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园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探讨
2021-11-01吴琳琳
吴琳琳
福建厦门市湖里区公园中心 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但身体素质反而有所下降,提高全民身体素质成为迫切待解决的问题[1]。近年来,国务院先后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来推进全民健身,我国的体育工作也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户外公共体育健身设施作为促进全民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与保障,目前存在场地空间形式主要有三类,公园、学校、街区或居住区公共区域。相较而言,公园体育健身空间占据了很大一部分,使用率也较高。因此公园作为促进全民健身的重要场所和媒介,怎样规划建设公园体育健身设施,为群众提供便民的健身设施,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成功的关键课题。
1.全民健身背景简述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提出明确要求,到2035年全民健身更亲民、更便利、更普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m2。
2021年4 月,体育总局印发的《“十四五”时期全民健身设施补短板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公共健身服务设施尚需完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作出了这一强调,体现了全民健康的重要意义。自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的公共体育事业飞速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明显增强,但健身活动提升国民身体素质的作用还未完全发挥,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2.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园体育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全民健身是国家发展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2]。公园绿地作为重要的开放空间和居民主要活动场所,是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的重要载体,为群众提供户外健身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合理规划、配置和加强维护公园体育设施是全民健身战略施行的重要途径和基础保障[3]。
2.1 增加锻炼机会
公园体育设施建设能够增加周围居民健身锻炼的机会。很多居民会在休息时间去居住地周围的公园散步休息,而完善多样的体育设施可以吸引居民参与健身活动,提高群众的身体素质[4]。
2.2 提供适宜健身场地
随着全民健身理念的推广,健身逐渐融入日常生活,选择合适的体育健身活动并积极参与其中,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而公园的体育设施建设正是为居民提供适宜的健身设施和安全的场地。
2.3 改善群众精神生活
公园体育设施建设的开放性,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与社交生活,健身锻炼人群在团队体育项目中互动配合,能够进行情感与文化交流,这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的精神生活,还能够有效解决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互动的问题,有助于社会和谐。
2.4 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实行
公园体育设施建设能够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的施行,引导居民体会到健身对身心的益处,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作用,养成运动习惯。
3.公园健身设施普遍存在的问题
3.1 总量不足,功能单一
公园内的体育设施总量不足,种类结构单一问题,不能满足群众的健身需求。(图1)
3.2 设施资源配置不均
公园体育设施配置不均主要体现在多个方面:公园之间资源不均,有的公园健身设施种类齐全,质量完好,也有公园设施稀缺,质量低下,使群众的健身需求得不到满足。
3.3 缺乏质量保障与后续维护
据2012年国体认证中心调查统计显示,全国室外健身器材超过两成质量存在问题。存在质量问题的体育设施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健身效果,还存在巨大的安全隐患。设备后续缺乏保养维护。公园的健身器材由于大部分安装于室外,要经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相较于室内健身器材更容易损坏,而安装后频繁使用也会造成损坏。
4.全民健身背景下公园体育设施建设的具体对策
4.1 项目概况
在2016年6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6〕37号),《通知》提出: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方便群众就近就便健身。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等财政资金,通过设立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专项投资基金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地设施[5]。
以厦门市湖里区部分公园为例,为响应全民健身计划的通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着重调查部分公园按等级,类型,以及现有健身设施、功能、数量和布局等情况。对仙岳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薛玲山公园等公园体育健身设施进行改造完善提升工作。(图2)
4.2 改造完善公园体育设施
对于现在公园内陈旧和存在安全隐患的体育设施,及时更换维修,确保使用安全。新增的体育健身设施,以实际使用效果为建设核心,结合经济实用性和活动人数,合理规划公园体育设施布局,着重于体育设施服务的基础性和公益性。
4.2.1 合理资源配置,提高场地使用率
公园体育健身设施的种类、数量,需根据不同场地的用地情况进行分析,包括了对场地面积、地形、人流量大小、使用人群的构成及特殊人群使用需求等,以便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促进方案的优化建设,以此来保障使用率的有效落实,寻找人群使用率上的平衡点。以仙岳公园的润心园区域网球场改造为例,依托原有地形,在尽量少动土方的前提下,因形就势,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将场地损坏严重,使用率较低的旧网球场,改造成为园区内需求较大的篮球场地和羽毛球场地,同时结合茶歇区配置的乒乓球场地,打造户外综合运动场地空间,提高场地使用率。
4.2.2 合理功能定位,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
针对体育设施功能单一问题,提高体育设施的多样性,兼顾使用者年龄、性别和身体状况,满足不同人群的多种需求[6]。以五缘湾湿地公园为例,在公园天圆桥底局部区域进行改造,铺设密度高的免填充人造草及减震垫安全地面,配置5件力量配重训练路径,为厦门市第一套创新力量训练器械,把室内健身房搬到了室外。同时结合爱心厦门的口号,配置5件残疾人康复训练器械,为康复人群提供康复训练路径以达到运动的目的。在感恩广场结合原有的健身路径,增加智能互动竞赛健身车、智能健身驿站,将传统与新型智能器材互相融合,形成多功能健身区。
4.2.3 合理空间布局,创造人性化空间
公园体育健身设施的布局、区位等问题,应当建立在不影响公园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从可达性、服务半径着手,统筹考虑健身设施与生态环境相互融合,与周围景色相协调,优化配置,为游客提供入园赏美景,运动悦身心的健身空间。以火炬公园为例,在树池广场林下空间较为茂盛区域,穿插布局一片100m2健身场地,让健身人群在林荫绿草间健身。树木和树荫能够明显改善户外健身场地的热舒适性、阳光直射和小气候,创造人性化空间,提高使用人群的积极体验性。
4.2.4 合理组织运动流线
以薛岭山公园为例,利用自身地形及环境优势,在原有的环山健康步道和园区内的健身区域节点,根据公园人流量和空间场地,沿线增加安装5台智能体质监测器,利用节点之间的联系,最大限度的串联智能驿站、健身路径、球场运动区等各个健身场地,引导健身人群到达各个健身节点打卡,合理的组织运动流线,建立连续贯通的最优健身路线。
4.2.5 增设智能健身新体验
在仙岳公园、薛玲山公园、五缘湾湿地公园试点增设智能体质监测器、智能互动竞赛健身车、智能健身驿站等智能型健身设施。以智能健身驿站为例,在驿站健身能让群众通过智能扫码运动掌握运动数据,科学指导健身运动,智能测试身体健康数据。还可将锻炼数据上传系统进行分析,实现个人运动管理。让简单科学运动融入生活,同时配置有太阳能灯光及蓝牙音箱,当夜间及雨天也能满足群众运动需求。智能健身设施的投入使用,不仅为群众打造了身边智能化、便捷化的高品质公益健身场所,同时也展现了科学健身、智能健身的新体验,为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开创了新路径。
4.3 加强体育设施管理,建立定期检测和维护机制
制定严格的验收标准,确保公园使用的设施符合国家标准,提高公园体育设施的质量保障。实现安装与养护并重的建设理念,制定配套的设施维护制度,设施生产企业,在保质期内提供定期的维护检查,及时安排维修人员处理问题。
5 结束语
在国家号召全民健身的背景下,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加。公园作为群众户外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对公园体育设施和运动场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如何充分发挥公园体育健身设施的积极作用,推进全民健身,为群众提供科学、便捷、周到的健身服务和更加专业的互动与交流平台,满足多元化的体育健身需求,将传统的健身设施与智能健身设施有机结合,更加合理化、创新化、综合化的配置,是未来公园体育健身设施的发展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