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趋势与创新策略*
——基于宾阳舞炮龙的考察
2021-11-02黄丽芳黄建团
黄丽芳 黄建团
(1.桂林旅游学院休闲与健康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2.广西民族大学体育与健康科学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当今世界以5G 移动互联网为主的一整套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不断地扩散与应用,加快推进资源配置方式、生产方式、组织方式,全面影响着世界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各个方面,2018 年我国数字经济总量达31.3 万亿元,占GDP34.8%,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例,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冲击[1],必将引发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颠覆式的变革,衍生文化传承的新业态与数字化生存危机,因此,探索其发展趋势特征与传承创新显得尤为紧迫。
广西宾阳县是壮汉民族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的“百年商埠”,壮锦、竹编、瓷器被称为“宾阳三宝”,藤桌、藤器在宋代已列入贡品[2],在民国时期宾阳已成为广西农村手工业最发达之县,有“小日本”的美称,[3]舞炮龙正是这一商业背景下,产生了狄青、卢氏兄弟、四龙拜祖、送灯[4]、驱瘟消灾等多元起源说[5],形成了“舞炮龙,行好运;取龙珠,生贵子;窜龙肚,除灾难;龙入宅,人丁旺”的民俗活动[6]。自20 世纪90 年代末以来,舞炮龙在互联网技术影响下得以迅速发展,因其燃炮炸舞龙的刺激性和独特性、参与人群的广泛性、世代相传的民俗性,以及百龙共舞、千炮齐鸣、万人同欢的场景,被中央电视台喻为“中华一绝”,2008 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至今已有900 多年的历史。本文以数字经济与舞炮龙发展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研究法与田野考察法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于2007-2019 年对炮龙节开展了实地考察、参与观察、访谈、口述等田野调查,从数字经济发展的视角,分析舞炮龙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历程,探讨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趋势与创新策略,对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数字经济时代舞炮龙文化的发展历程
1.1 互联网技术助力中的“炮龙搭台,经济唱戏”(1998—2009 年)
数字经济最早出现在20 世纪末期,在最初阶段以商务应用为主[7],它是信息网络化时代产生的一种崭新的经济现象[8]。1998 年全国旅游业发展热潮,舞炮龙乘势开拓“炮龙搭台,经济唱戏”发展道路,采用“互联网+炮龙精神”宣传营销模式,将历史积淀形成的“诚实守信、勇于开创、包容开放、英勇顽强、精诚团结”的舞炮龙精神进行创意设计,注册“炮龙”商标,把炮龙精神融8 个类别57 种商品和服务中,充分利用互联网与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广泛宣传,打造“宾阳制造”、“诚信宾阳”品牌,消除了“宾阳假货”致部分手工业生产近十年的萧条影响,手工业产品畅销欧美、日本等20 多个国家和地区[9],2006 年荣获了“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县”荣誉称号。2007 年利用央视平台与宾阳官网、宾阳吧平台,成功打造了“东方炮龙狂欢节”。
2008 年3G 手机应用正式启动以来,社交网络、微博、微信等火热传播,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促进舞炮龙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首先,修建炮龙老庙,将炮龙节盛况、炮龙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特色美食、旅游服务、旅游线路等信息通过网络平台宣传推广,为游客提供服务;其次,建立“互联网+旅游”数据库,建立旅游宣传、产品销售、交易结算等服务平台;最后,以打造“宾阳炮龙”文化精品为契机,精心策划“百龙舞宾州”宾阳炮龙节活动,充分利用“互联网+管理、服务、销售、数据、宣传”,实现了营销模式的创新,扩大了旅游产品销售市场,提升了炮龙节品牌影响力,促进了炮龙节向旅游产业化方向发展。2008年炮龙狂欢节有130 条龙在各条街道彻夜狂舞,参与人数当晚观赏舞炮龙的有40 万多人,旅游收入8100 万元;2009年炮龙节有141 条炮龙,游客55 万人,旅游收入超过8000万元。
1.2 数字经济推动中“经济搭台,炮龙唱戏”(2010 年至今)
2010 年上半年移动互联网终端和业务日益丰富,网民规模达2.77 亿,以云计算、物联网代表的数字经济实现了对传统互联网的超越。2015 年国家“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引发了数字经济迅猛发展,宾阳县乘势提出了“经济搭台,炮龙唱戏”发展策略。首先,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修建乡村路、街道、修整寺庙、社坛、祠堂与宗谱,整改、修复和完善“三街一江”、思恩府试院等炮龙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推动舞炮龙从县城中心进入乡村传播发展,构筑了良好的物质生态环境。其次,针对舞炮龙家族内部恶性竞争的问题,引入市场经济公平竞争机制和现代竞技体育竞赛规则,举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舞炮龙表演赛,促进了舞炮龙由攀比竞争逐渐向有序化、规则化的公平竞争式发展。最后,引入市场运作机制,允许和鼓励国内民间资本、非文化企业介入文化产业领域,支持和引导外资、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对文化产业的投资和经营,成立了广西炮龙文化投资有限公司,于2014 年建立了“政府宏观主导、企业运作、协会商会承办、民商积极参与、专家跟踪指导、媒体广泛宣传”炮龙文化保护与产业开发机制,先后荣获国家最佳节庆奖、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第十届“群星奖”、广西产城一体化试点园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等称号,2017年宾阳炮龙节签约7 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7.91 亿元人民币[10],2019 年宾阳炮龙节游客约44.16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34 亿元,形成了“经济搭台,炮龙唱戏”的发展态势。
2 数字经济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变的趋势特征
2.1 拓展化
马克思认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为首的社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杨培芳认为“互联网磨”将产生以知识中产者为首的公平信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以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为“互联网磨”正以前所未有力量颠覆着工业社会的经济基础,数字经济生产力从PC 机向手机变革、资源配置由计划+市场向市场方式变迁,推动了经济形态从传统互联网经济向数字经济转变,引发了为上层建筑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烈变迁,在核心价值、角色地位、工艺技艺、组织内容、经费环境、营销手段、宣传策略上,从内部到外部呈现单一至多元的结构性变革(见表1),呈现强有力的拓展化发展,揭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化的内在规律。
表1 数字经济与舞炮龙发展历程结构
一是拓展了外部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源发于农业经济基础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将跨越与突破工业经济基础的桎梏,借助数字经济与创新技术力量,演化为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新型文化形态,对“任何一种文化都会依次经历农业文化形态、工业文化形态、后工业文化三种形态;任何一种文化不可能跨越其中的一种文化形态而进入到另外一种文化形态”文化变迁理论提出了挑战;在空间上,数字经济全球化与平扁化发展拓展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由单一的项目发展逐渐向生态、多领域协同创新与综合发展。二是拓展了内部的功能结构。数字经济发展拓展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结构,在精神上形成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开放、平等、协同、分享的价值观念,如舞炮龙形成了“诚实守信、勇于开创、包容开放、英勇顽强、精诚团结”炮龙精神;在制度上形成与数字经济相适应的协同分享的特征,如炮龙节建立了“政府宏观主导、企业运作、协会商会承办、民商积极参与、专家跟踪指导、媒体广泛宣传”组织机制;在物质上利用数字化技术构建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多元化、立体化与生态化营销网络体系与保护开发体系,如利用央视、报纸、杂志、广播、电视、QQ、微信、数据库、网站等平台,将舞炮龙文化街区的建筑、街道、庙宇、社坛、宗祠、炮龙制作坊等进行了数字化与生产性保护。
2.2 融合化
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经济与文化关系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原始混沌一体-相互独立发展-在更高基础上的融合三个阶段,在工业化与市场经济时期进入在更高基础上的融合阶段[11]。当今数字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发展正是两者在更高基础上融合的体现,呈现了无限协作、无边界聚合的发展趋势特征[12],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发展趋势下呈现融合化的发展特点(见表1):一是资源融合化。通过互联网技术平台整合了炮龙节文化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旅游资源,整合了舞炮龙+游彩架+灯酒会+文艺晚会等非遗资源,将炮龙节的数字化虚拟世界和活动化现实世界融合起来,促进了炮龙节旅游产业的发展。二是过程融合化。利用数字经济机制,整合了政府、民间与社会力量,炮龙节组织由政府主导转变为“政府宏观主导、企业运作、协会商会承办、民商积极参与、专家跟踪指导、媒体广泛宣传”多方融合的市场主导组织机制,推动舞炮龙由配角走向主角演化。三是结果融合化。数字经济与舞炮龙融合发展,一方面通过网络平台融合各方资源,发展炮龙产业,形成新的数字经济增长极;另一方面采用“互联网+炮龙精神”宣传营销模式,消除了“宾阳假货”负面影响,打造城市品牌,形成了“东方炮龙狂欢节”社会效益,两者互动融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形成“前台―帷幕―后台”[13]文化产业,取得了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和谐统一的效果。总之,利用互联网技术融合各方资源、融合各方力量发展成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特征。
2.3 创新化
数字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技术创新,而且是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IT 产业的摩尔定律认为计算机处理能力每18 个月就翻一番[14],创新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这意味着谁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具有自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谁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宽广的文化视野,谁就拥有最有价值的财富。[15]舞炮龙创新运用互联网商业技术与生产技术(见表1),推动了炮龙产业形成与发展,其主要表现在:一是运用互联网营销手段将炮龙节打造成集民俗、文化、旅游、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产业集合体;二是运用互动网文化创意技术,将炮龙节在“灯酒会+舞炮龙”基础上增加 游彩架+文艺晚会+影剧+电视剧”内容,拓展了文化空间,增加了“受众”层次与数量;三是引入现代工艺制作技术,将舞炮龙制作工艺从原来“由竹子、盐泡纱纸、麻草绳、丝布制作的竹龙”基础上创新成“化工漆胶、光影龙鳞、电子龙眼制作的电光龙”;四是引入舞龙新技术,舞龙技艺经历了简单舞龙技术到综合化舞龙技术的创新过程。舞炮龙创新发展提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必须借助互联网技术不断创新拓展知识、技术、文化理念、审美、时尚、智能等要素,迎合大众消费需求,促进了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经营者、管理者必须掌握数字经济的知识、文化与技术,提升自身科学技术与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断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力,以适应新型互联网商业模式发展。
2.4 发展瓶颈
随着数字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迅速地升级换代,由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设施落后与生态环境恶化,其技术创新、经费投入、服务水平日渐式微,组织灵活性差、群众积极性不高,缺乏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从舞炮龙发展的结构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业意识欠缺。宾阳县部分手工业者、商人、企业缺乏创业意识,投机取巧,急功近利,大肆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与电信网络诈骗,极大破坏了舞炮龙文化品牌形象。二是创新文化淡薄。舞炮龙文化创意技术、舞炮龙制作工艺、舞炮龙制作工艺大多处于模仿、跟踪、引进与改造外来的新技术与新成果阶段,在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风气影响下,“诚实守信、勇于开创、包容开放、英勇顽强、精诚团结”炮龙艺术核心价值观流失,其社会教化、维护秩序、团结合力的仪式功能不断减弱。三是发展资金欠缺。每年炮龙节经费筹措主要来源于按户摊派、商人捐资与企业赞助,政府每年下拨经费仅40万左右,经费欠缺制约了炮龙节在发展规模与技术创新上的拓展,滞后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四是创新与融合机制缺乏。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尚未完成,数字经济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融合机制与创新激励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了未能充分调动各界力量发展炮龙产业,舞炮龙文化保护措施作用力度较小,传统的制龙工艺、舞龙技艺与抛火药技艺不断流失[16]。五是创新人才缺乏。在打工经济与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下,让年轻人长期远离舞炮龙的信仰和民俗,不少年轻人对舞炮龙缺乏兴趣,缺少善于经营、乐于创新的舞炮龙专门性人才。六是保护与开发失衡。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保护意识不到位、旅游服务水平较低,在产业化中破坏了部分古街道、古建筑、庙宇、宗祠等生态环境,导致了保护与开发失衡,引发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矛盾。
3 数字经济时代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创新策略
3.1 强化深度融合,拓展生存空间
数字经济与舞炮龙融合化发展趋势,提示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必须整合政府、社会与个体资源,强化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全社会的参与度,拓展生存发展空间,构建数字经济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模式。一是理念融合。根据数字经济协同共享发展特征,树立“共建共享”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理念,打破部门的界限、行业的壁垒、区域的封锁,推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科技、教育、旅游、金融、制造、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融合发展,拓展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领域和空间,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发展,解决舞炮龙创业意识欠缺、发展思路滞后等问题。二是机制融合。将“共建共享”理念融入公共政策、法规体系、发展规划制定实施的全过程,坚持政策引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组织、市场推动、媒介联合、群众参与的保护与发展机制,推动体育与发改、财政、住建、国土、卫生、教育、文化、旅游、农业等部门深度融合,拓展部门协同创新与发展空间,解决舞炮龙发展中政府与民众之间的矛盾。三是组织融合。注重民族文化精英的作用[17],成立各级传统体育文化保护组织,加强与基层党组织以及其他部门社会组织融合,探索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村民自治”[18]“社区自治”的内生秩序规律[19],融入文化、旅游、扶贫活动,整合资源组织开展一系列体育比赛和活动,激发民众组织参与积极性,带动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解决舞炮龙组织灵活性差、民众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四是保护与发展融合。2012 年《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和生产性保护协同推进,推动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的有效融合,构建保护、展示、利用、发展多功能一体化的创新模式,进一步解决舞炮龙保护与开发失衡问题。
3.2 创新融资渠道,夯实发展基础
创新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体育非物质文化产业开发与设施建设,强化公共设施融合,夯实炮龙产业发展基础,解决炮龙产业发展经费投入缺乏、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差的等问题。一是创新融资渠道,提供投资支持。运用互联网支付平台、借贷平台、股权众筹融资平台、私募股权融资平台、金融产品销售平台,运用互联网金融P2P 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融资三种模式[20],通过政府专项资金与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合作,设立贷款融资担保平台,重点支持“互联网+”中小企业发展,如用大数据金融模式发展广西炮龙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用众筹金融模式开发炮龙产业项目。同时,设立互联网+体育非遗投资基金,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投资支持,推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健康养老养生、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影视传媒、培训、信息工程、建筑、会展等产业的融合发展。二是强化设施融合,提高服务水平。强化政策实施力度,在城区与小区建设时要按标准规范配套健身设施。强化城乡公共设施深度融合,充分开发城乡空间承载体育元素的潜力,利用独特山水建设体育户外健身设施,利用天然气候与自然风光建设体育非遗与农业、社区养老、医疗服务深度融合的保健疗养基地,利用郊野与城市公园、公共绿地、江河湖岸建设休闲、健身与娱乐设施;依托城镇化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城乡公路网络、重点旅游专线、步行街道等体育非遗旅游交通服务设施;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多种模式,修缮与建造体育非遗建筑设施,如炮龙广场、炮龙老街、炮龙老庙、炮龙制作坊等,修建旅游休息、休闲、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配套齐全吃、住、玩、购、娱等服务,提高炮龙产业服务水平。
3.3 创建生态环境,培育创新人才
“活态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活态的本质或核心就是人[21]。创新文化生态环境,培养创新人才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核心,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营造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创新生态环境。首先,培养生态意识与创新意识。生态意识是道德底线,创新意识是灵魂,两者是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原生态保护与创新发展的内在保障,如大力倡导舞炮龙精神,大力培育生态保护、诚信合作、协同共赢等文化要素的生长,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念和经济意识,提高民众科学文化与道德品质素养,改变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不良风气影响,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其次,进行文化创意,提高创新能力。积极运用互联网最新技术和创新成果,融入时代、时尚、环保、传统元素进行炮龙文化创意,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加强产业、网络、技术、应用的融合和互动,大力培育炮龙表演、制龙、烟花炮竹、炮龙工艺品等本体产业形成,催生诸如《印象刘三姐》的新型业态,提升炮龙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最后,多元化培养创新人才队伍。创新政府投入为主导,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积极参与的多元化人才投入协同联运机制,强化高校、企业、政府职能部门在人才培养、输送、使用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采用互联网线上与线下相结合教育模式,通过国内与国外相结合、大学与乡村相结合、竞技与健身娱乐相结合等多元化方式,培养一批懂专业、有创意、善管理、有国际视野的高端政策型、复合应用型、基础实用型创新人才队伍,解决舞炮龙创新人才缺乏问题,促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