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对新生儿科护理质量的应用效果分析
2021-11-02邓芳
邓芳
(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新生儿科,广东 珠海 519000)
0 引言
新生儿科是围绕新生儿设置的病房,负责新生儿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1],由于科室患儿起病急、变化快,用药剂量较小,各项护理操作复杂,所以对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质量要求更高。PDCA循环管理在骨创伤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科室的护理管理中应用广泛,且获得不错效果,故本次研究在新生儿科护理管理中运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探究其对护理质量的影响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20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收治的住院患儿10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23天,平均(13.38±1.23)天;新生儿肠炎11例,新生儿肺炎23例,新生儿低血糖症16例。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7~21天,平均(12.88±1.28)天;新生儿肠炎12例,新生儿肺炎23例,新生儿低血糖症15例。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研究组实施PDCA循环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1.2.1 计划
找出新生儿科常见护理问题的原因,明确工作重点[2],根据重要性和紧迫性排出主次,制定护理计划和目标。主要问题有:护理记录的书写,胃管、吸痰管、约束带的固定,标本采集,加强静脉穿刺成功率。护士长及科室护理人员共同参与,按月、季定期评估护理计划,保证计划可行性。
1.2.2 执行
对新生儿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1)理论培训,法律法规、医院规章制度、护理人员行为规范、职业素养,新生儿科基础护理知识,护理查房业务学习[3];(2)专业技术培训,生命体征的测量,静脉输液,皮内、皮下注射,肌肉注射、吸痰术、置胃管、导尿术、氧气吸入、呼吸机、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沐浴、无菌技术、暖箱蓝光箱的使用[4]、心肺复苏、胃肠减压、心电监护的使用,掌握更换尿布法、人工喂养法、新生儿抚触沐浴法、新生儿气道护理,脐周护理、臀部护理;(3)健康指导培训,掌握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掌握科室常见疾病的健康宣教内容;(4)定期进行整理,保证计划的可行性,每月月末例会进行讨论分析,保证制定计划的可行性、有效性。(5)制度管理培训,护理管理人员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工作偏差及早处理[5]。
1.2.3 检查
科室建立质控小组,定期检查、反馈、记录。建立并完善专科工作制度,交接班制度贯彻落实,有意外事件应急预案,紧急情况护士调配原则。护士长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熟悉并掌握新生儿科基础护理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正确高效执行医嘱;具有熟练的基础护理技术操作;对新生儿科常见病多发病观察判断能力;按规定书写护理记录;能认真履行责任义务,按照规定要求完成各项教学制度。对基础知识及技能操作欠缺的人员加强培训。
1.2.4 处理
每月对新生儿科典型护理问题及护理质量达标情况进行评价分析[6]。将实施护理计划后的患儿身体健康情况与预定的目标进行对比,了解实际解决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对未实现的问题应探寻原因,如考虑收集的资料是否正确全面,制定的目标是否正确,护理计划的实施是否有效,还存在哪些问题等,根据护理问题薄弱点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将规定时间段内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7],在下一循环中应该设定为重点。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儿护理后家属满意程度及护理质量。
1.4 评价标准
满意度:院内根据技能操作、生活照顾和服务态度三方面制定调查问卷,得分与满意程度成正相关。护理质量:院内根据基本素质、操作技能、消毒隔离、病房管理四方面自拟护理质量评价表,得分与结果成正相关。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进行对比
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s,分)
表1 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技能操作 生活照顾 服务态度 健康指导研究组 50 9.5±1.2 10.8±1.6 9.1±1.2 9.2±1.3对照组 50 4.3±1.3 5.7±1.4 3.7±0.8 3.8±0.7 t - 20.783 16.962 26.475 25.861 P -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患儿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表2 两组患儿护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s,分)
组别 例数 基本素质 操作技能 消毒隔离 病房管理研究组 50 32.5±9.4 21.7±5.4 24.1±12.1 23.0±11.1对照组 50 37.4±13.3 39.7±9.7 38.3±12.3 39.2±10.1 t-2.127 11.464 5.819 7.633 P-0.035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PDCA循环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有效手段[8]。它包括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四个阶段,计划包括目标的确定以及计划的制定;执行是具体操作执行护理计划中的具体内容;检查是总结执行的效果,不足之处加以完善;处理是对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失败的教训进行总结整理[9]。四个阶段周而复始运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部分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解决剩下未处理的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根据科室的实际护理问题,制定可行的护理目标,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潜在的护理问题得到发现,通过因果分析可找到影响护理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10],针对性进行护理计划的实施。根据制定目标的具体要求,认真执行制定的计划。对护理人员进行定期检查考核,巩固了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技术水平的信任,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以免因为对医护人员的怀疑和不信任,拒绝配合治疗,阻碍治疗进展。PDCA循环的运用即提高了护理管理者的管理水平[11],同时也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执行力,以此提高护理质量,提高医疗服务内涵。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护理人员基本素质、操作技能、消毒隔离、病房管理护理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后家属对护理人员服务态度、技能操作、生活照顾、健康指导满意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王靖燕等[12]在儿童手术室护理安全质量持续改进中运用PDCA循环,结果显示,患儿护理质量显著提升,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在新生儿科护理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有效提高科室整体护理质量,缓解护患关系,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程度,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