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轼豪放词表达的旷达心性

2021-11-01徐雅卿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5期
关键词:张怀民词风旷达

徐雅卿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大文豪苏轼,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且热爱生活、心性旷达,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乃至美食领域均有成就。尤其是苏轼在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旷达心境、豪迈胸襟,充分展现出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是对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进一步推广和发扬,其著名的豪放词作更是一改晚唐、五代时期的写作窠臼,开创豪放派词风,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豁达旷逸心性。

一、开创宋词豪放词风之先河

宋词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苏轼独具特色的豪放词风又在宋词发展史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苏轼的词作,感情奔放,引诗入词,以诗为词,扫除了晚唐、五代以来的绮丽词风,进一步拓展了宋词的内涵和深度,打破了原有的界限与束缚,对宋词的发展和革新贡献了积极力量。正因如此,宋代以来,人们提到词,必提苏轼;若提苏词,亦必提其“豪放”之风。可以说,苏轼是豪放派的开创者。刘辰翁先生曾说过:“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苏轼词作是比较丰富的,其词风格多样,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豪放风格,他以散句入词,把豪放、旷达、积极、乐观、率真的真实情感汇入其文学作品中,展现出了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生动画面,开创了飘逸、旷远、清新的意境,使其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特点独具一格,也最能代表苏轼豪迈豁达的心性特点。苏轼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作品,意境雄浑、开阔,细细读来,可感悟词人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亦可学习、品味其心性之开阔旷达。

二、苏轼词中的豁達与旷逸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此词怀古抒情,真情流露,率性而慨叹,隐约而深沉,起笔凌云健举、豪迈有力,将浩荡江流与千古风流人事皆收笔下。川流不息的长江气象,形势险峻的古战场都给人以豪壮之感,而周瑜的英姿与功业也让人艳羡。饶是如此,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归去,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复何足悲叹!以内在情感之凝蓄,借词言志抒情,发乎其性情,慷慨豪迈,率真旷达之情流露自然,可谓好词。

苏轼的一生经历是跌宕起伏的,并非一帆风顺。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后出任杭州等地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被召还为翰林学士,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最后逝于常州。在调往密州,被任命为密州知州时,他重读了《庄子》。其实,苏轼在年少时就读过《庄子》,但毕竟涉世未深,没有多少切身体会。当他满怀着现实的苦恼重温这些富有启示性的哲学道理时,豁然开朗,如获至宝。他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心态重新面对并接纳较为艰苦的密州生活。这时,苏轼的词的创作也迈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步。在一次与同僚举行的会猎当中,苏轼豪情满怀,词性大发,他倚马而立,写下了特色鲜明的名篇《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词的上片,诗人自比孙权,描写出猎的盛况;词的下片,诗人又希望自己如同西汉名将魏尚,得到朝廷的重用,杀敌报国,建功立业。整首词感情奔放,昂扬奋发,情与景、意与境的完美契合,构成了一种大气磅礴的气势和雄伟的意境,笔力劲道,动人心魂,有一种狂情也确是真情流露,且舒畅而豪迈旷逸。从题材内容到意境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词作的樊篱。从此,一种崭新的词风正式形成,一个革新的词派也由此出现。

在黄州时,苏轼的生活是很窘迫的,因为薪水微薄,不足以生计,所以他带领全家开垦东坡种麦,因而自号“东坡居士”。这一时期是苏轼政治上、经济上最为困难的时期,但他的思想却趋于成熟,艺术上也进入炉火纯青的地步,写出了他一生最好的作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前者是豪放词的代表,后者是文赋的名篇,其书帖《黄州寒食帖》也是历代书法家称道的佳作。即使困难也不忘记积极向上地生活,这也是很豁达的一种心态了。我们就来读一读苏轼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的名作《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通过这篇词作,我们可以推测出作者的心性与品格。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第四年,张怀民也被贬谪到了黄州,两人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因此,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成了知心朋友。但是,我们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两人又不仅仅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受。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能够发现他们秉性相近、志趣相投,处于落魄境地中的苏轼,并没有因此而颓废、消极、不思进取,而是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先后租荒地、种庄稼、筑水坝、建鱼池、修茅屋等。而张怀民的性格呢,亦是如此。一日深夜,苏轼准备宽衣就寝,但看到月色甚是美好,犹如老朋友般不邀而至,依照苏轼豁达、率真的性格,怎么能慢待朋友独自入眠呢?于是,便起身来欣赏月色。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岂不乏味?便来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刚好张怀民也未曾入睡,于是二人便一同欣赏月色。由此可见,苏轼能和张怀民成为知己朋友,不仅仅因为同是天涯沦落人,更重要的是两人性格相近、志趣相投,同时又胸怀宽广、心境豁达,不为被贬之事苦闷,依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正是因为以上种种,才激发了苏轼内心的创作才思,这也正是作者在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依然可以保持积极向上心态的真实写照。能豁达才能有旷逸心情,从而过好人生,这与其经历挫折,仍积极乐观的心性有关。正所谓“不以物伤性”“自放山水之间”,这是何等旷达的境界。

三、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和跌宕的人生经历,成就了苏轼,成就了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进退自如的精神境界。正如他的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通过苏轼的这篇作品,我们能够看到一幅绝美的画面,而画面中的主角就是郁郁不得志的苏轼,这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的优美和作者的境况反差之大,更能展现出苏轼面对逆境依然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更是发展迅速、竞争激烈,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但真正能有几人达到苏轼这种境界呢?这也是我们现代人所缺失的,因此要向先人学习,克服内心的不满和阴郁,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得与失,如此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个人不是一出生就注定是伟大的或者是平凡的,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弱点和不足,但后天的培养和自身潜能的深度挖掘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不容忽视。正如苏轼作品中写到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也阐释了这一道理。通过苏轼的作品,我们能够深刻体会到,生活在人世间的每个人,只要不断激励自己冲破固有思想的壁垒,始终保持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心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不断锤炼自身意志,不断强化自身能力,就能够抵挡任何不利因素的冲击和影响。泰然处之,沉着冷静地应对所有的困难和挑战,就一定能够谱写出属于自己的绚烂的人生篇章。

猜你喜欢

张怀民词风旷达
和苏轼一起熬夜的张怀民,最后怎么样了?
张伯驹的词风及其“豪放词”的意义
旷达者
张怀民
旷达者
夜游承天寺记
乐观旷达 进取人生
失意时须有一种旷达的情怀——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
怀柔文化政策影响下的清初词风嬗变——以朱彝尊、陈维崧为中心
记承天寺夜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