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素养表现课堂 实现数学育人价值

2021-11-01宋慧琳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10期
关键词:假分数表现型分数

宋慧琳

叶澜教授指出,每个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还有学生所处的丰富多彩的世界。让我们认识到,教育者要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其独特的学科魅力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在探索与实现课堂教学育人价值的道路上,无锡市东林小学开展了素养表现型教学的研究。素养表现型教学充分着眼学生的发展,聚焦数学本质、关注学习体验、对话生命成长,使学科素养在“可见的学习”中得以孕育。它引导教师成为自己教的学习者,帮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教师,通过“帮助学生设计有效活动”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形成,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获得专业成长。

一、素养表现型教学何以育人

1.着眼“发展”,聚焦“体验”

由于考试的压力和多年的教学习惯,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依然把高分作为教学的重要追求,争分夺秒地开展“应试”训练。素养表现型教学明确以学生“成人”为目标,将“研究儿童”作为教师的“第一专业”,研究儿童的发展规律,成长路径,研究儿童教育、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努力实现儿童的生命发展过程“从自我确认到自我实现”的过程。它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强调建立知识经验与素养表现的实质性联系,设计学习理解、个体体验、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导向的学科素养表现型活动,将学生的感知与领悟相结合,使学生获得不断生长的知识,可持续发展的经验。

2.培育“素养”,对话“生命”

现实中“重知识轻素养”的课堂仍然存在,这样的课堂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忽视了教学的本质意义是“教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品格、意志和能力。素养表现型教学强调对于知识“本质”的探究,引导教师把握住“少而精”的学科教学内容,设计出“精而细”的教学活动,促进知识向素养的转化。实施素养表现型教学,让学习真实发生,不仅将关注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更将扎根文化,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理解、基于反思、基于创造的文化实践。让文化浸润课堂,让文化启迪学生生命智慧,让文化素养得以表现和丰盈,达到文化育人的教育目的。

素养表现型教学积极构建一种引领师生走向深度教学的实践样态,让“知识”成为学生“可以表现、表达出来的”“素养”。

二、素养表现型教学的实践路径

基于素养表现型教学理念,笔者与数学学科组的老师以数学五年级下册《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为例,展开了实现其育人价值的路径探索。下面从注重知识结构化、教学深度化、活动具身化、思想体系化、文化浸润化等角度展开论述,探讨素养表现型教学如何在科学与完善的学科学习中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动态养成。

1.知识结构化

零散的、不成结构体系的知识是无法形成能力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需要以学科知识的结构化为基础。在素养表现型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正确地掌握知识的本质,并建立知识之间的关联与结构,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将知识转化为学科思想,获得学科素养奠定基石。

在学习《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之前,学生已经清楚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用分数表示。但由于接触到的分数都是真分数,所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容易形成一种偏见,即分子只能比分母小或等于分母。为了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的伊始可以设计猜数活动。通过老师带来一个特别的分数(出示分数),引导学生对分母是4的分数进行自主设计,引发学生思考,将分子引向了比分母大的可能性。

同样,在课的结尾,可以设计与课的伊始相呼应的延伸性的探索问题,老师可以把分数变一下,变成,即分子变为4,未知的数变成分母,这时候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你觉得它在什么情况下就是真分数,什么情况下就是假分数了?”。

通过将学生的原有经验迁移到今天的新知,再从今天探索的新知进一步思考其变化中不变的内涵,将有效促进学生内化知识,理解分数的本质意义,不断完善知识结构与体系,也为学生解决其他分数问题奠定基础。

2.教学深度化

素养表现型教学以“为学生的素养表现而活动”作为追求,而学生的素养表现只有在其深度学习后才能得到激发与展现。由此,教师需要将教学引向深度化,使学生获得“实学实用实证”的深度体验,关注从多维角度理解知识、反思知识,从而感受知识的丰富内涵,以及其与文化、经验之间的内在联系,达成对知识意义理解的“增值”效应。

如在《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以自主探索四分之几的假分数为关键活动。在关键活动中还有关键环节,对的探索就是一个关键环节。通过让学生思考“如何表示?”,引导他们在自主学习单上面动手画一画、涂一涂,表示出。对的探究充分利用直观图形,把“数”——分数的概念与“形”——直观图形紧密结合起来。这一环节从对数的思考到对图的分析,较好将前面的“表示时可以怎样想”和“表示时有什么发现”的重点环节,与“用不同的图形表示”构成一个完整地探索过程,形成对本课重难点的逐个突破,整个过程既是学生思维展开的过程,也是学生建构和内化分数意义的过程,使学生不断深入真分数、假分数概念的本质。

3.活动具身化

课堂活动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学生只有在身心共同参与、感性与理性并存的活动中,才成为一个鲜活生长的生命。素养表现型教学活动努力使学生高度专注、深度参与学习的过程,形成可以“动手”“动脑”“动情”“动心”的具身学习场,从而展开一场有意义有体悟的学习历程。

《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的教学,教师以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为载体,从已有认知经验、活动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在画一画图形纸片、数一数分数单位、读一读不同分数、想想数轴变化等数学活动中,体验假分数的产生过程,让学生直观体验真分数到假分数的拓展,感受数形结合思想、累加思想等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再如,教师在课的结尾设计了“在回顾中自主表达对概念的理解”的环节,引导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真分数和假分数,并思考“现在假如你就是一个真分数或者假分数,你该怎样介绍自己呢?”通过在情境中具身体验,引导学生自主表达,促进知识的内化,达成对分数本质意义的深入理解。

4.思想体系化

知識学习不应局限于表层的对知识的符号化认识,而应该是理解并建立知识所蕴含的学科思想。素养表现型教学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每一部分承载的数学思想。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设计,从知识的符号呈现,到符号解码,将学科思想渗透其中,最终促成意义建构。《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内容贯穿着数形结合思想,同时分类思想和归纳思想也是重要的内容。在揭示真分数和假分数名称的环节,教师设计了“对比辨析,思考分类”的环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发现可以把这些分数进行分类。有的通过所用圆的多少进行分类,分成了用了一个圆片、两个圆片、三个圆片的三类,有的根据分子和分母的大小关系进行分类。教师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概念。从而在交流、辨析中,积极引导学生进入思维空间,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归纳出真分数与假分数的概念。

5.文化浸润化

文化是人类通过不断传承而留下的宝贵遗产。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把知识作为文化来学习,准确地传递与表达出知识的文化内涵,才能实现学科教学的文化育人功能。

如《真分数和假分数》一课中,教师可以设计“走进分数的发展文化”的环节,引导学生在故事中了解数学文化史,引导学生体会到,虽然我们今天学的分数跟我们以前学的分数有点不一样,这些分数都被称作为是假分数,其实它一点都不假,它也是分数家族当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由此,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文化熏陶,揭示知识深层的文化精神,实现“以文化人”的追求。

素养表现型教学以“教学生育素养”为终级目标,围绕核心素养研究培养体系,更新及深化教学内容,探索教学实践,改变现有教学与素养剥离的现实,真正实现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它让数学知识成为可以相互联结的整体,将数学思想得以形象直观的展现,将数学文化在新的学习活动中传承,有效促进学生与教师共同的素养发展、生命成长。

猜你喜欢

假分数表现型分数
如何跨越假分数的思维断层
用数学思维分析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种快速比较分数大小的方法
把握物理难点,分数更上一步
分饼(真分数与假分数)
自由组合定律中9∶3∶3∶1相关变式题型解析
浅谈生物遗传学解题技巧
假分数变身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的近似分数的若干美妙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