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意象

2021-11-02

大众文艺 2021年19期
关键词:女神语境意象

沈 浩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一、原始意象与神话原型:月亮女神狄安娜

在西方文化语境背景下,“月亮”象征意义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太阳有关的,但月亮又有着与太阳不一样的特点,一方面,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其光亮主要来源于太阳光的反射;另一方面,月亮的形状变化多端,并不规则。在此基础上,便衍生出了月亮所独具的象征意义,一是依托,二是女性特征,即女性的生理周期。

一般认为,“月亮”女神这一意象之所以产生,与西方人们所具有的经验与知识储备密不可分,与月亮女神有关的知识与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相传中得以保存并发展。[在西方文化语境背景下,与“月亮”有关的最为原始的意象是月亮女神狄安娜,又被人们称为“狩猎女神”。根据神话,狄安娜容貌姣好,身材匀称,是处女的保护神,成为“贞洁处女”的代名词,可以用于表示“终身不嫁”或者“小姑独处”。这样一来,“月亮”就被神化为了女性,顺理成章成为生殖与生命的重要象征,承担着生育繁殖后代的任务,象征着母性。

其实,狄安娜并非一直都是西方的“月亮女神”,Luna曾是古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有着与狄安娜不一样的名字与性格,在古希腊神话中,也存在着阿耳特弥斯、赫卡特等女神,这些女神的身份各不相同,阿耳特弥斯也是狩猎女神,是青年女子与纯洁的象征;赫卡特则主管司夜和冥界。[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狄安娜却成为西方文化中的“月亮女神”。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狄安娜其实是阿耳特弥斯女神的化身,成为纯洁少女在精神上的重要依托。由此可知,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月亮女神”实则是阿耳特弥斯与狄安娜的结合体,其所具有的一项特征融合了之前女神所具有的特点,体现出以下四点意象意义:一是安宁、平静的象征;二是狩猎女神的英勇,是获取食物的重要来源;三是象征母性、死亡、生存;四是代表忠贞纯洁、美貌、爱情。除此之外,月亮女神狄安娜也赋予了月亮新的意象,将其拟人化,用来象征女皇,体现出权利、主宰以及女性的优越。

二、月亮的拓展意象

一直以来,地中海与欧洲地区,被视为西方文化的起源,孕育了与大陆文明不一样的海洋文明,发展出了开放而外向的性格特点,使得西方文化呈现出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特点。一般认为,“月亮”的拓展意象是在原始意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既继承了原始意象所具有的特征,也衍生出一些新的特点,体现了历史、文化、地理等因素的融合,是西方文化语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具体来看,“月亮”的拓展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点内涵:

第一,被视为人类伴侣在精神上的重要依托。与我国相类似,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也曾经是一种统计年份的方法。例如,在荷马时代,圆月则意味着节庆的到来;夏至后的第一个满月是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时刻,成为人们举办一些重要活动所凭借的时刻。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最为重要的意象就是作为人类在精神方面的依托,将其视为伴侣、朋友或者知己,用来寄托自己的某种情思。除此之外,“月亮”在精神上还给人一种安全感、保护感、希望感,人们通过月亮寄托自己的心灵,祈求其对自己施以庇护,尤其是当人们遇到危险或者困难时。在1835年,华兹华斯创作了《献月亮》一诗,将月亮比作为可以为水手带来希望与好运的朋友。通过这种比喻,进一步拉近了浩瀚的宇宙天体与渺小的人之间的距离,给予了人们遐想的可能性,使得月亮成为一种亲切、可信、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意象。

第二,被视为恋爱中感情的守护者。对于女性而言,由于受到生理等各方面的限制,其在社会上的地位一直不高,常常以一种附属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以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为例,英雄的妻子为了等候其归来,整整守了十年的寡,基督教中也涉及一些传说,认为上帝在创造女人时,就已经将其作为男人身体的一部分,夏娃就是亚当身上的一根肋骨变成的。基于此,人在长大后往往要与父母分开,实现与妻子的结合,成为一体。而这也充分反映出西方女性在爱情中是较少受到束缚与压抑的。一直以来,西方都提倡自由恋爱观,激励着女性更加自由、大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同时赋予了月亮一个崭新的意象内涵。这时候的月亮已经具备了拟人化的特征,成为人们恋爱中的守护者。

三、月亮的相反象

通常情况下,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文化与习俗等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对于同一事物,也会产生多种认知,甚至是相反意义上的认知,对于“月亮”这一意象内涵的认知也不例外,除了较为正面的意象内涵之外,也存在着一些相反的意象。具体来看,主要有以下三种相反意象:

第一,月亮的多变与不可靠。与太阳相比,月亮的形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时而缺,时而圆,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之中。在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的盈亏与圆缺,意味着无常的变化,令人难以捉摸。所以,在英语里有“as changeable as the moon”的说法,以月亮作为喻体,借指人或事物的变化无常。另外,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对于月亮的“多变性”也进行了相应的描述,用到了“inconstant”“monthly changes”“variably”等词语对月亮的这一特性进行阐述,充分表明了月亮所具有的不可靠性与多变性。

第二,月亮的丑陋与黑暗。在我国,不管月亮的形象如何变化,人们对其的整体印象是不变的,文人墨客也善于发现月亮在不同形状下的美。但是,西方文化则不一样,在女神赫卡忒(Hecate)的影响之下,月亮具有了丑陋的意象含义。赫卡忒掌管着黑暗和月光,是冥界的月亮女神,与掌管人间的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是对立存在的。另外,在诗歌中,“Hecate”经常用来表示月亮,象征着世界黑暗的一面。而且将“hecate”与“bomb”进行组合后所得到了“hecatomb”意为“大屠杀”,是一个令人恐怖的词语。除此之外,莎士比亚在其多部作品中都对月亮进行了带有贬义色彩的描绘。例如,在《仲夏夜之梦》中,忒修斯将新婚日期定在新月,他在晚上对月亮进行了埋怨,认为月亮耽误了其希望,将其比作老而不死的后母与寡妇;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为例衬托朱丽叶的美丽,也对月亮进行了贬低;在《麦克白》中,3位女巫就是依托月亮女神的指令办事的,成为麦克白悲剧的主线。由此不难看出,在西方文化语境下,主人公悲剧的一生与月亮有着较为密切的练习,赋予了月亮丑陋的一面。

第三,月亮的晦暗与非法。月亮在晚上出现,虽然本身不具有温度,也不会发光,但是依托着太阳的光芒,也可以为夜里的行人照明与指路,给人们以心灵上的慰藉。但是,在西方文化语境背景下,人们在夜间所发生的行动往往被视为“不光明”或者“不光彩”的,而且大部分夜间行为都是“晦暗”与“非法”的。这一意象含义的来源主要是因为月亮女神往往在夜间活动,夜晚没有阳光,为强盗等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在《亨利四世》中,福斯塔夫指出,其偷盗行为是在月亮女王的许可下进行的;在《雅典的泰门》中,将月亮描述成一个“无耻的贼”,认为其光辉是从太阳哪里偷来的。在这种文化语境的影响之下,与月亮有关的一些英语词语也裹上了一层贬义色彩,比如“the moon’s men”(趁着月色抢盗的人)、“full mooner”(在月圆时作案的人)、“moonlight flitter”(逃避交付房租的人)、“moonlighting income”(灰色收入)等。

四、总结

语言是人们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也是历史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载体,不同民族的语言存在较大差异性,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同一事物的认知也存在较大不同。“月亮”是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意象,承载着不同的功能。通过对西方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含义进行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异性,也可以为我们了解西方历史文化提供一个新的渠道。

猜你喜欢

女神语境意象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抚远意象等
“女神”不易做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从艺术创造的自觉到追求诗歌意象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女神犯二的爆笑瞬间
跟踪导练(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