就义。在其著作《狱中自述》中他阐明了追求理想、追求信仰之大志: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業,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为功为罪,所不暇计。这正是对远大理想的笃信,才能做到虽九死其犹未悔。2020年,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明确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随时面临生死考验,支撑他们视死如归、革命到底的是坚定理想信念。不难看出,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共产党员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远大理想,并为之矢志不渝地奋斗。这种远大理想让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有了大智慧、大方向,也有了判断是非的准绳,《礼记》中写道:“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⑤“明是非”要明的是大是大非,自古以来,正确的大是大非观尤为重要。远大理想面前,朱德拒绝了国民政府为他安排的云南警察厅厅长职务,放弃高官厚禄,万里追寻中国共产党;彭湃有着显赫家世,家中田产号称“乌鸦都飞不到尽头”,却为了远大理想而一把火烧了田契,带领农民搞运动,这就是远大理想指引下共产党人对大是大非的判断。
真理和理想的最高形态就是信仰,信仰是生命之根、心灵之魂,是人生的精神高地。“理想和信念的存废,常常事关个人乃至阶级的历史命运。”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源于党是有科学真理和远大理想所支撑的党,广大党员能否做到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直接关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成败。
因此可以看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一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思想先进、信仰坚定的精神特质,同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信仰型政党。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这第二层内涵,重点在于“践行”和“担当”这两组动词。两组动词揭示了这句话是从实践维度对伟大建党精神的一个高度概括,揭示出了中国共产党勇于担当、打破旧世界、建设新世界,一种知行合一的政治品格。马克思在写给白拉克的信中谈到,一步实际的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李大钊所说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也同样是把实践放在第一位来讲的。
结合百年奋斗历程来看,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就提出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从那以后中国共产党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过程中,真的就像北山愚公一样,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凿山不止,把对信仰的坚守和对理想的追求付诸于实践。这是一种实践精神,更是一种担当使命的初心!
由此可见,“践行初心、担当使命”这一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勇于担当、知行合一的精神特质,同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实践型政党。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回首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尤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至1949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370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370多人。就拿党创建初期来说,党的一大代表总共13个人,却有5个人是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的,他们分别是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陈潭秋、李汉俊。如果谈到党的早期组织,那50多名党员中就有20多名同志牺牲在革命战争年代。正可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再比如,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亦是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典型。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以弱博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毛泽东指出:“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正是这种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的彰显。
如今,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也明确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实现伟大梦想就要顽强拼搏、不懈奋斗。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当今世界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也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由于中国的特殊国情,加上日趋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任务会愈发艰巨。因此,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要进步就必须付出,党员要时刻准备勇敢奉献、投身战斗。
据此可知,“不怕牺牲、英勇斗争”这一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意志顽强、作风优良的精神特质,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战斗型政党。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这句话说的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因为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提到:“对党忠诚,是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诚然,100年前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中国大地上秘密燃起点点革命星火,靠的就是“忠诚”这一守护新生的党生命的底线,它保证了一个50多人的小党能够发展壮大为9500多万人的百年大党。换句话说,党一路走来,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靠的就是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对党忠诚的誓言铸就于风雨如晦的黎明前夜,淬炼于苦难重重的峥嵘岁月,发扬在新时代的光辉历程!
此外,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着重谈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纵观整个世界,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一样,从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血脉里,并矢志不渝地为之奋斗,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民本主义思想恰恰体现的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品质。换言之,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德楷模、道德榜样。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这一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品德高尚、情系人民的精神特质,同时,揭示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榜样型政党。
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从伟大建党精神的来源和内涵中可以读出:伟大建党精神来之不易,是党奋斗历程中一系列精神谱系的源头;其内涵所体现的精神品质为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提供了一把金钥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伟大建党精神依然为新的征程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指引,有着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如习近平所说,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第283页.
②万丽华,蓝旭.孟子 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185页.
③王国轩.大学 中庸 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第96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第109页.
⑤阮元.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M].清嘉庆刊本.北京:中华书局,2009:第2663页.
⑥韦东.中国共产党思想道德建設史(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