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木雕工艺技法与教学*

2021-11-02邵士德

大众文艺 2021年19期
关键词:木雕雕刻艺术

邵士德

(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木雕是中华民族从新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传承的艺术形式之一,有着悠久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历史和文化精神的载体。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于形似陈旧的传统木雕遭遇窘境,尚未形成独立理论体系和缺乏创新发展理念,使得木雕的传承与发展后劲不足,这不得不引起传承人和学界的关注和探索。

一、非遗木雕的发展现状

木雕是民间工艺的门类,可分为根雕、立体圆雕和浮雕,是一种与木匠分开的工作,被归类为“精细木工”。木雕一般选用樟木、紫檀、银杏、柏木、沉香等坚韧、不易变形的树木作为原材料。木雕之所以被称为“树根雕刻”缘由它雕刻前的原材料大多选择天然的树根,有时涂色施彩用来保护木质和美观。

根雕的艺术创作是天然成形的树根(包括树根、竹根、树体等)为对象,经雕刻者的构思、想象、艺术及技术的处理,最终展现成人物、动植物等各种艺术作品的形式。江苏沭阳根雕注重自然之美,因此执着于原材料原形雕琢,使它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因此在雕刻过程中,尽可能保留根材的原始形状及唯一性,最大限度减免人为的加工和修饰。所以根雕又命名为“根的艺术”简称“根艺”。徐以兵是沭阳县的县级根雕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作品巧妙地运用了材质的美感、气势磅礴、动作飘逸,且善于发现各种材质的独特性,经过细心的考量,揣摩,让自然与心灵对话,从而激发创作灵感,它不仅具有强烈的形象感,而且继承和延续了中国传统雕塑的精髓,创造了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艺术境界,通过作品与观众产生精神共鸣。

年轻人一般不愿意从事木雕行业,加之一些木雕的传承人因年纪较大,无力再继续做木雕尤其是难度更大、美术创作与工艺更复杂的木雕工艺,创新能力也明显不足,致使后继乏人。淳朴的民间艺术在长达五千多年的宿迁文明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堆积起来,其中一大批被列入为非遗保护项目,如云渡桃雕、根雕、旋木雕等。同全国大多数木雕类非遗项目一样,宿迁的这些木雕类非遗也面临巨大的保护与传承发展压力。

二、非遗木雕的工艺技法

木雕是新石器时代起源的一门雕塑的种类。它伴随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创作风格独特,对刀功要求极高,跟随着中国文化共同成长,成为当今传统艺术的重要传承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在这种快节奏的环境下,木雕的传承迫在眉睫,传承的紧迫性也大大增加。现如今有两个需要思索的紧要问题。第一、怎样大力推动现代社会与木雕艺术的融合,第二、积极探寻木雕艺术的发展及培养接班人。

(一)一般技法

木雕技法是雕刻家处理形状的技术。雕刻家一点一点地地削废料,逐渐展现木雕的造型,通过精湛的技法创造出光滑、粗糙、凹凸、木纹、雕刻痕迹等各种质感。木雕技法中最常见的种类有以下四种:

1.线雕常常使用单刃刀、V形三角刀、双刃刀在木板上起阴线。它所雕刻出来的优势为线条优美而富有美感。比如红木家具的花纹,就是线雕法的工艺。

2.圆雕是一种模仿真实动物的艺术形式,表现在木雕上。它被称为立体雕刻,它的优点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看作品,看到物体的每一个细节。

3.古建筑中常用的镂雕指的是镂空雕刻。镂雕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它是用锯片和钢丝在木头上镂空雕刻的一种方法,它有很高的装饰和艺术欣赏价值。

4.浮雕是一种圆雕与彩绘融合的雕刻表现方法,其特点是在平面页面上雕刻凹凸不平的纹理。

(二)技艺流程

1.选材

木雕是用木头作为原材料的创作品,所以原材料的甄选极其重要。木材本身的形状是粗糙的、硬的、软的,所以材料的选择需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粗糙和坚硬的原材料很难雕刻,而柔软的则相反。颜色鲜艳、木质坚韧、纹理清晰的木材称为硬木。这些木材有很多雕刻的优点,因此,它是木雕创作的上佳原料。它的缺点是雕刻需要更多的时间。

2.木雕创作步骤

木雕是一个多变的过程。想掌握好熟练刀法,需积累大量的经验和掌握各种技巧。第一步需要创作者提前构思,并画出草稿,草稿要达到重心稳定、层次的分明、协调的比例;第二步需要制作雏形,也叫粗坯,这是整体比例和体积上的考量,以帮助接下来的精雕细琢;第三步为塑造,将形象和细节进行精细化创作,以达到形神兼备的效果;第四步为打磨抛光,这是成品前的最后一步,是为了增强艺术品外观效果而制,可以使用电动粗磨和手工细磨结合的方法,可体现纹理和肌理等不同的视觉效果,使木雕作品升级为艺术品;第五步为着色,用颜料进行创意和色彩上的装点,体现雕和画的统一,既可以弥补木材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又能提高整个作品的艺术价值。

三、非遗木雕教学

(一)融入性教学

为了更好地进一步推动传统到现代、从理论到实践的互相转化,应大胆的改革高校传统艺术课堂教学模式,让民间艺术和艺术家走进高校教学,在一些职业技术教育院校的设计领域已经进行了尝试,然而,它并没有在高校的艺术教育中得到实施。与此同时现阶段有一种固有观念,认为民间艺术攀不起高校的讲台,这显然是一种偏见。民艺发展至今是中国民族文化的象征,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自2004年开始,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系列关于非遗文化保护的方针政策,地方政府和高校也相继回应和贯彻了国家对于文化的导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高校将这些有着民间特色的艺术融入高校课程中,民间艺人演示技艺过程,教师学生共同感受来自民间的特殊技艺,这是文化传承的具体行动。

高校美术教师和民俗专家等在创造观念意识上得到了更新,使参与试点的班级老师与学生认可了民俗文化艺术的融入性教学的价值和必要性,宿迁民俗文化与艺术相关课程得到了确立。教师在校内外实践中可以更准确地看待具有不同个性能力的人才需要,以更好地开展具有应用性、实用性、地方性的人才培养策略与目标,使民俗文化与艺术得到传承,使本土高校首先享用特色资源和构建应用型特色化教学体系。

(二)特色课程体系构建

面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应关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艺术和注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考虑到我校所在地宿地域的文化现状,将木雕纳入美术课程体系中。

1.秉承开放性原则

在我国,高校应用技术转型不仅是国家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今时代的呼唤。为了与时俱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再次审核、规划人才培养定位。为了更加提高美术专业学生们的知识素养,教师应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思维。在课堂上,积极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现在的青年学生对于新事物创新意识很强,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此,在关于非遗木雕的教学中,需大胆革新、开放、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接受学生的新思想新观念,瞄准问题导向和输出导向,坚持开放思维,取得更大进步。

2.优化应用课程模块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特色课程建设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日趋成熟,但我们未能与时俱进。目前人才培养体系仅限于围绕应用技能的培养和学校发展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的出现,具有普遍性,广泛应用于民间,同时更是民间艺术中一种重要的门类。在高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特色课程,开展在线教学模式,大幅拓展教学范围,让更多学生学习具有代表性的特色课程。

3.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推动非遗木雕教育发展

从实践分析来看,如果要实现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为和公共价值观,就应该确保艺术进入公共生活的范畴。现时段,不少高校教师注重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个人艺术素养的培养,造成学生审美差异、风格低下。有鉴于此,高校教师传授实践,理论的同时,加大木雕艺术的教育力度,使学生能熏陶良好的艺术氛围。同时,在授课环节中,将民间艺术同生活实践相结合,正确地引导学生领悟木雕的美丽。这对重树审美、格调有极大的益处。

4.推动注重教育模式,以此提升课堂质量

基于促进艺术教育与木雕融合的考虑,高校教师应推陈出新,提高课堂质量。具体来说,教师多鼓励学生参加,成立非遗木雕爱好者协会或非遗木雕社团,引导学生走访民间艺人,这样能使学生实现与木雕艺人零距离沟通,自然地能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艺术的魅力。同时,教师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从事陶瓷制作、国画创作和木雕创作,为学生提供交流和作品展示的平台。这样大幅度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效率,保证了课程质量的满意度。

(三)文化精神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雕的发展延续至今,充分显示其不可替代性与独一无二性。木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在不断地衍变和发展当中,逐渐形成了崇高而完美的艺术价值,得到了大众的一致认可。这种独特魅力的艺术形态是我们民族的哲学观、审美观的体现。为避免木雕再无传承人的尴尬境地,各大高校应积极考虑怎样融合高校美术与非遗木雕。木雕艺术的传承人才培养需依托高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借助此种方式,也能唤醒年轻人认识、了解木雕文化,以至于成长为木雕艺术的接班人。达成了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

四、结语

非遗木雕艺术的发展,体现了其思想的衍变过程,这个过程,是社会经济、文化、风貌、行为准则在各个时期的真实映照。其丰富的主题和精湛的做工展现了精神追求和生活本质。我们在木雕成品中不难发现对婚姻的美满、期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一系列的精神追求。从中能感触到木雕艺术所带来的精神支柱,还能感受到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面对木雕艺术没有接班人的局面,将高校艺术教育与木雕艺术相结合,培养对木雕感兴趣的专业人才。通过大力推广木雕艺术,我们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这种传统艺术融入学生课堂之后,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审美素养。由此可见,高校美术类专业和非遗木雕的结合,对美术人才培养具有深远意义。

猜你喜欢

木雕雕刻艺术
纸的艺术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木雕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雕刻时光
木雕创作随想
自然形木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