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的文学写作力

2021-11-02边建松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1年28期
关键词:表达力画面感复原

◎边建松 浙江省诸暨市草塔中学

每年9月招新时,总有同学想通过参加文学社以提高考场写作的能力。但考场写作和文学写作就好像语文里的现代文和文言文、数学里的代数和解析几何,两者有联系,但所需要的心理动应、思维方式和语体结构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对高中生来说,这两个概念必须区别开来,以免走歧路。如此,才能谈文学写作力。

文学写作力包括三大块内容:梦想力、坚持力、表达力。梦想越大越远,就会越坚持不懈,就越能够克服表达难关。有个别同学很有才华,但志趣不在文学上,冒一下后就出不来了,这是没有梦想力。好文章都是修改出来的,有的同学只修改了三遍就求饶了,这是没有坚持力。梦想力和坚持力,都是写作者必须具备的文学素质,要靠写作者自我修炼。下面着重谈谈表达力。表达力包括三个方面:情感激发力、场景复原力与结构优化力。

情感激发力,也就是常说的写作触发点。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去写文学作品。坐在窗口,看到彩霞满天;第一次住校,晚上洗脚时想到妈妈;校团委布置一个征文,内容是“我的老师”,不得不写……这些触发点,有些是被动,有些是主动,但都涉及作者对外界的感触。对文学作者来说,感触要深刻,感触点要细致,深刻、细致了才可能具备他人所无的新颖。

对作家来说,一次偶遇就可以激发创作情感。冯骥才有一次在北京的车上看到一男一女,女的比男的高出许多。过了些日子,他听到一位老画家谈起一对老夫妻如何相亲相爱,妻子有病行动困难,丈夫用一根绳子套在她脚上帮助她行走。这两件事激发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写出了著名的短篇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

其他如一种景物激发创作情感,艾青因看守所窗口的雪景,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又如一首音乐激发创作情感,余华听到了美国民歌《老黑奴》,决定写下一篇这样内容的小说,就是《活着》。又如一则新闻激发创作情感,笛福看到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新闻后就想到写一部小说,就是《鲁滨逊漂流记》。

太阳之下无新事,这些事情大家可能都会遇到,但触发了写作者,写作者发现且表达了出来。一位同学周末醒来发现同学们在朋友圈晒出户外举奶茶的照片,她也想晒但要30元一杯,同学说借用他面前的奶茶拍一下照即可,她喜滋滋地做了,这时同学把二维码递过来,“一次2元”,这位同学“有些不舒服,但达到了目的还少花了钱,却弥补了她所有的不满”。作者凭这篇小说获得第二十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资格。

场景复原力,就是要用文字表现出画面感。画面感越真实、越具体,给读者的文学感染就越强烈。要写好这些画面感,首先作者脑子里要保存与画面有关的颜色、气味、动态……也就是常说的观察、体会外界人、事、物。比如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第一段:“柏油马路起伏不止(视觉),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感受)。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感受)。这年我十八岁,我下巴上那几根黄色的胡须迎风飘飘(视觉),那是第一批来这里定居的胡须,所以我格外珍重它们(感受)。”括号里的文字,就是余华使场景复原的奥秘所在。

有位同学写厂房门口吃饭的爸爸:

我到机房的时候,天已经暗得差不多了。他正蹲在机房旁的杂草地里抽烟,隐隐约约只看得清个身影的轮廓,还有星点的红色火光。

我喊他一声。他扭头看见我,抓紧猛吸了两口,把烟在泥地里摁灭,站了起来。

他在面包车上吃饭。我以前是不愿待,要先走的,母亲说她懒得洗两次碗,就让我等着把碗带回去。

车里能见到些机房的光,但有浓重的机油混着铁锈的味道,还有驾驶座上破破烂烂的布上的汗臭味。我闻了几年,却还是忍不住会想皱眉,他却能面不改色地大口扒饭。

这一段让我们身临其境。我们发现,作者写自己的时候,采取简略叙述,一两句带过;写爸爸的时候,就采取环境描写、动作描写,视线远近结合,把爸爸置身于机房面包车中吃饭的场景复原了,显得真实、动人。

写好场景对话的画面,写作难度主要体现在复原对话的具体内容以及对话的人物之间的动态交流的画面。要做到这样,只能靠作者比读者预先沉浸于那个场景之中。

结构优化力,即巧妙的构思能力。文学是创新的园地,是“变”的事业。有时候内容不变,仅仅变一下结构,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卡夫卡把人变为甲虫,让甲虫具备人的思想性格来贯穿整个故事,引人入胜,这是变内容。变结构至少有下面两种常见写法——

可以用“我”来转述这个故事。战争期间,有一位年迈的老人离开家园逃难,但到桥边就走不动了,他坐在桥边。如果这样写,故事就平铺直叙。海明威写《桥边的老人》就加入了一个侦察员的“我”作为叙述者,在桥边和老人对话,写老人戴着金丝边眼镜,写老人在家里照管小动物而小动物带不过来。“我”的出现,让老人的生活具体展示出来,而且是在对话中展示,显示出海明威的写作特色。又如鲁迅的《孔乙己》,如果没有那个小伙计“我”,这个故事还会那么打动人吗?虚构作品里,这个“我”是一种叙述视角;其实非虚构作品中,这个“我”也显得非常重要,是一切真实素材的提供者。

可以改变故事进程。鲁迅的《故乡》,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来安排情节。故事推进是这样的: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小说开头的“回”与结尾的“离”,形成一个回环结构(也是一种对比),从哪里来又回到哪里去。但《祝福》则先写祥林嫂惨死在街头,再回忆祥林嫂的一生。这样的写法,很容易使人产生一个想法:祥林嫂是谁?她为什么会在祝福声中惨死于街头?人们为什么会那样对待她?她的家人呢?变顺叙为倒叙,就有下面的作用:引起阅读兴趣,促使人思考。

文学写作可以写诗歌、剧本,可以虚构,自然也可以非虚构。当今世界倡导非虚构写作(类似我们常说的写人记事文章),但体式更为丰富。我建议我们高中文学社的写作可以朝这个方向走。

猜你喜欢

表达力画面感复原
指向表达力提升:语言革命的应然必然
复原力是一笔人生财富
一起来做颈椎操吧
巧设“主问题” 赋予古诗词教学画面感
表达力的多元设计与实践探索——台北市南湖高级中学语文组“写∞手”教学活动探析
发掘及复原恐龙化石
高中生物学课程中走得进出得来的“画面感”培养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画面感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育表达力的理论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