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开青春的“脐带”勇敢无畏地成长
——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作文题解及佳作点评
2021-11-02王代福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王代福(湖北省当阳市庙前中学)
【真题回放】
婴儿从孕育到出生,主要靠脐带提供营养、维持生命。断开脐带,离开母体的过程,尽管充满着未知与风险,但也意味着从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样,从少年到青年,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也如同断开一条无形的脐带,充满着憧憬与希望,伴随着纠结与迷茫。亲爱的同学,你感受到自己青葱岁月中的这条“脐带”了吗?它带给你的是呵护与依靠,还是束缚与苦恼,抑或是二者之间的徘徊与煎熬?
请以“青春的脐带”为题,或分享你的故事,或倾诉你的心声,或交流你的思想……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严禁抄袭和套用任何其他同类作文。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校名。
【试题解析】
2021年湖北宜昌中考作文命题与近几年来的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式一样,那就是力图贯彻这样一种理念,即在阅读板块中,尽可能渗透写作能力的考查,反过来,在写作板块中,尽可能兼顾阅读能力的检测。因为,读写本一体,读写应互动。考生只有正确解读材料,充分把握题意,才能准确审题立意,精心谋篇布局,畅快行之于文。
这道作文命题,灵感来源于试卷最后一则文段——《成长回声》。该选文针对考生的年龄特征,要求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从亲情和自我中做出选择。众所周知,青春叛逆期是每一个人必然要经历的成长阶段。父母虽然为孩子提供了浓浓的亲情和生活的保障,但子女未必能理解他们的舐犊之情和殷切期望。文中“我”的所作所为,其实是众多懵懂少年的常见之举。这既是观念的冲突,也是成长的代价。在试飞与归巢中做取舍,可谓是每一个人成长节点的必修课,极具时代意义和思辨价值。
伴随成长而来的憧憬与纠结,让我们联想到新生婴儿剪断脐带时的情景。脐带曾让两个生命同呼吸、共命运。婴儿借此汲取营养,维持生命;但也囿于母体,不得独立。断开脐带,离开母体的过程,尽管充满了未知与风险,但也迎来了生命的诞生,自由的个体;从少年到青年,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过程,虽然充满了希望与畅想,但也伴随着纠结与迷茫。可见脐带既是生命的依靠,也是成长的苦恼。成长的每一次节点,都像在断开一条无形的脐带。借脐带之喻,观照学生成长的话题,唤醒他们对成长的思考,是这道作文设题的主要意旨。
就考生的写作情况来看,大多能以擅长的记叙性文体、熟悉的自身成长素材,我手写我心地自然表达出对成长的体悟和感受。但本文出彩亦非易事。“青春”是成长的时间节点,也是选材的范围,这个好理解,也容易做到;可“脐带”的深层喻义究竟指什么?为何要剪断它?“脐带”在成长中究竟是“呵护与依靠”还是“束缚与苦恼”?这才是审题与立意的关键,它关涉到选材内容是否精当具体、主题表达是否鲜明深刻,如果忽略了这一考场评判标准,则作文的高下优劣便显而易见了。
【写作点拨】
这是一篇命题作文,属于“导语+文题”的命题形式。即在文题之前有一段导入性的语言材料,而后引出命题,提出要求。我们在审题时,可以在心里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文题是什么意思?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题目是否限定了内容,内容限定在哪一方面?题目是否具有一定的比喻义或象征义?导语中的材料在内容上或主题方面有怎样的暗示性?由于写作命题是从阅读材料衍生而出,因此审题时还必须关照到阅读材料中的选文《成长回声》。通过这样的一番审读和思考,文章的立意和选材就有了明确的方向。
先看导语,“自己青葱岁月”是审题的第一组关键词,命题者希望考生写的是与“自己青葱岁月”相关的故事、心声、思考等内容,这就明确限定了写作范围。“青葱岁月”是人成长的一个特殊时段,一般是指12—18岁这个年龄阶段,正是一个人从少年到青年,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时期。中学生正处于这个人生阶段。生活在“青葱岁月”的中学生,他们的年华就像碧绿的小葱一样美丽,充满了希望,有着非同寻常的味道。青春如青葱,虽在成长,却并未真正成熟。处于青葱岁月的中学生,各自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如何对待“脐带”,因经历、认知等的不同,必有个性的不同。
再看文题,“脐带”是第二个关键词。脐带本是个生物学名词,是连接胎儿和胎盘,供给胎儿血液和营养物质代谢,保持胎儿在宫腔内一定活动的管状结构体。文题中的脐带自然不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导语中说“断开脐带,离开母体的过程,尽管充满着未知与风险,但也意味着从此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同样,从少年到青年,长大成人、融入社会的过程,也如同断开一条无形的脐带”。这里的“同样”一词,即引导学生在审题时思考他生活中的“无形的脐带”是什么,在他的青葱岁月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他是如何认知、理解、接受或断开“无形的脐带”等相关内容。
纵观整个命题,审题重点为“脐带”。脐带既输送了营养,也带来了束缚,更孕育着许多未知的矛盾。考生应先对“脐带”进行辩证的剖析,深入理解成长中的必然冲突,并观照自己的成长经历。然后可以将依赖、苦恼、煎熬等情绪诉诸笔端,亦可用理性的文字阐明对“脐带”的见解和思考。文题中“青春”一词,进一步界定了取材的范围。孩子与父母、师长之间,常有相互冲突、动容、理解的宝贵经历。考生应撷取成长中触动人心的细节,以书写青春的脉动;也可援引社会、名家对青春的论述,以绽放思想的光芒。
理解了题目中的这些关键信息,学生即可在考场上真情流露、抒写自我。我们倡导在写作中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通过真情实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反对宿构、反对虚饰、反对抄袭。
【误区警示】
从阅卷情况看,有少数考生在确定写作范围时,虽然对“青葱岁月”这一成长节点有所把握,却忽略了“自己”这个限制词语,有的将表述对象“我”延展到“我们”,甚至推及“他人”的青葱岁月,这种审题时出现的偏差,显然脱离了本文的写作范围。再者,还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于“脐带”这一凸显主旨的核心词语理解失之肤浅,尚未悟透它的深层喻义,导致在选材时无所适从,不知道写什么,在时空严格受限的考场上,为找不到“下锅米”而急得团团转。究其原因,问题还是出在“审题”上,这些考生没有慧眼捕捉到提示语中“无形的脐带”这一组关键词。因为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它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那么,在考生的青葱岁月里,“无形的脐带”究竟是什么?它带给考生的作用又是什么呢?提示语中作了明确回答:可能是关爱与鼓励,也可能是羁绊与束缚……你怎样选择呢?是接纳,还是排斥?是理解,还是纠结?对待“脐带”,你是想保持,还是要断开?这便自然成为写作的内容。解决了“无形的脐带”是什么的问题,接下来思考的就是自己是如何感受的,它带给你的是呵护与依靠,还是束缚与苦恼,抑或是二者之间的徘徊与煎熬,你是如何认知的,又是怎么对待的……这就把握了写作的主体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