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对策分析*
2021-11-02李杨司庆洛胡海涛
李杨 司庆洛 胡海涛
(1.南京林业大学,江苏 南京 210042;2.江苏理工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2016 年《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正式出台,作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行动纲领,从多个方位、多个周期持续解决且长远推动人民的重大健康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虽然我国从2014 年开始,就将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列为重点攻关项目,但是,青少年体育健康概念仍然没有得到学术界统一认识,且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对策仍不够全面。基于此,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对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对策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
1 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概念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就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体育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国民体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教育改革深层次推进的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体育素养成为体育界关注的焦点内容,并明确了体育素养的概念[1]。即在人机体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锻炼所形成的各种体育精神要素、心理潜能、生理潜能的综合。随后在2001年,我国教育部及国务院联合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正式将体育课变更为“体育与健康课”,体育健康素养也代替体育素养成为健康中国战略下主要目标[2]。体育健康素养由“体育与健康素养”演变而来,主要指人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取健康信息和保障维护自身身体、心理健康,包括品德、行为、知识、技能四个维度。
2 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2.1 研究对象
以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并将研究获得的结果用于改进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方案。
2.2 研究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将需要构建的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现状评价指标逐层划分为多个小的目标系统,为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现状评价提供完善的结构框架。
2.2.2 问卷调查法
将确定的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评价指标方案汇总归类,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当地青少年。共发放1000 份,回收980份,有效968 份。其中男性550 份,女性450 份。
2.2.3 数理统计法
用Excel、SPSS 软件对调查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2.3 结果分析
调查所用问卷包括体育与健康技能、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品德、体育与健康行为四个一级指标[3]。其中体育与健康技能对应二级指标为掌握测试心率与脉搏方法、掌握至少两项体育运动技能、掌握常见救生方法、掌握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掌握突发事件规避危险知识;体育与健康知识对应二级指标为了解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及变化规律、了解雾霾等不良环境中体育锻炼危害、了解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预防控制方法、了解合理膳食对身体健康作用、了解疾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及强度;体育与健康品德所对应二级指标为体育活动中遵守规则和服从裁判、不主动伤害他人、不歧视身体素质差的同学、面对挑战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团体意识等;体育与健康行为对应的二级指标为通过互联网获取体育知识和方法、利用体育活动主动调控自身情绪、尊重他人体育活动兴趣、自觉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关注重大体育赛事并作出结论等。通过对上述问卷调查指标进行归类,得出结果如表1。
表1 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现状
如表1 所示,掌握体育与健康技能的青少年人数占比在55.69%以上,多为火灾等突发事件规避危险方法、心率及脉搏测试方法等。但是,多数青少年不了解常用救生方法,也不确定常见运动损伤处理方法;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的青少年占比在60.66%左右,大多数青少年都可以了解重大体育事件,但是对青春期常见生理问题预防控制方法、合理膳食、疾病传播等知识了解度不高;92.82%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体育与健康品德,极少部分青少年养成了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酗酒等;多数青少年可以养成自觉上好体育课的习惯,也可以保证每个星期参与三次及以上体育锻炼,但是青少年缺乏良好的睡眠习惯,无法掌握通过体育活动调控情绪的方法[4]。
3 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培养对策
3.1 多位一体形成合力夯实青少年健康素养根基
当前,青少年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对象,也是健康中国战略下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的体育健康素养需要学校、家庭、社区、社会多方主体参与,形成共同合力方能形成持续、有效的干预。因此,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师应依托体育课堂,将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纳入体育课程教学中,选择先进的教育模式,多轨并行,协同激发青少年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积极性。有条件的情况下,教师可以根据青少年年龄、性别、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体育健康素养培养方案及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作用促进机制[5]。以体育为载体,让体育健康知识、体育健康技能、体育健康行为成为青少年普遍具备的素质、能力,达到强化健康素养中科学运动的目的。同时加强与家庭、社区、社会层面紧密合作,构建家、校、社一体化的全民健身活动体系,并构建以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为导向的区域特色体质健康评价机制,形成浓郁的体育锻炼氛围,为青少年体育意识的形成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健康中国战略下的基本体育健康技能不仅包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跑、跳、走动作,而且涉及了技术性体育技能,是健康中国年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精华所在,多数青少年都乐于展现自身高超体育健康技能,获得成就感、荣誉感。基于此,学校可以结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关于落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及通过体育教育活动帮助青少年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的要求,在专业的体育教育团队构建、完善的体育设施设备建设的基础上,联合举办不同类别体育竞赛,扩大体育特色教育项目群,为在校生提供多种选择,激发在校生参与积极性。或者在测试中增设体育技能类项目,以附加分的形式,吸引部分在校生主动锻炼、学习体育健康技能。
3.2 加快体教融合步伐,营造健康的体育素养环境
体育健康知识是体育健康素养的基本要素,也是基础理论支撑,可以为体育健康素养的形成乃至体育健康素养的提升铸造根基。创造良好的体育健康文化环境是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的基础,可以为青少年持之以恒的参与体育活动及体育健康知识学习提供充足驱动力。一方面,本地教育部门应主动与体育部门合作,构建教体融合阵地。主动践行多样化、高效率文化学习、体育机制关联方案,从多个视角入手,对青少年进行体育健康知识传输。同时借助当地体育赛事热潮,以培养青年体育健康领域人才为主导,强化体育健康文化社区构建。通过体育健康文化社区,进一步丰富体育健康知识体系[6]。以大众群体为驱动,从侧面提升青少年体育与健康知识储备量。
另一方面,在体育商业化横行的二十一世纪,民众的体育与健康品德逐渐迷失了方向,促使极个别人员在体育活动中出现了一些越轨行为,如故意身体碰撞引发体育暴力、非法赌博、在竞赛场地乱扔垃圾、不适时制造噪音等,导致健康中国战略下全体民众体育健康素养被推上了风口浪尖。面对上述体育健康素养水平缺失的情况,单一凭借体育体制改革并不能发挥良好效用,只有从下至上、从内到外的宣传和贯彻健康的体育文化精神,才可以净化污秽杂念。因此,各学校应定期开展体育道德知识的宣讲活动,或者体育健康道德知识辩论赛,与其他学校协同开展关于体育道德文化的交流、学习。并与市级教育部门合作,对在校生加强体育道德知识的理论学习,或者通过网络平台、地方学习平台,组织观看健康中国战略下体育道德知识宣讲。
3.3 借助他山之石,构建系统性干预方案
虽然当前我国不断强调开展身体活动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性,学术界也围绕体育课程内部、外部以及学校内部、学校外部体育健康促进干预策略进行了研究,但是我国仍然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的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干预方案,导致部分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较低。基于此,各地可以借鉴新西兰“儿童青少年健康策略”及英国“活力的设计——体育促进健康行为计划”,从目标定位、内容体系两个方面,构建系统性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干预方案[7]。
在目标定位方面,可以融入“大健康观”“大卫生观”,挖掘政府“元治理”整合效益、体育社会组织基础性作用,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格局,为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环境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依据。
在内容体系方面,可以根据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从青少年生态环境入手,构建以家庭、学校、社区为行动主体,以相关协会及组织为辅助,涵盖校内与校外、课程内与课程外多个活动领域的教育格局。同时为了彻底改变当前青少年存在的生活方式不健康情况,可以根据“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中“体能练习”“运动负荷”“运动技能”三个方面要素要求,开发优质体育健康课程。并在文化课程中渗透3—5分钟微运动,推进运动奖励计划及运动智能监控,潜移默化地促进青少年体育健康行为的提升。
4 结语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面对健康中国战略下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培养方面表现出的不足之处,全社会应加强重视,主动肩负起培养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的责任,强化推动被动接受“体育健康促进”与主动运用“体育健康素养”的有机结合。以青少年个体稳定的体育与健康品德、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育与健康行为、体育与健康技能为标准,灵活调动体育健康课程活动频次、内容,拓展规模化体育健康知识、技能培养路径,引导青少年进入自控、自觉、自主的体育健康素养发展空间,为健康中国战略推行营造良好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