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生福画说老上海故事
2021-11-02范生福
上海,这座传奇的城市,从开埠到解放的一百余年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已然变成繁华的国际大都市。百年后的今天,昔日老上海的旧影在逐渐离我们远去。回味那些过去的岁月,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本期与大家分享的连环画,是由画家范生福根据亲身经历,描绘的上海滩各式各样小人物的生活场景,展现百年老上海的时代图景。让我们跟随画面,穿越历史,一同感受老上海的市井风情。
01捏面人面塑俗称“捏面人”,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它以面粉、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再加上颜料、石蜡、蜂蜜等成分,经过防裂防霉的处理,制成柔软的各式面团。捏面人在手中经捏、搓,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便脱手而成。
清朝末期,北京的民间面塑艺人汤有益曾对面塑的改革和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被人尊称为“面人汤”。南派宗师赵阔明被称为“上海面塑的一代宗师”,是出生于北京的满族人,拜了一位姓韩的师傅学捏面人。1938年,赵阔明来到大上海,从摆地摊出售面人开始,最后登上南京路永安公司的大堂现场卖艺,成为上海的面人高手,人称“面人赵”。
02烟纸店
不少上海人的回忆,总也离不开弄堂口的烟纸店。因为是夫妻中老婆经营,所以也叫“夫妻老婆店”。烟纸店门面小,前半间营业,后半间生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烟纸店经营日常用品种类繁多,烟、酒、自来火、肥皂、草纸、雨伞、人丹、雪花膏、蛤蜊油、铅笔、橡皮、练习本,小孩子喜欢的各种零食玩具。开门早,关门晚,居民晚上要灯泡、洋蜡烛等急需的东西,只要敲一下小窗,所需的东西立马能买到。烟纸店很受市民欢迎,对我们这些老上海人实在无法忘却,这烟纸店是老上海当时的一道风景线。
03贴春联
春联,又叫“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的一个种类。春联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迎祥纳福,辟邪除灾,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是我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春联的时候,意味着春节即将到来。据说,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明太祖朱元璋酷爱春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
04打弹子
弹子是由玻璃制成的彩色小球,直径大约是一厘米左右。打弹子的游戏历史悠久,据说起源于16世纪,当时有两名年轻人,同時喜欢上一名女孩子,便决定用弹子比赛分胜负,打弹子的游戏便因此产生。弹子有多种玩法,让孩子们玩得乐趣无穷。通常玩法是“出纲”“打老虎洞”:在地上画线为界,谁的弹子被打出去就输,叫“出纲”;或在地上挖五个小圆洞,谁先打完五个洞,就变老虎,然后打着谁,就把谁的弹子吃掉,就叫“打老虎洞”。
05老鹰捉小鸡
童年乐趣多,小伙伴们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好开心。一个扮演老鹰,一个扮演母鸡,剩下的小伙伴扮可爱的小鸡,拽着前面小鸡的衣服,躲在母鸡后面。队伍像一条长长的龙尾巴左右摇摆,当老鹰冲向小鸡们的时候,母鸡展开双翅拼命保护小鸡们,小鸡们尽情地跑呀、闪呀、躲呀、追呀,玩得可快乐啦。这个游戏不但给我们快乐,还给了我们健康的身体。
06布袋戏
布袋戏又叫被单戏。儿时多观之。一个四方形的蓝布罩,上面是一个简陋的小舞台,也有“出将”“入相”的幕布。这是一种只有一个流浪艺人表演与乞讨的街头演出。内容多为老虎吃人、将军打老虎,在锣鼓声和又唱又叫的人声中,最后老虎被打死。然后从蓝布罩中伸出一个人头,向你讨钱。
07街头套藤圈
在街头弄堂口有套藤圈的摊子,套藤圈上海人叫套烂泥菩萨。小贩把一些儿童玩具、泥娃娃、泥菩萨等放在地上,选择一定的距离,画一道线,花一角钱向小贩买几只藤圈,你站在线上扔藤圈套玩具,套上什么得什么。套圈是用弹性很足的藤条做的,在一定距离外是很难套上摆件的,远的套不住,近的套上会往外弹,难度极大。我小时候也玩过,好不容易套住个小的,比从商店里买一个还要贵。
08修棕绷
“阿有坏噶棕绷藤绷修口伐?”肩上背着棕绳、藤条的棕绷匠走街串巷吆喝着。棕绷、藤绷床透气性好,是天然材料编制的,但用久了会松,会塌下去,于是就有了修棕绷、藤绷的行当。修好了又可用很长时间。如今席梦思取代了硬板床,修棕绷、藤绷的行当也随之消失。
09竹蜻蜓
竹蜻蜓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儿童玩具,也是儿童最喜欢的玩具之一。在螺旋桨状的竹片中插入细竹棒作轴,状似蜻蜓。玩时,双手搓转竹轴,然后手一松,竹蜻蜓就会飞上天空,旋转一会儿才会落下来。儿时,我自己会做也喜欢玩。
10拗手劲
拗手劲是男孩子显示自己力量的一种游戏。一张桌子,两条凳子,摆好架势就能比输赢。我小时候也喜欢这种游戏。我长得矮小,手腕还是蛮有力的,我多次因拗过比我高大的小伙伴而沾沾自喜。
11剪鞋花样
买绣花鞋价钱贵,小户人家的姑娘们只有自己做。鞋面上的花样必须亲自动手,姑娘们就去街头小巷寻找剪鞋花样的师傅。
剪鞋花样的师傅在街头避风处,将剪出的各种吉祥花样:富贵牡丹、鸳鸯、喜鹊、鲤跃龙门等白色剪纸,贴在红、绿的鞋面纸上,挂满绳子任你挑选。自己拿小剪刀,小心又熟练地将一张白纸剪成一幅幅鞋花样,给姑娘们增添美丽和快乐。
12石库门旗袍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穿着旗袍的风气盛行。程乃珊曾说过,“上海女人不仅天生是穿旗袍的,而且天生是应该穿旗袍的”。当时几乎所有年龄的女人,包括小学生、纱厂女工等都穿旗袍,旗袍成了上海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石库门是上海典型的具有海派文化元素的民居,因条石周箍和乌漆木大门而得名。上海弄堂石库门里故事多,当年大明星胡蝶、名人陆小曼等都曾居住石库门。
13擦笔铅照画
以前,南市城隍庙一带,有很多开店设摊画擦笔铅照的行业。店铺门口挂着电影明星和不知名的人的肖像。画铅照的就是凭照片据“九宫格”放大,拿着蘸有炭粉的画笔,用放大镜看,一格一格照着小格子下的照片,画在纸上大格子里,完成后就是一张擦笔肖像画。
旧时,在祭奠仪式上,不大见悬挂亡者遗像而多用灵牌,但丧事办过,需要有幅故人像作纪念,人不在了,只能根据留下的照片,放大画成铅照。
14大世界里出角儿
大世界,始建于1917年,创办人是黄楚九。新中国成立后曾改名“人民游乐场”。
“大世界”曾经是旧上海最吸引市民的娱乐场所,里面设有许多小型戏台,轮番表演各种戏曲、曲艺、歌舞和游艺杂耍等,还设有电影院、商场、哈哈镜、小吃摊和中西餐馆等。
“大世界”更是许多名角儿的发迹之地,人称“冬皇”的孟小冬,出生于梨园世家,5岁学艺,7岁登台,14岁登上上海大世界的舞台,成为响当当的角儿。京韵大鼓名家骆玉笙、沪剧名家杨飞飞、滑稽泰斗杨华生等,一批在近现代中国艺术史上赫赫有名的角儿,都是从这里走入人们的视野。
15皮鞋匠
修鞋匠俗称“皮鞋匠”,流动摊贩,一副担子,大竹篮里装着铁钉、铁掌、碎皮等修鞋材料和工具。穷人终日奔走劳碌,鞋破了,舍不得扔掉,找皮鞋匠钉个掌,打个虎皮头,再凑合穿些日子。
16堂倌的绝技
“堂倌”是旧时对饭店、酒楼中的服务员的称谓。只要顾客进了饭店的门,就能看到堂倌的一脸笑容。引座、挂衣帽、落座、摆台、点菜、算账、送客……全由堂倌一个人招呼接待。从前是没有菜谱的,菜谱都在堂倌的脑子里,几十种菜品、菜价报得丝毫不差。顾客点菜终了,堂倌按顾客的席次和所点菜名接二连三对厨房呼叫,厨师在厨房用勺敲锅,连声答应。
不消多时,堂倌上菜。他右手托盘,托盘里摆满汤菜。左手从手心到肩摆着一长叠盛有白饭的碗盏。他脚步轻快,还要上楼。一路上只听得饭碗叮当相碰,却不翻落。盘中菜汤晃荡,却点滴不漏。
17更夫
我国古代计时是将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一夜分为五更,即从晚上7时至次晨5时,每更约2小时,打更者用敲锣或打梆子的方式报时,一更敲一次,二更敲两次,至五更天已亮。打更是民间的一种夜间报时制度,打更者就叫更夫,也俗称“打更的”。
更夫也出現过名人,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曾是更夫,他整整干了15年的更夫。在孙中山南洋纪念馆里,至今还保存着其父打更的物品。
20世纪30年代中期,打更这门古老职业逐渐消失。重庆磁器口古镇还保留了传统打更文化,听说许多人更是慕名而去,专门夜游磁器口,听听打更声。
18大阳伞拔牙
旧时老上海没有牙科医院,只有私人开设的镶牙店,代客拔牙、装牙、价钿贵,平民百姓看不起,只好到城隍庙一带找“大阳伞”牙医。操此业者,竖起一顶大油布伞,挂着“无痛拔牙”广告,自称为十代祖传的牙医,因无名无姓,人们就称他们为“大阳伞”。他们收费低廉,医术不高,捏着一把没有消过毒的钳子,不管你痛不痛,有无危险,不上麻药,伸进你的嘴里,要你大咳一声,就用力地把牙拔下,痛得你哇哇直叫,满嘴是血。
19上海生煎馒头
生煎馒头,是流行于上海的一种地方传统小吃,上海生煎馒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点心,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原为茶楼、老虎灶兼营品种,20世纪30年代后,上海有了生煎馒头的专业店,馅料以鲜猪肉加肉皮冻为主。
生煎馒头外皮底部煎得金黄,上半部撒了一些芝麻、香葱,闻起来香香的,咬一口满嘴汤汁,颇受上海人喜爱。经营这种风味小吃的店铺在上海遍地都是。
20斗鸡
斗鸡是男孩玩的游戏。斗鸡通常一对一斗,也有结队斗的。斗鸡首先要摆开架势,一条腿弯曲,放在另一条腿上,一只手握住弯曲的腿,开成一个三角形,突出部分象征鸡的嘴。斗鸡拼的是力量和脚劲,靠的是平衡,还加点技巧,谁能具备上述条件,往往就是胜利者。若两队斗鸡,则是一场混战,双方各显神通,场面激烈。这种游戏,女孩玩的极少。
21小书摊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
当年上海街头巷尾遍布小书摊,这些小书摊成了最受男女老少欢迎的流动图书馆。摊主在可以对折夹起收摊的书架上横排着上百本小人书,几张小板凳,让大人、孩子们看得如痴如醉。一分钱可以看几本,多付几分钱还可以租回家看。
“小人书,大天地”,历史知识、文学故事、社会风情全都浓缩在了巴掌般大的连环画上,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们心中最为深刻的儿时阅读记忆,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
我儿时就是小人书迷,我照着小人书的图描绘,一年、二年……后来我成了连环画家。“小人书”是我的启蒙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