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整合优化研究
2021-11-02苏嘉俊
谢 琴 苏嘉俊
(宁夏大学 体育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等课程属于体育本科专业开设课程。其均属运动与人体关系的课程,在内容、方法、实践等方面具有逻辑联系。基于课程群内涵[1],将以上三门以上课程统称为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回顾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发展历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体系借鉴苏联,其母学科源于生物学和医学。当前的单一课程授课,存在内容重叠、相似、缺失、知识碎片化、实践特色不突出,课时少、内容多、难理解,课程内容排布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匹配等问题[2,3]。打破课程壁垒,对课程群内课程加以整合,重新规划设计,形成结构合理、层次清晰的课程体系,有利于获得课程群整体教学优势[4]。借助整合,重点凸显课程内容的运动特色和综合性,有利于满足学生服务社会的知识和技能需求[5,6,7],是体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改革策略和专业内涵式发展的根本途径[8,9]。
1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内容整合优化依据和原则
1.1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10],传统教育存在“学生知识不完整、空乏,无法在需要时灵活运用,不能在新的或类似的情景下迁移”的弊端,伴随社会发展人类进步,知识会被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需要针对实际情景对知识进行抽取、重组和再创造。单一课程知识不完整,理论不能和实践衔接,是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存在的问题。因此,通过课程群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缩小课程知识与运动实践间的差距,保证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这一做法与建构主义主张相吻合。
1.2 整合优化原则
1.2.1 系统性原则
当前单个课程教学,忽略了运动中知识应运的综合。因此,在进行课程内容的优化时,以系统性为原则,立足运动实践,注重知识间的衔接和联系,理论知识实践化内容的设计。目前,各高校受限于师资或者学时,不开设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课程,但在健身或竞技训练中,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知识,因此有必要把这些未开但实践应用性强的知识纳入到课程内容中,确保学生知识构建的系统和完整性。
1.2.2 创新性原则
对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内容的增、删、整合,不是简单的表层的知识的精简或扩充,而是基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及实践应用,对群课程内容的整合和优化,更深层次的是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将课程知识传授与深层次的学生能力、素质提升一体化,实现人才培养知识、方法、目标上完全的先进性和前瞻性。操作中,理论知识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实验内容要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深度理解,使理论知识实践化。
1.2.3 以人为本的原则
教师是课程内容整合及教授主体,学生是课程内容受教者,在整合中都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关注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比如教师对教材内容和资料的筛选、教师,课程负责人外,要将课程群教师纳入到师资团队中,建立相应的培训体系、激励机制,制定奖励制度,根据任课情况,承担工作难易、多少做好分工、做好培训和经费调控,形成能胜任、可协作教师团队。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体验、学生知识和能力发展、关注学生学习体验以及未来就业需求,以此作为教学内容知识甄选、难点知识教学设计依据。如果可以,最好能够吸纳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加入课程建构团队,以学生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
2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实施步骤及工作要点(图1)
图1 课程内容整合优化实施步骤及工作要点
第一步:根据学校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单个课程目标,确定课程群教学的知识、技能及情感目标;
第二步:打破原有单独课程内容体系,根据实践中知识应用顺序组织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类整合。可按基本知识模块、实验实践模块,对解剖生理、营养与能量代谢、运动技能学习和工作状态、运动疲劳和运动医务监督等知识进行细分。各专业根据专业侧重对模块知识进行选择。
第三步:依据知识模块确定章节内容,并根据章节内容编制教学大纲,明确时数、重难点,并邀请专家对编制的教学大纲进行审核评价;
第四步:编制教学计划,立足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章节内容课时数。各专业根据本专业学生知识、技能培养目标,自主确定课时数。
第五步:根据学习效果及学生反馈、教学目标达成度对课程内容编制进行调整。
3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内容整合优化措施
3.1 建立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内容的整合优化,有两个关键环节,一是内容整合,一是整合后的实施。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涉及多学科知识,教学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特征。因此,在整合时需要教师立足课程知识、能力目标挑选和整合教学内容、挑选课程资料;在教学时还需要进一步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设立例证、类比以及语言解释,也即明确重难点及教学策略、授课深度等。以上方面,依靠单一的课程教师显然是不能实现的。通过建立课程团队,打破教师传统的单一课程教学思维,使课程群教师对单一课程授课在学生知识建构、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制约性和不足,以及整合教学优势达成较高共识,积极组织参与教研活动,整合课程内容,研讨教学方法,形成教学合力,这将是此项课程改革能否有效实施的首要条件。
3.2 精编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材
教材是制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的依据,更是学生的学习资料。课程群课程内容整合,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根本立足点,以学生知识建构和能力提升为归宿,对课程内容和资料精挑细选,在科学性、专业性的基础上,对原有教材内容删增取舍、重新排序,难度要适度,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规律。同时,注重教材的配套性,理论教材、实验教材、习题库、有试卷库等,甚至是部分章节的视听教材,形成体系化的教材及其配套资料,最大程度的充分发挥教材服务教学的作用。
3.3 实现实验课、理论课的实践化
研究表明,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实验课、理论课当前都存在实践、实用性特色不突出、考核时实践技能所占分值,最终学生不会应用所学解决实践问题等问题[3]。对标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教学基本规范基础上,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一方面理论知识讲授时,要结合运动实践,讲知识的应用,通过理论知识对实践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这需要教师在课前对学生已有的运动经验有所了解,也即课程实践案例要与学生已有的运动体验紧密结合。一方面理论作业或理论测试设计时,要结合现实问题进行设计,比如把青少年儿童肥胖问题、老年人骨折问题、马拉松跑阶段性训练、膳食及营养补剂的问题、脱训期间的训练安排问题等等,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意识,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培养学生综合应运知识能力。再一方面实验课注重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比如让学生为某一运动队做训练方案,并自行设计体能、机能检测方案,并进行跟踪评价,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很好的聚焦于常规训练或运动中必须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常用的技能操的机会,实现理论或实验方法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衔接,有利于学生系统性思维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性应运能力的整体性提高。
3.4 构建有效的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评估体系
评估是对实施的教学最直接的反馈,也是改善教学、促进教师发展、课程发展的根本保障。当前各高校对于课程评价常用的以课堂教学评价为主的四位一体评价体系。所谓的“四位”指的是课程评价由“教师的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四个方面的主体多元化评价体系[11]。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在评价方面,可以以“四位一体”评价体系为评价框架,充分考虑到课程内容理论、实验、实践和多名教师开展教学特点,在注意分类考核、注重开放式和封闭式指标体系构建基础上,具体需注意如下几个方面:教师自评,需要注重教师教学思想和理论、优良教学产出、本人的教学材料、教学手段等方面的评价;同行及督导评价,需要注重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相比于教师自己、专家、同行,是教师教学的主体,也是全程体验教师教学的唯一主体,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水平更具有发言权,学生评价作为评价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需要关注课程内容设置、编排合理性、内容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挑战性、课程内容讲授清晰度、发言得到鼓励、作业有利于课程内容的学习等方面。同时,评价作为教学改善的依据,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评价,也即做到即时评价。当然,关于目前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评价方面研究比较少,各体育院校有必要立足本校课程教学实施情况研究构建科学化、特色化的评价体系,推动运动人体课程群教学质量的提高。
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课程内容有交叉且联系紧密,就其课程知识的独立性而言,对于学生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综合应运知识能力要求显然是极为不利的。但对于课程群内容知识整合,在现实教学中,受制于任课教师知识背景、协同课改意愿、能力和认知水平以及学校教改导向的影响,开展也同样有难度。因此,需要学校、任课教师深刻领会教育部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高校本科专业质量标准相关文件,加大课改引导力度、提高认知,切实立足于一流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做好运动人体科学课程群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