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京奥运女单冠军是“躺赢”还是“真赢”?

2021-11-01程勇民

羽毛球 2021年10期
关键词:陈雨菲戴资颖对角

程勇民

东京奥运会羽毛球女单决赛,从比赛过程看,并没有太多对攻场面,多拍拉锯比较多,而且比分接近,通俗地讲,就是紧张而不精彩。

从比赛表现形式看,戴资颖基本处在“主控”位置,一直主导比赛进程,攻势占优,只不过“得势不得分”,失误送分接连不断,甚至比她自身主动得分还多,所以容易产生金牌是她拱手相送、冠軍反而是“躺赢”的感觉。事实果真如此吗?

要解开“躺赢”之惑,可以从两个问题着手。第一,决赛的三局比赛中,戴资颖的失误是否都很离谱?据笔者的长期观察,戴资颖的特点是主动得分多,失误送分也多,赢球往往是主动得分更多,输球则是失误送分更多。所以戴资颖的比赛,一局球的非受迫性失误在10个左右是正常现象。由表1统计数据可见,戴资颖在本场决赛的第一局、第二局的非受迫性失误均为12个,基本属于她的正常范围,不算离谱。此时,陈雨菲的制胜关键在于如何减少戴资颖的主动得分和降低自身无谓失误,由此推断她的夺冠并非完全“躺赢”。第三局,戴资颖的非受迫性失误多达17个,达到了历史记录的上限。不过,第三局的离谱失误还有特殊原因,文后专门分析。

表1 双方运动员得失分比较

第二,戴资颖所在的小组可以称之为“死亡之组”,面对失误多的戴资颖,像拉差诺、辛德胡这样一等一的高手为什么就不能躺赢,唯独陈雨菲能够“躺赢”?从这个角度思考,有理由认为,陈雨菲应该有过人之处,至少是具备了能够限制戴资颖轻轻松松得分的本事。本期赏析就以“躺赢”为话题,深入剖析东京奥运会女单决赛的胜负因果关系。

第三,陈雨菲与戴资颖之间有过很多次交手,比赛结果从差距很大到逐步缩小,再到彼此接近。今年4月的《羽毛球杂志》曾刊登过《从全英赛果看东京奥运女单金牌花落谁家》这篇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分析:“如果从竞技实力角度看,中国台北的戴资颖和西班牙的马林绝对是处在塔尖的两个人,彼此不相上下,左右无他人可及。陈雨菲的竞技实力还有欠缺,应该说不如戴、马两人,但她的优点是耐打、稳定,发挥能力较强,因而在比赛表现上并不输戴、马两人。所以,东京奥运会女单金牌,这三人是最强竞争者”。结果不出所料,戴资颖、陈雨菲如约而至决赛场,双方均做足了战术准备,针对性都很强。从戴资颖的角度分析,以往的比赛经历显示陈雨菲的底线反制能力较弱,因而多控制陈雨菲底线是戴资颖的主导性战术策略;从陈雨菲的角度分析,戴资颖的网前停顿技术是其主要威胁所在,因而多控制戴资颖底线也是陈雨菲的主导性战术策略。于是,制胜焦点自然集中在谁的底线反制能力更强。为了更好地分析陈雨菲的制胜之道,我们还是先从戴资颖的特长技术说起。

一、戴资颖的特长:善于运用停顿性假动作,诱骗对手赢得主动并得分

戴资颖的打法特点鲜明,又别具一格。她与完全靠速度力量压制对手的马林不同,她是空间利用大师,擅长运用各种不同节奏、线路、弧度的出球,在视觉上给对手造成错觉,从而赢得时间上的优势,获得进攻机会。通俗地讲,马林的打法会压得对手喘不过气,戴资颖的打法则是让对手有力使不上。

如图1-1所示,陈雨菲(红色球衣)反手挡直线。戴资颖上网以后做出一个“放网”动作,然后略微停顿以后手腕突然发力,变成了推直线。从图1-6/7/8陈雨菲的移动步法可以清晰看到有一个明显的顿挫感,是典型的二次起动,身体重心先向网前晃动,然后制动再向后移动,说明陈雨菲的第一直觉判断是“放网”。在受骗以后,陈雨菲的头顶区便成了重灾区。图1-10显示,陈雨菲已经处于反手击球的极限被动状态,尽管全力反拉底线高球,但是因为被动太深,出球明显不到位。于是戴资颖在中后场再次发起进攻,但她并没有选择全力扣杀,而是巧妙地使用了正手滑板吊直线。由图1-15/16可见,陈雨菲又一次受骗,二次起动后再次上网扑救,为时已晚,只能望球兴叹。

在戴资颖的技术体系中,她的假动作威胁更多体现在网前,各种停顿放网、勾球、推挑技术,常常使对手防不胜防,不但制造进攻机会,同时也是直接得分的重要技术手段。

如图2-1所示,戴资颖在中半场反手挡直线远网,陈雨菲以正手放远网应对。注意图2-5戴资颖的击球准备动作与“放网”动作完全一致,然而就在球拍触球瞬间,她的手腕手指突然发力,变成了平推对角(图2-6)。此时,陈雨菲的注意力主要在防备正手网前(图2-7),一旦发觉对手快推对角,球已过人,再也无力挽回(图2-9)。

戴资颖在底线的假动作主要体现为高吊杀技术的动作一致性,尤其是头顶区的吊球,越被动,她越能吊出好球,杀伤力极大。

如图3-2所示,戴资颖在头顶区的击球态势显示她已处于被动,在这种状态下的吊球很容易被对手抢住网前,从而带来更大的被动,所以常规处理更多是反击底线高远球。如果是循规蹈矩,那就不是戴资颖,明明看到她是高远球的准备架构,击球瞬间突然收力,却变成了滑板吊直线。注意图3-5显示的陈雨菲的身体姿态,明显产生了一个后坐力,然后再起动上网。从图3-7陈雨菲的击球位置看,戴资颖的这个吊球质量极高,落点几乎压到了前发球线。陈雨菲拼尽全力,也只是刚刚够到球,因为发力空间不足,挑球不到位(图3-10)。戴资颖随后在中后场起跳扣杀,正手杀直线区小对角,陈雨菲奋力扑救不及而丢分(图3-15)。

上述三个实战图例简要介绍了戴资颖的技术特长威胁主要在网前,所以“敢于控制底线”是陈雨菲不二的战术选择。剩下的问题就是:陈雨菲的底线控制力够不够?

二、陈雨菲的胜利首先源于底线反控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羽毛球杂志的赏析栏目中曾多次介绍过戴资颖和马林的打法,两人超强竞技能力的基础在于强大的底线反控力,这是女单制胜的生命线。陈雨菲与戴资颖的早期比赛输多胜少,主要短板在于底线对抗能力弱,多拍相持力不够,往往还未等戴资颖出现失误,陈雨菲就已经出现破绽(出球不到位),所以每场比赛的比分差距都比较悬殊。近年来,随着底线对抗能力的不断提升,陈雨菲与戴资颖的实力水平越来越接近,比赛成绩也逐渐开始逆转。只是近一年半中国队一直未在世界赛场露面,陈雨菲是否已经具备问鼎奥运冠军的实力,一直是赛前最令人关心的问题。

这场奥运会女单决赛,三局比赛的平均拍数分别为11.8拍、10.75拍和12.36拍。这在女单比赛中是比较少见的,说明陈雨菲的对抗能力已经有了明显提升,这为她最后战胜戴资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每一回合能够坚持的拍数越多,戴资颖失误送分的概率就会越高。图4是底线反控的实战案例。图4-1显示,陈雨菲在底线头顶区起跳回击平高球。从图4-5戴资颖回击高球的姿态看,击球点明显过人,说明陈雨菲的头顶平高球质量非常扎实。戴资颖反拉直线高球,陈雨菲以头顶对角平高重复控制底线。这次的平高球质量仍然很高,逼迫戴资颖转身回击,由图4-15戴资颖的反手击球姿态看,显然是一个比较深的被动状态,这就是陈雨菲高球控制的威力。戴资颖在被动状态下反手回击直线高球,明显比较吃力和勉强,结果出球不到位(图4-17)。陈雨菲迅速在中后场起跳,果断突击,正手劈杀对角,从而使戴资颖陷入更加被动的防守状态(图4-21)。这个回合的多拍对抗,充分说明了陈雨菲的底线反控能力已经到了与戴资颖并肩的能力水平,从而为戴资颖的“失误技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

控制底线仅有底线高球肯定是不够的,必须要有网前推挑技术的配合,陈雨菲在网前推挑技术的把握上也有过人之处。从当前单打发展趋势看,从网前控制底线,其战术意义和使用频率正在不断上升,大有超越传统“底线控底线”之势。而陈雨菲过硬的网前推挑技术,正好吻合了当前的发展趋势,也是其赢得比赛的重要技术条件。

图5是陈雨菲接发球推球创造进攻的实战案例。图5-1显示,戴资颖在右区发网前小球,陈雨菲接发球推直线。注意图5-5的场面,明显戴资颖已经做了后场突击的准备,如果陈雨菲的接发球推球技术不过关,是很容易被抓突击甚至直接丢分的,这在男单比赛中更为常见。但陈雨菲的接发推球出手速度、角度、弧度可谓完美,如圖5-6所示,陈雨菲一推出手,立刻达到了过人目的,给对手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图5-8显示,戴资颖的头顶高球回击状态是非常被动的,当然影响出球质量。戴资颖回击头顶直线高球不到位,陈雨菲在右区中后场双脚起跳扣杀(图5-10),正手杀对角,球应声落地,直接得分。

陈雨菲的网前推球技术比较全面,正反手推球都有相当威胁。如图6-1所示,陈雨菲在网前反手推直线,出球线路几乎压着边线,且弧度很平,所以一推出手便导致对手被动(图6-4)。戴资颖在极度被动中居然能够回抽对角(图6-6),其能力之强可见一斑。幸好陈雨菲有所防范(对戴资颖的底线被动抽对角特长有预见、有准备),及时调整步法,以正手抽直线回击,这一抽球的线路仍然很刁钻,几乎也是贴着边线(图6-9)。戴资颖毫无办法,只能转身反手过渡吊直线(图6-11),但是质量不佳,吊球弧度过高(图6-10),被陈雨菲在网前抢搓以后,戴资颖无奈缴枪投降(图6-21)。

由此可见,陈雨菲在反控底线的技术能力上(平高球、网前推球)有明显提升,因而在全程底线对抗中不落下风,较为成功地将戴资颖控制在底线,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对手在网前的出球机会和出球威胁,为赢得比赛铺平了道路。

三、陈雨菲获胜的第二个技术要点在于加强了网前得分技术

奥运会女单决赛,戴资颖相对处在“攻”势,陈雨菲相对偏“守”势,戴资颖主动得分多,无谓失误送分也多。所以,相对来看,陈雨菲的主动得分比例并不高。但如果完全没有主动得分能力,全靠对手失误“送分”,要赢得比赛是极其困难的。在这场比赛中,心细的球迷朋友一定会发现,陈雨菲的网前“搓放”技术极具杀伤力,这在以前的陈雨菲技术中并不突出,说明在封闭训练期间,陈雨菲的网前小技术水平也有明显提高。

首先看一组数据:陈雨菲在第一局的21分中,主动得9分,对手失误送12分。而在主动得分中,搓放技术得3分,因为搓球质量好获得扑球得1分,因而搓放技术的得分贡献率高达44%,这已经是很高的比例。传统女单制胜更多依赖后场进攻,说明陈雨菲在网前技术方面确实下了很大功夫。

如图7-1所示,戴资颖反手勾对角,陈雨菲上网后反手搓球。由图7-6可见,陈雨菲的搓球“滚网”而过,质量极高。戴资颖被动挑高球,因为出球角度受限,挑球触网,球在网口上方高高弹起。陈雨菲在网前一个轻松的扑杀(图7-13),直接得分。这是因搓球质量过硬而创造网前绝杀机会的典型案例之一。

网前技术的攻击性和得分力不显山露水,形式上比较“温和”,实质上锋利无比。

如图8-1所示,陈雨菲在底线劈吊对角,质量很高,吊球落点几乎压倒了前发球线。戴资颖被动放网(图8-5),陈雨菲上网后,不急不忙,非常镇定地正手搓球(图8-8),质量也很高。戴资颖别无选择,只能拼尽全力把球高高挑起,可还是不到位(图8-15)。陈雨菲在后发球线处起跳扣杀,正手杀直线。戴资颖接杀反抽底线,出球更加不到位(图8-22)。陈雨菲再次起跳扣杀,正手杀直线区小对角,这次杀球的落点更刁,几乎贴近边线(图8-27),终于让对手望尘莫及。陈雨菲的这次组合进攻从吊球开始,到搓球、杀球再杀球,都带有“控制性”,力量不是主导,“准确”和“稳定”是第一位的,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是针对戴资颖的最有效打法。

四、“目的颤抖”使戴资颖在关键时刻功亏一篑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中国队高挂免战牌的一年多时间里,陈雨菲的底线对抗能力和网前技术有了长足进步,整体竞技能力与戴资颖已经不相上下。而戴资颖也清楚自身的薄弱环节,在与陈雨菲的较量中,为了提升击球稳定性,已经减少了停顿动作,而且在攻击力度上也有折扣。所以,前两局双方均正常发挥水平,结果也是合情合理。

第三局的比赛表现有点反常,戴资颖的无谓失误突然放大,主动送分達到了17次。解剖“失误”发现,其中进攻性失误(杀球+吊球+扑球)6次、限制性失误(推球+搓放)10次、防御性失误(抽挑高球)1次。显然,异常数据集中表现在“限制性失误”这一技术指标上。

如前文所述,网前技术在现代女单竞技中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前技术出现问题,会对整个打法的执行产生严重影响。

如图9-1所示,陈雨菲在底线正手吊直线,质量一般。戴资颖上网后明显处于主动位置,图9-5显示,戴资颖准备击球放网时,陈雨菲尚处在底线位置,戴资颖只要正常放网成功,陈雨菲上网后必定是处在一个被动挑球的状态。然而,戴资颖要求过高,希望放网得分,因而会在正常放网动作基础上添加一些“精度”动作成份,这样反而画蛇添足,破坏了原本自动化的动作结构,失误率不降反升,结果得不偿失。这类失误的杀伤力极大,原本是限制对手为自身创造进攻的技术手段,结果变成了为对手送分,一进一出,约等于丢掉2分。

在第三局的比赛中,戴资颖的这类失误居然高达10次,根本原因还是“目的颤抖”,因为过于看重“得分”,原本轻而易举能够完成的技术动作反而变得“颤抖”起来。

最后小结一下,如果单看第三局的比赛过程,很容易产生女单冠军是“躺赢”的感觉。事实上,为了准备这一场世纪较量,双方均做足了准备。陈雨菲因为对抗能力的全面提升,才能在前两局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戴资颖对于“奥运冠军”头衔的渴望,导致其在第三局比赛中再次出现重大失误,只能接受“奥运亚军”的客观事实。

猜你喜欢

陈雨菲戴资颖对角
陈雨菲:跨过难关 寻光前行
陈雨菲 中国一单成长记
陈金赛后“记者”“指导”无缝切换
“虚拟的自己”成情敌,企业高管追爱路上自作死
会变形的忍者飞镖
K—对角占优矩阵的性质
折大象
折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