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优势分析

2021-11-02李正忠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滑坡体抗滑桩滑动

李正忠,杨 俊

(1.贵州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114地质大队,贵州 遵义 563000;2.贵州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贵州 遵义 563000)

我国幅员辽阔,山区面积大、地形地质复杂,各种地质灾害频发,尤其是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增加,地质灾害发生频率越来越大,其中滑坡灾害广泛发生。据统计,我国新老滑坡共计约30多万处,每年发生的滑坡数以万计,经济损失巨大,目前抗滑桩作为治理滑坡的最有效手段得到了广泛采用,其结构形式简单、抗力大、施工便利,本文主要围绕此展开详细分析。

1 地质灾害滑坡概述

滑坡是三大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中较为频发的一种,指的是斜坡受到地震、河流冲刷、雨水浸泡、地下水活动以及人工开挖等因素的影响,岩土体在自重下沿一个或多个破裂滑动面往下滑动。一旦发生滑坡灾害,极易导致严重后果,近百年来全球因自然或是人类活动诱发的滑坡现象所致的损失,每年高达数百亿美元。

根据我国自然资源部最新报告显示,2020年地质灾害共发生7840起,各种灾害统计数据如下表1所示,共造成139人死亡(失踪),58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50.2亿元。从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滑坡灾害数量最大,占比达61.35%,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丘陵、高原在国土面积中的占比达69%,受滑坡威胁与存在潜在破坏的地区在国土面积中占比20%~25%,多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给人们的生命安全与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从滑坡灾害实际发生情况来看,一大发生滑坡将导致河道堵塞、交通中断,甚至可能摧毁村镇、厂矿等,带来巨大损失。为此,如何有效治理滑坡成为业内一大研究重点,正确判断滑坡类型、规模、产生条件、主要作用、诱发因素、滑动机理、发育程度以及稳定程度等,合理选择滑坡治理方案,保证技术可行性、稳定性、经济性。抗滑桩作为滑坡治理主要支挡结构,凭借着抗滑能力好、工程量少、桩位布置灵活、施工方便、安全可靠以及投资少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围绕此技术展开详细分析。

2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应用原理与优势

2.1 应用原理

抗滑桩是防治滑坡的一种支挡抗滑结构物,尤其是在浅中层滑坡治理中效果显著。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基本应用原理,主要是将抗滑桩通过滑体嵌入滑床内一定深度,对上部滑体传递下的滑动力进行支挡,提高滑坡稳定性。在滑坡治理工程中,需查明滑坡实际情况,将抗滑桩布置在合适位置,可出露地面、也可埋置于地面下。

抗滑桩类型较多,有不同的划分依据,一般情况下,需根据滑坡情况选择抗滑桩,或是采用多种抗滑桩进行组合,如:中小型滑坡,多选择单排抗滑桩进行治理;大型滑坡的下滑推力较大,单排桩治理难度较大,往往需选择双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

表2 抗滑桩类型

2.2 应用优势

近年来,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应用广泛,主要利用深部稳定地层的嵌固作用、桩体抗力平衡滑坡推力,以此达到加固、稳定滑坡的目的。抗滑桩具有施工简便安全、适用性好、抗滑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具体应用优势可归纳如下:

(1)抗滑效果好,可解决抗滑挡土墙无法克服的问题,对于滑动带较深、滑坡推力大的情况应用效果较好。

(2)施工便利且安全性高,对滑体稳定性扰动较小。

(3)钢筋布置灵活,可根据计算所得弯矩在抗滑桩中合理布置钢筋,因此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抗滑桩比不可分段布筋的桩更为经济。

(4)桩位布置灵活,可在查明滑坡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滑坡体中抗滑效果最好的部位设置抗滑桩,保证滑坡稳定性。

(5)适用性较广,抗滑桩形式多样,可成群布置,适用于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发展潜力巨大。

3 实例探析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

3.1 工程概况

此滑坡位于某城市道路段,滑坡发生后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交通受阻。此滑坡体平面呈不规则弧状,滑坡体前、后缘宽度为95m、40m,轴向长度40m,滑坡体具体情况如下表3所示。

表3 滑坡体情况

3.2 滑坡原因

发生滑坡灾害后,采用综合勘察方法对滑坡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包括工程地质测绘、高密度电法、地质雷达、探井方法等。经综合分析可得,此次滑坡发生的诱因是城市建设消坡与连续降雨;滑坡发生主因是岩石内部节理裂隙发育,降雨后节理面粘性土夹层强度下降。

3.3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勘察显示,场地内填土层厚度1.5m~3.5m,下伏下白垩统青山群(K1q)安山岩,强风化岩、中风化岩厚度分别为9m、3m,其下为微风化安山岩。各岩层主要参数如下表4所示。

表4 各岩层主要参数

3.4 抗滑桩的应用

3.4.1 滑坡推力计算

本工程拟将抗滑桩布置在滑坡后缘11.5m,如下图1所示。采用不平衡推力法,对滑坡推力进行计算,考虑滑坡体与道路相距较近,计算时考虑路面超载30kPa。滑坡体部分破坏,处于临界状态,安全系数1.0,与此反算得到滑裂面(泥化夹层)综合内摩擦角Φ',当滑坡体下滑力接近0时,Φ'=23.7°。

图1 滑坡纵向主滑面示意图

根据设计要求滑坡治理安全系数1.25,计算可得此时坡体单位长度滑坡推力313kN/m,按规范取荷载分项系数1.3,故取荷载设计值407kN/m,计算时滑坡推力按矩形分布考虑。

3.4.2 抗滑桩结构形式

本项目采用悬臂抗滑桩支挡,结构形式如下图2所示。抗滑桩长17m、直径3.0m;滑面以上桩长9m,人工挖孔灌注桩,桩身进入滑动面下1m,灌注桩总长10m。由于嵌岩段人工开挖难度较大,而场地不允许爆破,因此滑动面以下嵌固段设置15根微型钢管桩,由此组成钻孔钢管组合桩。单根钢管桩钻孔直径220mm,钢管采用φ127×10;钢管桩长度10m,进入灌注桩身内3m;钢管桩内压力灌注M20纯水泥浆。

图2 抗滑桩结构形式

3.4.3 抗滑桩内力变形分析

出于安全考虑,忽略桩前滑体抗力。6m内滑坡总推力2442kN,按矩形分布考虑,滑动面以上抗滑桩单位高度滑坡推力271kN/m;滑动面以下按弹性地基梁计算模式分析桩的内力与变形,采用有限元法进行计算。

经计算显示,桩顶最大水平位移19.49mm;最大弯矩11888kN·m,与桩顶相距10m;最大剪力2706kN,与桩顶相距13m。基岩侧壁最大压应力670kPa,远低于侧壁容许抗压强度。

3.4.4 滑坡体监测

本项目在滑坡体外稳定地段布设1个基点,滑移体布设5个观测点,采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对滑坡体进行监测,监测频率为前5d每日监测1次,并由监测结果确定后期监测周期,如出现降雨等情况增大监测频率。

本项目大直径人工挖孔桩+钢管桩组合桩型的组合模式,有效缩短了工期,施工速度加快,且避免了在人口密集区域爆破。根据后期监测情况分析显示,滑坡治理效果较好,保障了周边环境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滑坡是一种常见且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类型,对周边道路、建筑以及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产生巨大威胁。对此,必须重视滑坡灾害的地址类型、变形破坏情况与稳定性分析,合理制定治理方案,抗滑桩是一种有效的且常见的治理手段,施工便利且抗滑效果较好,需根据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抗滑桩类型,也可科学组合配置,切实提高滑坡体稳定性,真正达到减灾防灾效果。

猜你喜欢

滑坡体抗滑桩滑动
方截面抗滑桩旋挖钻成孔工艺探析
用于弯管机的钢管自动上料装置
试论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
滑坡体浅埋隧道进洞分析及应对措施
浅谈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中抗滑桩设计关键要点
针对移动端设计的基于滑动响应方式的验证码研究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T形横截面抗滑桩截面优化研究
贵州省习水县桑木场背斜北西翼勘查区构造情况
用于滑动部件的类金刚石碳覆膜特性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