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激励性评价铸造高效课堂

2021-11-02司丽霞

语文世界(小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激励性课文文本

司丽霞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肯定、被认可的需要。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学生认知能力有限,自我控制的意识还不够强,在学习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认可。因此,教师要注重对低年级学生实施积极的评价,有效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

一、紧扣年龄特征

在传统教学理念中,很多教师也懂得赏识的重要性。因此,在实施评价的过程中,常常用“你真棒”“读得好”“真了不起”“棒棒的”等相对机械的语言,甚至还组织学生集体鼓掌作为奖励。这样的教育方式,只是在表层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认可,至于教师为什么要表扬自己,自己究竟好在哪里、棒在何处,被表扬的学生则是一头雾水。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运用富有童真、童趣的语言,尤其是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既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激励性评价,同时也能够洞察自身成长的方向,收到一举两得的评价效果。

比如,在教学《小虫子》这篇课文时,教师组织学生朗读,一个学生读得非常精彩。此时,教师就可以相应地评价:“你读得真棒!完全把自己当成了课文中的小虫子,让我们看到了小蟲子的生活和心理活动,我们把掌声献给这个同学。”这样的评价,首先对这个学生的朗读进行了评定,然后具体地阐述了朗读优秀的原因,让被评价者和其他学生都认识到,朗读就是要能够转换视角,把自己当成课文中的人物,与文本同呼吸,与角色共命运,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文本的故事情节中,提升自身的朗读效果。

二、依循评价本质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将自己置身于课堂的绝对权威地位,任何教学行为的实施都必须由自己来完成。大到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研制、教学策略的遴选,小到课堂评价的设置。事实上,学生不仅是我们教育的对象,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中实施激励性的评价,不该由教师单独来完成,而应充分激活学生内在的认知体验,唤醒他们的评价意识,将评价权还给学生。

比如,在教学《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教师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分角色的表演活动。学生在表演过程中的表现,完全交给其他的观众来评价:有的学生关注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动作,有的学生关注了演员在表演过程中的情感表现,有的学生还从建议性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在实施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将更多的评价权利还给学生,他们才能够发挥自身的主动意识,对同伴的角色表演进行综合化和立体化的评价,收到较好的评价效果。

三、关注评价过程

低年级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往往只会关注自身的结果,忽略学习过程。因此,他们可能更在乎的是有没有达成目标,对于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则无法进行提炼,这对他们后续的学习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实施激励性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同时也要对学习过程予以适当的指导,取得一举两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坐井观天》一课时,有的学生尝试将坐在井底的青蛙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认识到正是由于青蛙坐在井底,视野受到了限制,所以它只能看到自己眼中的世界。当然,低年级学生在语言表达时,常常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表达也不够清楚,但他们对文本所传递出来的价值信息,以及所呈现出来的道理已经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时,不仅肯定了他们最终的理解成果,同时还关注到学生在对比思考的过程,尝试将课文中的角色与自己的生活进行对比。这样的评价既聚焦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同时又帮助学生掌握了方法。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始终埋头拉车,需要时不时地抬头看路,引领学生运用激励性的评价,深入感受文本的内在价值,激活内在思维,助推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注:本文系江苏省南通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专项课题“低年级语文课堂教学的合理赏识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XC2020029。)

猜你喜欢

激励性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集体教育活动中教师激励性语言运用的调查研究
背课文的小偷
激励性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小学习作教学激励性评价的运用策略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依托激励性评价提高低学段口琴口头作业效度的实践研究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