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策略研究
2021-11-01姚星宇
姚星宇
摘 要: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形式。当前,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导致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等困难。因此,必须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继而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关键词:产学研创新发展;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资源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25-0016-03
引言
随着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培育的重视度提升,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也在创新发展,以期满足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转型过程中对于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在立足学术型、基础性教学的同时,也在广泛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从而不断地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专业应用技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职场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也为我国创新人才的培养与潜能的激发贡献积极力量。本文立足创新发展的研究视域,剖析当前高校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普遍存在的困难,继而有针对性地探究在创新发展视域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可行策略,以期能对高校创新发展人才培育模式有所裨益。
一、产学研创新发展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困难
创新发展育人机制是高校实现高质量人才培育目标的关键,而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是产学研创新发展背景下育人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模式是基于产学研创新发展理念而发展壮大的,目前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诸多的弊端与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发现:首先,校企协同中,高校与企业在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上都有滞后性,进而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效性不强。其次,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好的抓手去落地,没有联合培育人才的平台。再次,在实践中,就业实习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主要方式,仍然比较单一,可以广泛扩展校企合作的内容与形式。
(一)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滞后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首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偏低。对于学校来说,引入产业联盟、企业来赋能人才培育,主要目标是瞄准学生的就业而开展合作,主要期待企业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政策倾斜和机会。同时,若能拉到一些捐赠来推动学科教学,那就算锦上添花。对于企业来说,愿意参与校企协同育人的主要目标是吸引人才或者通过回馈母校来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由此可见,两者协同人才培育的目标并不统一,这充分说明双方对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认知仍存在不足,协同育人的理念相对比较滞后。在实践中,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初衷都很难高效地达成,因而在执行过程中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积极性在持续降低,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质量难以持续提升,这对于通过校企协同培育模式培养的人才来说也并非好的局面,会降低人才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理念更新。
(二)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校企协同的实效性不强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缺乏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核心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实效性不强。缺乏科学、高效、稳定的协同育人平台,学校和企业都难以真正发挥自身的优势来培育人才。第一,缺乏育人平台会限制高校和企业协同人才培育的方式,最终造成校企协同变成学校给企业输送实习生的浅层面合作,高校、企业及人才三方都没有达到自身期望的协同育人目标。第二,由于缺乏协同育人平台,双方的资源投入分散,极易造成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被动局面。第三,缺乏标准、系统、高效的协作平台,人才很难系统化地接受校企协同育人的各项内容,校企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受到抑制,这不利于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校企协同育人缺乏平台来实施日常运作,进而使得协同育人工作的实效性难以考核和评价,故而无法对联合培育工作实现量化,最终不利于将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做实、做细、做优。
(三)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
在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背景下,校企协同育人内容单一是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存在的重要困难,这直接导致了校企协同参与学生的获得感欠佳。在校企协同育人的模式中,高校和企业两大主体的参与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才自身参与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因此必须要确保学生的获得感高,才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更持续、更高效、更科学。但是从目前校企协同育人的情况来看,由于内容非常单一,主要是企业给学生提供就业实习的机会,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并且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这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鉴于此,本文认为,高校与企业在设计协同育人计划方案时,必须要注重方案的多元性、科学性、高效性、丰富性,要重视学生的体验感、需求性及可执行性,真正提升学生的获得感,确保協同育人模式更高效。
二、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
产学研创新发展的视域下,校企协同人才培育要真正探索出一条高效、持续、可执行的新路径,必须要从产学研三个环节的衔接与落实上做文章,不仅着眼于眼前的利益,要辩证、科学、合理地考量短期和长期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本文认为,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策略应该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充分调动高校、企业、学生三个主体的优势资源和主观能动性,凝聚一切积极力量,全面推动校企协同人才培育工作的扎实推进。
(一)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
以创新思维转变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基础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通过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继而真正提升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价值与作用。第一,高校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避免只关注学生就业率提升和相关项目赞助,要立足产业发展、研究创新、人才培育的创新思维去开展校企合作,以促进产业发展来锻炼人才,以推动研究创新来发展科研,从而使得高校学生能学到真本领、获得真经验,从而高校就业率与科研水平也会顺其自然地快速提升。第二,企业在校企协同育人中,要立足长远的校企合作观念,应将校企合作的目标锚定在促进企业技术研究和人才储备与培育两个方面,因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既要引入学生作为人力资源,也要注重引导高校的研发力量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更要针对优质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引导其走向更高的研究岗位。第三,学生在校企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更加认真,聚焦专业知识、实践经验的学习和积累,同时也要提前适应职场的工作环境,为自身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
以创新机制构建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关键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继而真正使得高校和企业的资源得到最为充分的利用,最终增强协同育人的实效性和时效性。首先,要以学校为主导,建立校企协同育人平台,构建“1+N”的校企协作模式,学校作为核心的“1”,要负责协调校企协同育人工作,吸引诸多企业参与建设,既可以降低企业的成本,也可以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效能,更能使得该项工作可执行、可持续发展。其次,要注重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队伍建設,明确平台的价值和地位,推动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的年轻化发展,提高校企协同育人平台队伍的入职门槛,避免成为高校的边缘化部门。再次,要将校企协同育人平台纳入高校发展规划中,确保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可持续展。最后,对于校企协同育人平台,要强化管理,明确其运转的制度,加强考核和评价,尤其是要突出企业和学生对于该平台的评价,从而构建权、责、利统一的运营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和功能。
(三)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
以创新资源保障校企协同育人工作是产学研创新发展下完善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重要补充性策略,其核心目标是改善校企协同育人的软硬环境,继而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中高校的科研和育人工作成效显著、企业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育取得进展、学生的求学生涯和综合能力得到充实与提升,最终实现三方共赢。第一,高校要倡导成立校企协同育人基金和产学研扶持基金,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强化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的经费支持,尤其是产学研协同的经费支持,为学生和企业搭建一个良好的产学研实验平台。第二,高校和企业要将自身的科研力量引入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发挥彼此在科研层面的优势,实现强强联合,而在这个过程中人才起到了智力支撑的关键作用,并借助科研实践,人才也迅速成长,这样就能使得校企协同育人平台不是一个就业平台,而是一个真正的产学研平台,能真正地确保高校、企业、人才三大主体都能不忘初心,实现内在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提升。第三,强调学生在校企育人模式中的主体性地位,因此在创新资源投入过程中,要积极听取学生的意见,要综合考量高校、企业、学生三方的需求,尤其是要注重学生需求的满足。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实现跨越式、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结语
综上所述,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是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学实效、提振学生信心的重要方式与有益探索,高校必须立足创新发展的思维、机制及资源来助力校企协同人才培育,真正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领域的积极作用,全面落实校企在人才培育领域的协同政策,务必确保学生在校企协同教学中学有所成,要让企业有“存在感”、让学生有“获得感”,能真正使得校企协同人才培育模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发挥企业在人才培育层面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校企协同培育模式的个体积极性,从而使得校企协同发展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学生更好地高质量就业和创业,使得企业能获得支撑经营发展的优质人才,高校能持续培育出优质的人才和研发出先进的科研成果,最终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培育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杨璟.校企协同培育“渝派”纪录片人才动力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1,(5):25-26.
[2] 阳葵兰.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是校企协同培育会计人才的抓手[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21,(2):191-192.
[3] 孙颖.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模式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0,(6):101-106.
[4]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5] 陈国杰,谢嘉宁,陈伟成,余奕聪,袁健,张莉.建设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协同培育新工科人才[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5):53-57.
[6] 朱建平.“校企协同,学训交替,双导师培育卓越工匠”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J].科技风,2019,(24):78.
[7] 韩建海,薛进学,杜辉.企业融入高校人才培养过程 协同培育卓越技术人才——河南科技大学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育人的做法与效果[J].河南教育(高教),2018,(4):27-30.
[8] 李颖,任怡,张瑞凤.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下的专业人才职业素养培育与实践——以邮政通信管理专业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19,(12):70-71.
[9] 周凌云,罗建锋,赵钢,栾琨.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交通类应用型人才校企协同培养评价体系[J].价值工程,2016,(10):199-201.
[10] 于洁.多维协同环境下的流通产业人力资源培育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2):128-129.
[11] 谭璐.基于多主体协同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构建[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1,(1):79-82.
[12] 林宇,李博,黄思琪. 强化人才引领 激发电商活力——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20:4.
[13] 吴建伟.构建“五位一体”培育机制建设高素质煤炭营销专业人才队伍[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4):51-53.
[14] 中科大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创新科教融合体制机制 协同培育拔尖创新人才[J].山东教育(高教),2020,(10):14.[责任编辑 毛 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