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叹《蜀道难》

2021-11-01张勇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2021年10期
关键词:锦城蜀道难蜀地

张勇

原 文 再 现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选自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3》)

精 彩 释 义

叹通行之难

古时蜀道内涵极为丰富,几乎包含了四面八方通往蜀地的所有道路,其中有自三峡溯江而上的水道,由云南入蜀的樊道,有自甘肃入蜀的阴平道和自汉中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从广义上说,蜀道南起成都,经过广汉、德阳、梓潼等城,穿越大小剑山,经广元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1000余公里。从狭义上说,蜀道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广元七盘关,全长约450公里。李白《蜀道难》中的蜀道是指广义上的蜀道。由秦入蜀,首要的屏障是西面的太白山,太白又名太乙,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最高峰,也是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一高峰,以鹤立鸡群之势冠列秦岭群峰之首。自古以来,太白山就以高、寒、险、奇、富饶、神秘的特点闻名。沿着“鸟道”一直走,就可以到达峨眉山的顶峰。峨眉山也是四川境内的高峰,海拔3099米,地勢陡峭,俗语有云“四川有个峨眉山,离天只有三尺三”。太白山和峨眉山因高险难逾越的地理特点阻挡了秦蜀两地的往来,因此才有蚕丛及鱼凫建国虽久远,长达万年却无法与秦地沟通的境况。诗人通过感叹两座山峰的高峻,意在表明蜀道未开时想要通行是不可能的,自然引出下文蜀道的开凿描写。

叹开凿之难

诗人由秦蜀两地难以通行的感叹引出了人工开凿一条蜀道的描写,在描绘开凿蜀道时,诗人借用了《华阳国志·蜀志》中“五丁开山”的神话传说:山崩了,地裂了,壮士们死去,然后才有天梯一样的山路与栈道,将秦蜀两地沟通联结。相传秦惠王想征服蜀国,知道蜀王好色,答应送给他五个美女。蜀王派五名壮士去迎接。回到梓潼(今四川剑阁)时,看见一条大蛇进入洞穴中,一壮士抓住了蛇尾,其余四人也来相助,用力拉拽。不多时,山崩地裂,壮士和美女全被压死,而山裂分为五岭,入蜀之路遂通。诗人借助这个具有悲壮色彩的神话传说表达了蜀道开凿的艰难,也为蜀道的开凿增添了神秘的色彩。“战国时秦惠王灭蜀,修栈道,置蜀郡,从此蜀地开始与秦交通。”那些栈道是在悬崖绝壁上凿石架木、铺设路面而成,有的宽仅盈尺,下临深渊。诗人从神话传说回归现实,在虚实结合的描写中进一步表现蜀道开凿之难,六龙回日的神话表明山势的高峻,冲波逆折回川的描写意在表明水急之险,六龙回日为虚,冲波逆折回川为实,黄鹤难飞、猿猱愁攀为虚,青泥盘旋、百步九折为实,在虚实映衬中,凸显了蜀道开凿之难。“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则由自然界过渡到人类社会,由物及人,进一步表明了蜀道开凿之难。

叹行走之难

诗人描写了蜀道开凿之难后,继而以巧妙的设问,化意为象,由此展开了蜀道行走之难的描写。诗人将蜀道行走的艰难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场景。诗人借助鸟、子规、夜月、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倚绝壁等意象营造了凄清、空寂、艰险的行走之境。悲鸟号叫,子规夜啼,写出了行人行走蜀道路途之长,行走之难,及心里之悲。汉代的《巴东三峡歌》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巴东三峡猿鸣悲,猿鸣三声泪沾衣。”猿叫声正好与人面对险境时的不安心境相“撞击”,于是在心灵的火花闪现时,就不能不产生惊惧之情,从而倍感凄凉,顿生羁旅怀土之感,深味行路之难。阴铿的《蜀道难》曾以“轮摧九折路,骑阻七星桥”描述蜀道的曲折难行。李白在《送友人入蜀》一诗中也再次描述了蜀道的难行:“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山从人面起”说明蜀道的窄小高峻,行人只能侧身贴壁而过。“云傍马头生”则运用夸张手法,写出山中云雾缭绕,能见度低,山路崎岖难行的景象。唐代其他诗人也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蜀道的难行,如张文琮《蜀道难》:“飞梁架绝岭,栈道接危峦。揽辔独长息,方知斯路难。”王周《路次覆盆驿》:“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天外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蜀道的艰险难行。

叹停留之难

早在西晋时期,文学家张载就对蜀地剑门关的易守难攻有过描述。他在《剑阁铭》中说:“一人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李白在《蜀道难》中化用张载语意,紧承上文进一步强调剑阁地势之险要,途经此地要小心谨慎,表达了对“君”和“远道之人”路途的担忧。接着又对蜀道沿线的自然环境进行了刻画:早晚要小心躲避猛虎和毒蛇,因为它们磨牙吮血已经害死无数人。

另一方面,四川中部的成都平原是著名的“天府之国”,远在秦汉之时即为我国有名的三大粮区之一,与八百里秦川的关中平原、太行山以东的山东粮区齐名。盆地内的铁矿、铜矿、丹砂、井盐、巴豆、丝绸,以及茶、漆、金、银等,亦蜚声全国。在历史上,蜀地经历过两次大劫难,一次是南宋时长达60年抗击蒙古的战争,另一次是明末清初的张献忠屠川。其他时期蜀地均仰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势,自给自足,过着富足的生活,唐朝时一度成为皇帝的避难所。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直逼长安,唐玄宗率官兵1300余人仓皇入蜀,沿金牛道到达成都,闻讯赶来扶驾勤王及追随入蜀的中原人士更不在少数。之后又有多位大唐皇帝入蜀避难,如唐德宗避朱泄之乱、唐僖宗避黄巢之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李白在《蜀道难》中一再强调蜀中生活环境的艰险、劝诫友人早日回家的原因无非是告诫友人不要贪念锦城安逸的生活。猛虎长蛇可怕且可抵御,人心的安于享乐甚于猛虎长蛇。李白对于剑门关易守难攻或许只是为锦城安乐生活张本,在剑阁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三十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正是占据有利的地形,锦城才会成为一个“避难所”。因此,“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与其说是对于蜀中战祸的担忧,还不如说是对友人沉溺安乐的担忧,进而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

猜你喜欢

锦城蜀道难蜀地
开心校园
蜀地房屋花样多
锦江春色
General Analysis on The French Lieutenant’s Woman on Narrative Aspect
五律·诗朋春宴锦城
民国时期蜀地孟学概论
宋祁入蜀路线考述
从文本文化解读的解码方面略谈《蜀道难》的英译
李白《蜀道难》两个译本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