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2020年棉花生产概况及存在问题与策略*

2021-11-01梁亚军黎玉华王俊铎郑巨云龚照龙张泽良郭江平买买提莫明李雪源

棉花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机采单产棉花

梁亚军,黎玉华,王俊铎,郑巨云,龚照龙,张泽良,郭江平,买买提·莫明,李雪源

(1.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2.新疆博乐市种业发展中心,新疆 博乐市 833400 )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世界政治经济形势严峻、外部发展环境错综复杂,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国民经济运行稳定恢复,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同比增长2.3%[1]。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棉花喜获丰收,新疆棉花总产、单产、商品出口率、调出量、人均占有量连续27年排列全国第一,新疆棉花在全国生产中的地位愈加重要[2]。总体来看,2020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综合生长指数偏高,总产、单产增加,机采棉发展迅速,无人机飞防、化学打顶等新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籽棉交售价格高于预期,农民植棉收益增加。同时,原棉品质下降、籽棉交售过程中优质优价不能体现、水资源紧缺、异常天气频发、黄萎病偏重发生等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新疆2020年棉花生产情况

1.1植棉面积略减,总量、单产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2020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2501.93千公顷,总产516.1万吨,单产2062.7 kg/hm2。面积、总产全国占比分别为78.93%、87.33%,单产较全国高10.63%。植棉面积较上年调减近38.57千公顷,调减原因主要是退耕还林还草或以水定地。

因中后期利好天气因素影响,棉花单产、总产显著增加。据各主要植棉区调研情况汇总,北疆的昌吉、石河子、奎屯、沙湾等地皮棉产量普遍为6450~7500 kg/hm2,较往年增加750~1500 kg/hm2;乌苏皮棉产量为5250~6750 kg/hm2,较往年增加300~750 kg/hm2;博乐皮棉产量大多为4500~7200 kg/hm2,与上年持平,部分棉田受病害影响,造成减产。南疆的巴州地区皮棉产量大多在6000 kg/hm2以上,单产在7500 kg/hm2以上棉田较往年明显增加,平均较往年增加750 kg/hm2左右;阿克苏地区平均皮棉单产较往年增加300~750 kg/hm2;喀什地区平均皮棉单产为5700~6750 kg/hm2,较上年增加300 kg/hm2左右。

全区平均单产增加10%左右。截止2021年4月25日,新疆棉花加工量为577.98万t,较上年同比增加12.09%,棉花检验量为575.64万t。从加工量来看,总产较上年增加60余万t。

长绒棉种植面积呈下降趋势,种植面积约为37.33千公顷(56万亩),较2019年减少20.11千公顷(30.16万亩),面积下降原因主要是比较效益较陆地棉下降,其次是机采长绒棉技术还未得到有效解决。

1.2棉花综合生长指数全年偏高

2020年度新疆天气整体利好,全年棉花综合生长指数偏高,温度、光照、无霜期、自然灾害的发生等明显好于历年。

北疆地区,自3月中旬以来气温回升快,棉花生长发育进程快于往年8~10天,普遍达到了“四月苗、五月蕾、六月花、七月铃、八月初花上稍、九月絮”的生育进程。生育期有效积温明显高于历年同期(见图1),降雨较往年偏少。

南疆地区,3月中旬至4月底播种期间,因低温、浮尘及降雨天气偏多,棉花生长发育指数偏低。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部分棉田因低温、降雨天气,造成板结、烂根、烂芽、僵苗不发或死苗现象,补种或重种面积约为20千公顷。部分棉田立枯病发生较为严重,棉花长势较慢,“大小苗”现象发生较为普遍。自5月中旬以来,天气总体对棉花生长利好,气温逐步升高,7、8月干热风及高温天气为害小,生育期有效积温明显高于历年同期(见图2),降雨较历年偏少。

从病虫害的发生来看,蚜虫偏重发生,蓟马中等发生局部地方重度发生,棉铃虫、棉叶螨、盲蝽象轻度发生[3]。黄萎病较往年偏重发生,北疆6月20日开始发病,7月中旬达到高发期,尤其在博乐地区部分老棉区,发生较重棉田死苗率在40%以上,单产不足4500 kg/hm2,减产幅度在25%以上;南疆7月上旬开始发病,7月下旬达到高发期,发病推后半月左右,病害损失比北疆轻。

图1 北疆植棉区2020年有效积温及积雨情况(数据来源:MAP智农APP)

图2 南疆植棉区2020年有效积温及积雨情况(数据来源:MAP智农APP)

1.3原棉品质下降明显

据中国纤维质量监测中心统计数据,2020年度原棉公检数据在平均长度、长度整齐度、断裂比强度、马克隆值均较2019年度有所下滑(见表1~4)。实际平均纤维长度较2019年下降0.54 mm,30~32 mm占比下降8.36%,28~32 mm占比下降13.98%;平均长度整齐度基本持平,但高级及以上比率下降9.91%;平均断裂比强度值下降0.36 cN/tex,强级及以上比率下降14.37%;马克隆值A+B级比率下降15.43%。

表1-1 新疆2019年与2020年纤维长度各级占比情况比较

表1-2 新疆2019年与2020年纤维长度情况统计

表2 新疆2019年与2020年长度整齐度各级占比情况比较

表3 新疆2019年与2020年比强度等级占比情况比较

表4 新疆2019年与2020年马克隆值各档占比情况比较

1.4生产成本略有增加,植棉效益增加

分别对南疆和北疆各40位信息员调研表明,种植成本较上年略有增加,植棉效益增加。植棉成本增加1200~1350元/hm2(见表5)。其中,土地承包费增加300~450元/hm2,人工成本增加675~750元/hm2,农资成本增加225~300元/hm2。手摘棉人工拾花费用为1.5~1.6元/kg,较上年下降0.2~0.3元/kg,机采棉规模化采收费用在1800元/hm2,基本种植户机械采收费用在1950~2400元/hm2。

由于单产增加和收购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2020年度新疆植棉收益增长明显,通过各植棉区信息员汇总数据得出,补贴前收益在12000~15000元/hm2。

表5 植棉成本比较

1.5采收进度快于往年

自2020年7月以来,新疆各植棉区天气宜于棉花生长发育,成熟期较为集中,籽棉采收进度快于往年,北疆地区集中采摘期在10月5日~10月25日;南疆地区除喀什因疫情影响采收期推迟外,其他植棉区集中采摘期为10月15日~11月15日,采摘期较往年提前5~8天。

1.6机采棉种植面积增加

2020年全疆机采面积为1913.09千公顷(2869.63万亩),机采棉占比达到76.46%。其中,地方机采面积达1126.42千公顷(1689.63万亩),地方机采率达到69.83%,兵团机采棉面积786.67千公顷(1180万亩),机采率为90.9%。

近年来,南疆机采棉面积大幅度增加,尤其是阿克苏地区,机采棉模式种植面积较上年增加66.67千公顷以上,机采面积达到333.33千公顷以上,机采率达到69.44%。

1.7一些新技术、新模式开始大面积推广应用

新疆2020年度无人机飞防、化学封顶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预计全疆有无人机5000架次以上,无人机飞防价格由上年的90~120元/hm2下降至60~75元/hm2。化学封顶技术在北疆推广应用速度较快,有40%以上棉田使用了化学封顶措施,南疆的阿克苏、库尔勒等地区也有试验推广,应用面积在10%左右。

在沙湾、岳普湖地区开始试验示范超宽膜种植模式,在奎屯等植棉区开始推广“1膜3行”种植模式。由于苗期低温、倒春寒等异常天气发生频繁,部分地区开始尝试用“双膜覆盖”来减灾,提高保苗率。南疆部分缺水地区,由于冬、春灌水不能保障,开始试用“滴水出苗技术”。

1.8目标价格补贴和政策情况

2020年度目标价格补贴有些变化。一是取消南疆四地(州)(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克州、和田地区)基本农户的面积补贴,补贴全部按籽棉交售量发放。二是特种棉(包括长绒棉和彩棉)交售量补贴标准略有提高,由陆地棉交售量补贴标准的1.3倍调整到1.4倍。三是棉花补贴标准因品种而有差异,陆地棉为1.18元/kg,特种棉为1.65元/kg,单产补贴上限为7500 kg/hm2。

2020年新疆鼓励植棉政策也有了变化。一是新疆将推进“四个百万亩”制种基地建设,其中棉花制种基地面积达到9666.7hm2(145万亩),主要分布在5个地州19个县市,建设棉花良种繁育基地17个。二是2020年国家再启动收储新疆棉50万吨。三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就优化棉花品种结构和提升全程机械化能力方面提出指导意见,努力打造高水平国家优质商品棉生产基地,全力推动棉花高质量发展。

1.9疫情对棉花生产影响

2020年度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疆先后3次疫情对棉农及棉花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

第一次全国疫情(2月~4月):对农资储备影响较大(地膜滴灌带储备、除草剂的储备、种子销售、农机服务、冬春灌等),对农资生产和运输的影响也较大(部分农资生产厂家停工、用工短缺、生产资料不能及时到位、公路运输停滞等)。

第二次乌鲁木齐疫情(7月中旬~8月中旬):棉农出行受限,棉田管理不能及时进行。受新疆疫情管控期间的交通及人员流动的管制,内地务工人员入疆时间推后,内地拾花工赴疆摘花将会受到一定影响,加工企业用工短缺情况严重。疆棉出疆调运受影响较大,公路运价上涨。

第三次喀什疫情(11月):喀什地区采收、交售暂停。

图3 新疆2020年籽棉价格走势

2新疆棉花加工销售情况

2.1籽棉价格高开高走

从籽棉价格运行趋势来看(见图3),2020年度呈现出籽棉价格高于期货价格预期、交售价格高开高走、南北疆机采棉价差缩小、手摘棉与机采棉交售价差缩小等特点。

9月17~20日各植棉区陆续开秤,开秤时间较往年晚8~12天,棉价各地差异较大,总体开秤价格高于上年0.8~1.2元/kg。9月17日北疆的玛纳斯、奎屯、沙湾等植棉区50%以上的棉企开秤,手采棉开秤价格为5.8~7.1元/kg,机采棉为5.1~5.5元/kg,吐鲁番手采棉开秤价格为6元/kg。9月18日,南疆的喀什、阿克苏等植棉区10%左右的棉企陆续开秤。南北疆机采棉交售价差为0~0.6元/kg,而较往年价差(0.5~0.8元/kg)缩小,手摘棉与机采棉价差为0.25~0.8元/kg,而往年价差为0.8~1.2元/kg。

2.2皮棉价格

新疆棉的皮棉价格在区位振荡运行,国内外价差缩小(见图4)。

图4 新疆2020年皮棉价格走势

3存在问题及策略

3.1原棉品质下降,面临严重的品质问题

由公检数据来看,长度30 mm级及以上比率仅为2.6%,29 mm级及以上比率为21.55%,即30 mm级以上原棉产量约为15万吨,29 mm级以上原棉产量约为140万吨。这与纺企220万吨以上的高端原棉供给需求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长期以来追求产量、收购加工企业以衣分为标准的交售导向;二是生产加工过程中对质量控制不到位,缺乏标准化质量监管体系;三是在机械采收快速发展的同时,专用机采棉品种审定研发滞后、良种良法不配套、农机农艺不融合、加工工艺落后;四是品种多、乱、杂现象突出,审定品种与推广品种不一致,现有市场品种同质性强,缺乏有效的品种真实性追溯体系及严格的市场监管。

因此,要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稳粮、优棉、促畜、强果、兴特色”的发展思路,实现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机采棉专用品种的研发力度,制定机采棉品种主要机采性状的评价、选育标准体系,挖掘与主要机采性状相关的基因及相关机理研究,将传统育种与现代分子生物学培育推广早熟优质、高产抗逆的机采棉品种,集成配套绿色、高效、量质协同的机采棉栽培技术及保优止损技术,全面提升原棉品质,保障优质原棉供给。二是继续深化新疆棉花生态品质区划研究,发挥不同棉区生态品质优势。在长绒棉、中长绒棉生态区建立高端原棉生产基地,发展高品质原棉订单式生产,从品种、生产、加工到用棉企业形成“闭环式”生产,严格质量控制,保障高端原棉供给,在其他生态棉区生产中端、中高端原棉,保障我国棉花供给安全。三是严格品种审定标准及品种监管力度,建立品种真实性追溯体系及真实性评价鉴定体系,积极引导各植棉区“1主2辅”用种模式,促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四是建立优质优补政策,明确政策导向。五是建立棉花全产业链增值发展相关配套体系,促进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4]。

3.2水资源严重不足,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

水资源严重不足、残膜污染的加重、棉田土壤肥力下降、次生盐渍害加剧等使新疆棉花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环境问题。

对此,一是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及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水资源的调配及设施节水;二是研发推广抗旱耐高温及水分利用率高的品种,做好生物节水;三是建立健全残膜回收机制,制定残膜回收及相关补贴标准,建立相关监管制度,促进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四是继续加强生物降解膜及无膜棉技术的研发,无膜棉可在适宜区域试验推广;五是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生物肥及秸秆还田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盐碱性,有条件地区可进行轮作倒茬或者套作间作绿肥作物。

3.3极端天气频发,面临较大的防灾减灾压力

近年来,新疆地区低温、倒春寒、大风、冰雹、降雨、高温、干热风等异常天气频发,对棉花生产和棉农收益造成了较大影响。首先要加强农业气象预报,建立健全预警机制,气象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做好联动,提前预防预警,指导棉花生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其次不断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保障农民收益。

猜你喜欢

机采单产棉花
山西夏收全面完成 总产单产好于常年
机采棉加工质量管理对棉花品质的影响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棉花是花吗?
黑龙江省和全国“十三五”期间三大作物单产变化分析
海南杂交水稻双季稻单产突破1500千克
油菜“不务正业”,单产3.4吨
棉花
新疆阿克苏地区三种机采棉种植模式对比试验
新疆发展机采棉的有利条件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