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毒-瘀”理论分析虫类药物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2021-11-01张花平
张 鹤,张花平,张 楠,张 凯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cclusion disorder, ASO)是最常见的外周动脉疾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递增[1-2]。ASO是由于动脉硬化造成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变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病变肢体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间歇性跛行、发凉疼痛甚或发生溃疡坏死等,其特征表现是血管钙化[3],属于外周动脉中最常见的疾病。ASO在7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15%~20%,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西医以抗凝、抗血小板、扩血管和开通侧支循环治疗为主,扩血管多采用介入治疗,但介入治疗术后半年复发率较高,且对患者机体基础情况要求较高,部分患者不能耐受[5]。故亟须选择一种保守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祖国医学认为,ASO归属“脉痹”“脱疽”范畴。《素问》记载“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因病机为发病日久、脉络受损、毒瘀互结而致。我科常用虫类药物为蜈蚣、全蝎、地龙、土鳖虫,具有攻窜经络、解毒化瘀功效,治疗下肢动脉性疾病效果显著。本研究通过虫类药物联合常规基础治疗ASO临床效果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我院脉管科病房收治的ASO 9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016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制定《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指南》[6]的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有自主行为能力;无严重心脑肝肾等脏器疾病;同意并理解本课题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过敏体质,对本研究药物过敏或可能过敏者;合并严重的肝肾功能障碍及恶性肿瘤患者;患有精神障碍不能配合治疗的患者;正在参加其他药物试验的患者;近期患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男30例,女15例,年龄(62.52±10.51)岁,病程(5.86±3.19)年。对照组男28例,女17例,年龄(63.15±12.85)岁,病程(6.08±2.86)年。2组年龄、性别、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2组均给予低盐低脂饮食,常规降糖、降压、降脂等基础病治疗措施,嘱严格戒烟戒酒,同时给予适当锻炼、自然保暖、按摩等基础治疗。2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100 mg口服,1/d;阿托伐他汀片(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819)20 mg口服,1/d。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北京泰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83598)80 μg口服,3/d。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和虫类药物。虫类药物为:地龙1 g,穿山甲1 g,蜈蚣1 g,土鳖虫1 g,全蝎1 g,山药3 g,三七粉2 g打粉装入空胶囊,每日1剂。2组均治疗4周。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疗效:参照全国中医学会脉管专业委员会制定的疗效判定标准[7],以治疗后临床症状总积分/治疗前临床症状总积分为准:<0.3为显效,0.3~0.6为有效,0.6~0.9为改善,0.9~1.0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改善)/总例数×100%。
1.3.2血液流变学和踝肱指数(ABI):ABI测定采用日本林电器株氏会社制造的ES-1000SPM多普勒血流探测仪,ABI正常范围1.0~1.4。毛细管式黏度计测定法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
1.3.3炎性因子:2组均于治疗前后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IL-1)及IL-6水平。
1.3.4不良反应:统计2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括腹泻、皮下出血等。
2 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ASO临床疗效比较(例)
2.2血液流变学 2组治疗前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血液黏度和全血黏度值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ASO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2.3ABI比较 2组治疗前AB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ABI均较同组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ASO治疗前后 ABI 比较
2.4炎性因子水平 2组治疗前hs-CRP、IL-1及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4周后,hs-CRP、IL-1及IL-6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ASO治疗前后炎性因子水平比较
2.5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出现腹泻、皮下出血各1例,血小板减少2例;观察组出现腹泻1例,过敏性皮炎2例。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ASO主要是下肢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致管腔狭窄或闭塞,造成血液高凝状态、血栓形成或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等[8]。该病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20%患者有间歇性跛行、夜间静息痛、缺血性创面及坏疽等典型临床表现[9]。ASO是不可逆的周围血管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ASO发病高危因素为吸烟、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等,初期以保守治疗为主,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病等,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扩血管改善微循环等药物,建立侧支循环;中后期主要采取外科手术或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但术后3~6个月复发率高[10-11]。
中医认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归属于“脉痹”“脱疽”范畴,病因病机为素体肝肾亏虚或嗜食肥甘厚味,痰湿内生,加之寒邪侵袭,气机运化不利,经络阻滞,痹塞不通。《素问》记载“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脉络为气血运行之道路。脉痹、脱疽不论实证、虚证,瘀血阻络贯穿本病,而活血化瘀为主要治则。众多化瘀药物中,首推虫类药物活血之力最强。斑块样病理产物蓄积成“毒”,随气血运行全身,位于脉络之中,人体之里,位置较深。虫类药性毒,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攻毒散结通络之功效,以毒攻毒。现代药理表明,蜈蚣具有抗炎镇痛、抗栓、抗炎,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地龙扩张微血管,改善微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溶解血栓;土鳖虫抗凝、降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穿山甲降低血黏度等[12-17]。虫类药物气味难闻,加入山药顾护脾胃;三七活血散瘀定痛,抗血栓、增强免疫力。
贝前列素钠片作为前列地尔的口服替代药,是临床常用的血管活性药物,通过促进生成环磷酸腺苷和环磷酸鸟苷,抑制Ca2+通道,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黏附,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亦可提高安静时组织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动脉缺血情况[1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虫类药物联合西医治疗ASO可提高临床总有效率,且相对安全可靠。ABI是广泛应用于临床ASO的初筛诊断指标[19-20]。文献报道hs-CRP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初级阶段,可预测动脉血管不良事件及动脉硬化病变情况[21-23]。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治疗后ABI、血液黏度及炎性因子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上述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表明虫类药物联合贝前列素钠片可提高ABI、降低血液黏度和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拮抗血管内皮炎症状态,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管斑块的形成。
综上所述,基于“毒-瘀”理论的虫类药物治疗ASO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炎性因子水平,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