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型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2021-11-01谢钟慧
摘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手段,其水平如何评估,引起多方探究。本文首先对现今数字经济的研究进行了阐述,分析数字经济的影响机制,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能力和数字投入等角度展开对中国数字经济现状的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数字经济的发展进行测度和排序,对得出的实证结果加以分析。
关键词:数字经济;主成分分析;指标体系
1研究现状
我国数字经济有着自身的发展特征,相对于发达国家,处于落后位置。但随着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飞速扩张,中国渐渐实现着弯道超车。最早关于数字经济的出现,是姜奇平翻译的《浮现中的数字经济》,讲述了信息将决定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将改变经济运行模式。另有学者却认为这些经济现象都是由数字技术的变革引发的,本质上并无差别。无论是国际认知,还是技术变革,数字经济都是最合適的用来概括现有经济现象的概念,王俊岭认为数字经济是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数字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且数字经济和信息经济是等价的,它的最大挑战在于人力资源的储备。但现有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首先,数字经济测度应基于统一的概念和统计范围,但目前在这方面尚未形成更加一致的观点。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以理论分析为主,难以准确量化评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通过建立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期望达到以下三个目的:
(1)建立一个可量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可以衡量全国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2)为将来数字经济发展起到具体可以参考的数据。(3)为国内外数字经济研究提供参考。
2 指标体系
2.1指标选取的依据
基于对数字经济内涵的界定与其发展特征的分析,并借鉴国内外数字经济的测度方法,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的选取和细化:本研究从5个一级指标出发,拓展出 13个二级指标。
(1)数字基础设施包含三个二级指标:互联网宽带用户;移动互联网用户:移动电话基站。(2)数字产业化包含三个二级指标:电信业务总量;邮政业务总量;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软件业务收入。(3)产业数字化包含两个二级指标:电子商务交易活动所占比重;企业信息化及电子商务企业数。(4)数字创新能力包含两个二级指标:学校产权的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就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为大学本科和硕士的总和占比。(4)数字投入包含三个二级指标:高技术产业引进技术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研发机构经费支出。
3 实证分析
本文通过SPSS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均来自 2018 年中国统计年鉴,选取全国23个省和直辖市作为代表。得到相关系数矩阵表。由得到的相关系数可知,数字经济原始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多大于0.3,表明选取变量有较强的相关关系,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
并且通过极差法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之后,相关样本数据进行KMO检验和球形检验。KMO值为0.785,球形检验为0,检验结果再次验证样本适合进行主成分分析法。
根据因第一主成分贡献率可知,第一主成分就能很好的代表变量信息,所以用第一主成分得分作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得分。
表1展现了各省分直辖市数字经济得分及排序情况。
根据得分情况可知,广州省遥遥领先,可以看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中差距的巨大,广州省具有强烈代表性,于提升全国综合数字经济发展能力具有强烈的指导意义;最后通过观察整体排名可以发现,广东、江苏、浙江领先,黑龙江、甘肃、新疆处于全国末尾水平,与GDP总体发展情况十分相似,各区域、各省份发展不平衡,东南地区遥遥领先内陆地区,而西北东北处于全国末尾水平。说明数字经济的整体水平与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4 研究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基于本文的研究,给出如下建议:
第一,全国应当大力发展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从而促进整个产业链的发展。第二,产业数字化的建设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重点还可以解决一部分就业压力。并且就业容易就更容易进行人才引进,数字型人才是发展数字经济的重中之重。第三,经济实力较为薄弱、生产数字化程度也较低的省份,数字化程度基数较小,因而更容易快速地实现自身生产数字化的增长。各省份要加强自身数字化建设,经济实力不够强的省份,应当最大限度地加大在数字化方面的建设投资,寻求技术发展新道路。利用数字化增强自身经济实力,缩小与其他省份的差距,进而增加自身获得招商引资和优秀生源的机会。
参考文献
[1]Tapscott Don, The Digital Economy: 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 [M]. New York: McGraw Hill, 1996.
[2]Brent R. Moulton,“GDP and the Digital Economy: Keeping up with the Changes”[J]. Understanding the Digital Economy Data, 1999, 4(5), 34 ~48.
[3]许宪春.新经济的作用及其给政府统计工作带来的挑战[J]. 经济纵横, 2016(9):1-5.
[4]张雪玲, 焦月霞.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及其应用初探[J].浙江社会科学, 2017(4):32-40
作者简介:谢钟慧 (1997-)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硕士研究生在读,哈尔滨商业大学经济学院,研究方向:数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