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的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

2021-11-02张银定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11期
关键词:角砾岩斑岩铜矿

张银定

(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第四地质矿产勘查院,甘肃 酒泉 735000)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是冈底斯成矿带多金属矿的重要组成部分,矿田内成矿类型丰富,地质构造复杂,南北长约14km,东西宽约2.0km~2.5km,面积约30km2。铜矿富集区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的成矿作用和强烈的岩浆活动,最新勘查成果表明,在铜矿富集区,共发现了几处超铜矿床、铜矿床、小型铜矿床,以及多处铜矿点,矿体铜资源储量丰富,存在大量伴生金属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矿床的不断发现,甘肃省铜矿显示出巨大的找矿潜力。但铜矿富集区的勘探程度相对滞后,开发利用尚不成熟,一些影响找矿突破的有色金属来源、构造控矿观点、矿勘查靶区定位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为了提高铜矿富集区的勘查效率,有必要对矿床进行更系统、更本质的了解,不断深化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对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进行总结,为甘肃省铜矿富集区的找矿工作提供参考意见。

1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地质特征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的出露地层,依次为大板岩群、滩间岩群、第五系。大板岩群呈东西分布,受侵入岩侵位,贯穿整个铜矿富集区,与侵入岩断层接触,褶皱、断裂等构造,主要分布在富集区西侧,在矿区北侧则多呈残留体,岩性单一,地壳和岩石圈厚度明显,岩石变形较强。滩间岩群呈近南北向分布,主要分布在铜矿富集区的断层东侧,由石英砂岩和泥质板岩组成,褶皱等地质构造发育明显,矿床产生潜在的重力失稳。第五系主要为粘土,分布在矿区南侧和北侧的沟谷,宽度大于2km,水平层理由含砾砂岩组成,表现出典型的矿床蚀变,交错层理由夹粉砂质板岩组成。地质剖面蚀变如图1所示。

图1 地质剖面蚀变特征

2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的成矿模式

通过对甘肃省铜矿富集区地质背景、富集规律、成矿环境的深入分析,得出铜矿富集区地球物理标志、地球化学标志、成矿系列的控矿因素,结合矿床特殊性,构成的铜矿总体成矿模式如下。

2.1 与俯冲作用相关的成矿模式

在断裂俯冲作用下,产生落雪组底部的矿床过渡层,铜矿富集区的裂谷带,火山活动活跃,火山活动带来矿质来源,形成了矿区的成矿带,与火山旋回一起控制成矿带的分布方向,另一方面,同生断裂影响了铜矿富集区的地质构造,为矿源上升、矿源运移富集提供通道,使金属矿源的主要赋存层位,分布在陡山陀组、因民组、黑山组、落雪组。裂谷带的三级裂陷槽控制了成矿亚带,与海湾滞流、潮坪藻席相、潮坪藻席相、古剥蚀面洼地堆积相,沿垂向剪切带底辟侵位,共同组成了铜矿富集区的成矿有利环境,裂谷带中的三级裂陷盆地,则控制了矿化富集区。铜矿富集区的矿床位于混杂岩带西侧,为火山活动、构造活动、洋壳向西俯冲的产物,由于洋壳向西俯冲的角度较低,洋壳与深部矿床的接触区域产生熔融,使岩石圈玄武质岩浆下降,成为岩流熔融的底垫,使深部温度进一步骤升至1500℃左右,促使气、液相、火山喷流相分离,形成富含大量成矿物质Cu的原始岩浆,为铜矿富集区的成矿提供热源。矿区内地层经历了动力变质作用、区域变质作用2个阶段的改造,受变质、变形的强烈作用,岩类形成片麻理和片理的地质结构,变质岩被改造成糜棱岩,东侧地表分布有大面积的矽卡岩带,矿体均为矽卡岩矿体。反演矿床的物探成果,当不断上侵的洋壳岩流,达到富矿物质聚集的有利空间位置,此时随着构造发育、温度降低,在长时间的汇聚下,洋壳岩流形成浅部岩浆,开始在成矿有利部位结晶,形成浅成浸入体。

2.2 与碰撞伸展作用相关的成矿模式

在铜矿富集区的碰撞造山带,受构造控制,层状和似层状矿体,会在层间断裂区域产出,该区域矿体经历了弧-陆碰撞后,形成现在不同的矿段。由于碰撞造山会产生热水沉积,在热水浸入岩石圈的伸展阶段,小角度相交层间断裂的矿区,会造成大规模岩浆沉积,在铜矿富集区大规模侵入,且在岩浆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初具规模的铜矿体,岩浆胶结物沿中心向外分布,但该成矿期的成矿物质,仍未形成固定形态的铜矿体。在后期伸展阶段,北侧的角砾岩中心矿化较强,形成构造-岩浆-沉积构造,产生与碰撞伸展作用有关的斑岩成矿事件,在陆壳缩短作用下,形成铜厂沟、和红山等大型斑岩,这些大型斑岩对矿床结构产生影响,产生了具有陆壳源岩特征的花岗岩,花岗岩接触的地壳部分熔融,软流圈大幅上涌,地壳矿物重熔在下部热的软流圈,取代了较冷的岩石圈,促进密集区的高密度矿物发育。将喜马拉雅期成矿作为典型代表,将盆地流体系统、及相伴生的斑岩系统作为典型代表,碰撞伸展作用通过陆内转换产生的走滑伸展,在推覆剪切构造运动中,发育出许多大型和超大型矿床。在地壳环境下,大型和超大型矿床的强烈剪切应变,能够影响下地壳的熔浆,使熔浆以岩墙形式上升,向剪切带积聚,是赋矿地层的主要物质来源,赋矿地层的岩型矿体得到发育。在走滑和张性环境中,斑岩体受东西向构造挤压,地壳双倍增厚,上部围岩垂向张性构造,在角砾岩内部呈放射状发育,在拉张盆地发育新生代富碱侵入岩,进一步引发富含挥发成分的含矿岩浆上涌,为铜矿富集区发育提供有利环境,其矿元素形成温度较高的钼铜矿。

3 甘肃省铜矿富集区的找矿方向

根据对甘肃省铜矿成矿模式的认识,提出以下找矿方向。

3.1 斑岩型矿体的找矿方向

斑岩型矿体在铜矿的东北部角砾岩筒、角砾岩筒下部,均存在规模不大的里农斑岩体,地表山高坡陡、出露面积小,岩石类型为石英二长斑岩,变质岩石的矿化过程,分布规律明显,铜矿的矿区深部工程,也揭露了斑岩脉的宽度约为0.8m,推断矿床深部可能存在斑岩体。斑岩型矿体的深部矿化情况,未完全得到控制,东北部斑岩体主要位于断裂下盘,矿体规模小而一直未开采,中部区域还存在矿段浅变质的区域变质岩石,岩石类型为黑云母石英二长斑岩,经深部斑岩体岩石学勘查后,可知矽卡岩的产状与岩体,与铜矿富集区的接触带密切相关,接触带的矿石类型除了矽卡岩型矿石,还有构造改造型矿石,在深部岩体由陡变缓的部位,东西向剖面上的岩性,与异常岩石岩性具有一致的异常特征,布置勘探工程,勘查矿段岩体西侧的围岩类型[1]。分析可得围岩类型主要为砂板岩和石英砂岩,矿段褶皱变形发育不明显,变形特征显示的边缘俯冲角度小,成矿潜力与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铜矿富集区的重点勘查区域,分布在深部岩体的东南侧地区,采样角砾岩旁侧的凝灰岩时,令勘查点围绕深部岩体的环形构造。根据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岩系,可知片岩类分布在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该岩群存在与成矿系统、矿床类型相关变质矿石,变质矿物为石英、斜长石、绿泥石,原岩为沉积岩类,片麻岩类分布在达肯大坂岩群,原岩为花岗质岩类,岩石类型为二云二长片麻岩,大理岩类同样呈透镜状分布,分布规律为西北向,在达肯大坂岩群中仅见大理岩[2]。由此判断成矿有利部位分布在铜矿东北部的同生断裂、黑山组底部、层间断裂、钠质岩系带分布区、贯穿底部断裂发育的地段、沉积沉降中心、落雪组底部的过渡层、钠质岩系带分布区。

3.2 矽卡岩型矿体的找矿方向

在铜矿的中部区域,存在干矽卡岩蚀变,规模较大,而蚀变矿体是富集区的主要矿体,推测中部区域存在引起铜矿化的成矿岩体。铜矿的东部和东北部,下层存在引起岩化的成矿热液,为上部围岩的岩浆上侵提供通道,在成矿热液中心可以找到矽卡岩化的凝灰岩,凝灰岩伴随浅成低温热液型矿体,在坑道和钻孔中,控制角砾岩的矿体规模和展布方向,该岩石为铜金属矿体的重要成分,酸性流纹质火山岩线性喷发,主要依靠角砾岩的胶结物,地壳下部岩石变质,得到矿区的喜山期斑岩体。花岗斑岩等成矿物质,矿段受韧性剪切变质作用,呈脉状分布,通过钻孔设备和遥感设备,采样矿集区南东侧的孤峰地区,重点勘查角砾岩下部的成矿规模,推测角砾岩下面可能存在的岩体。识别浅成低温热液铜矿床相关的硅帽,根据物探标志和化探标志,从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角度出发,提取中部区域的多源地质信息数据,解译矿区水系沉积物异常,预测该区域利于成矿物质聚集[3]。针对中部区域的深部隐伏矿体,由成矿模式可知,富集区的矿后构造,与玛祖矿床构造类似,对深部隐伏矿体进行物探勘查,通过钻孔深部揭露矽卡岩型矿床的沉积岩石,根据岩石碎屑锆石的年龄,推测岩石碎屑锆石的沉积构造阶段在白垩时期,期间断层下盘的矿体错断,曾发生逆冲推覆作用,且钻孔深部揭露的断裂方向,表示岩墙中的洛巴堆组大理岩,在古陆边缘俯冲背景下,从西北剖面出发解译岩石岩性,由此判断中部区域的矿区深部,仍存在未被发现的铜矿体。

4 结语

此次研究针对甘肃省铜矿富集区,分析其成矿模式与找矿方向,拓宽了找矿思路,为铜矿富集区新一轮找矿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为找矿工作的部署提供理论基础,推动找矿工作向前发展,提供矿山生产的后备资源,延长矿山年限。

猜你喜欢

角砾岩斑岩铜矿
龙塘沿铁矿角砾岩破碎带形成机制探讨
玉龙-芒康一带斑岩型铜多金属矿找矿前景分析
西藏斯弄多银多金属矿床热液角砾岩特征及成因分析*
降低粗选石灰PH值在沙溪铜矿的运用
综合找矿方法在青龙县七拨子金银矿床角砾岩矿段勘查中的找矿效果
全球十大铜矿公司
东天山赤湖地区原生晕异常结构特征对寻找斑岩型铜钼矿床的指示意义
西部矿业迈向国内铜矿“新巨头”
辽宁调兵山西调斑岩型钼矿床特征及找矿标志
全球最大铜矿开始罢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