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蓼汀花溆”四字密码议语文教学

2021-10-31赵文建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刘文典启发式教学红楼梦

赵文建

摘 要 刘文典先生破译《红楼梦》中“蓼汀花溆” 四字的寓言式密码,在西南联大轰动当时,学生几十年之后仍然留有回味。在新课改背景下这对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有两点启示:其一,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自己不囿于成说的独到见解,同时敢于拿出来与学生探讨,以此点燃学生的热情,启发学生的思维并赢得自己的专业尊严;其二,多读书才能会讲精讲能写,教师要用自己的读、写实践给学生示范,哪怕是一讲到底的包场也属启发式教学,也远比与学生捉迷藏式的满堂问有用。

关键词 刘文典;启发式教学;《红楼梦》

岳南先生的巨著《南渡北归》,其中一节叙及“国宝”刘文典破译《红楼梦》中“蓼汀花溆” 四字的寓言式密码:

第十八回贾元春回家省亲,看大观园中各处山水楼台题的匾额都点头称许,唯独看到“蓼汀花溆”四字,便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贾政听罢,即刻令人改换。元春为什么要留“花溆”,而独去“蓼汀”?这是因为“花溆”的“溆”字,其形似“钗”,其音似“薛”;而“蓼汀”二字反切就是“林”字。由此可知,贵为皇妃的贾元春在省亲时,就暗示她属意的是薛宝钗而非林黛玉。这位贵妃的一句话,宝黛二人的情爱悲剧也就算坐实了。

刘文典此说一出,众人无不称佩,皆曰遇到了“真宝玉”,刘教授不愧为国宝级的大师也!

当年的西南联大大师林立高手云集,在夜晚的露天广场上,刘文典宣讲《红楼梦》,“以传统的‘索隐派为正宗,对红楼中的语言故事,进行寓言式破译,甚至穿凿附会地‘顿悟”,“在联大师生间引起轰动”,刘氏“声威大震”。破译“蓼汀花溆”四字只是其中的一次,就让学生回味终身。

刘文典先生这一讲是成功的,这不仅得力于他在讲台上“摆出不同凡响的名士派头”,风度夺人,更在于他做学问敢于异想天开,却又立论有据。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确实有太多的让后人想解而又未解之谜。刘文典先生对“蓼汀花溆”四字题匾竟然有如此一解,尽管匪夷所思,有率性胡诌之嫌,却也能持之有据,言之成理,让人听了确有脑洞大开之感,却又不能说他全没有道理,除非能拉出贾妃本人来请她证伪。我们认为刘文典先生作为教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以身示范,在暗示学生研究学问就必须不囿成说,敢于异想天开,同时又要小心求证,摆出立论的依据且能自圆其说。谁说异想天开没有价值,人类的哪一项发现与创造不是曾经被当时人惊奇、不屑、甚至激烈反对过的异想天开的“异端邪说”。反之,谨小慎微抱残守缺前人的师说家法,那学问研究究竟还有什么价值可言,遑论创新进步!尤其是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里,一个人纵然记得了再多的现成答案却拘泥成说、画地为牢又能有多大的价值,充其量只是一具两只脚的书橱。为了能够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就需要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的思考、知识和智慧,有能够产生新的想法的能力和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胆略,作出自主性的回答。

刘文典先生课前宣称:“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如此高调标新立异,虽有“卖弄”之嫌,但我们认为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有时候就得要有意卖弄自己的学问,展示自己与人不同的独特见解与风格别调,给学生树立看齐的标杆,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问的景仰之情,从而调动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兴趣,并且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实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教学效应。钟启泉教授说“教师‘上课本质恰恰在于:如何尽可能地调动儿童活跃的思维,发现不同的思路,激发认知冲突,展开集体思维。”教师如果仅仅满足做个知识的搬运工,把书本资料上的东西通过复述式口头讲解和黑板演示简单机械地搬送给学生,没有教师自己的说道,搬运过程又缺少思维内涵,其教学行为是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赢得学生尊重敬仰的。笔者犹记当年读初中时遇到一位数学老师,他上课就是把教材上的解题步骤在黑板上再演示复述一遍,终年如此,从没有他自己对问题的其他解法分析。那时候,他上课尽管嗓门高亢嗓音抑扬顿挫,但就是没几个学生认真听,课堂总是乱糟糟,仿佛没有老师在。有的时候课堂实在闹得不像话了,他只好中止讲授来维护秩序,但一旦他继续讲课嘈杂声又起来了,天天如此,课外的闲聊中也没有几个学生对他怀有尊敬之情,甚至于涵养差的学生还肆意给他起绰号,如此届际相传已成习惯。与之相对照的,同是数学老师,笔者读初三和高三时各遇一位本地名师,这两位老师就非常重视教学内容的挖掘,在讲解教材提供的解法之外,经常另辟蹊径展示自己的别样解法,每每激起学生极大关注,引发更多的思考,常常惊叹老师看问题眼光的敏锐与解题思路的独到,甚至于个别同学不自觉地起立与老师旁若无人地深入探讨。两位老师的授课嗓门不大,但听者专注,课堂鸦雀无声,回味悠远,后来遇到好多校友回忆当日在校情景几乎都感念两位老师的教导启发之恩。老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但前提是老师必须有“道”然后才有学生来“亲”。过去如此今后更甚,在今天这样的信息化时代,获得信息与知识的方式渠道开放,人人机会均等,教师你能掌握的资料,学生他也能凭借各种搜索引擎自己找到,此间最多是个时间的先后之别,教师如果没有专攻的术业,没有真才实学,学生凭什么亲近你、课堂课外要听你的,那必将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危机。遗憾的是语文學科,笔者从做学生到做教师,遇到的老师几乎都是照本宣科,课文分析就是把白皮教参上的定论演说一遍。先前是因为政治因素,禁忌多,不敢“乱说”,后来是慑于语文阅卷标准答案的绝对权威,又禁锢了放胆“邪说”,如此一来时间久了,一旦丢下参考答案,教师往往也就没得说了。自然也就无怪乎学生们怨言语文课上与不上无所谓,甚至很多时候听课还不如自己看书,老师说的书上全有,自己去看就够了。此外,只要是识得汉字读过几页书的旁人也敢来对语文说三道四,语文教师似乎人人能做,专业尊严似有若无,这是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好不尴尬。

夜晚,联大的露天广场上刘文典教授包场,一讲到底,表象上看,中间没有师生互动,但是产生的效应是轰动的,学生啧啧称奇,感觉脑洞大开,你能说这里没有心灵感应的师生互动,这不是启发式教学?反观今天在不少老师的观念中,启发式教学就是课堂上用问题来逼学生思考,因此绞尽脑汁地设计问题,引诱学生迎合老师的暗示来揣摩回答。典型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不断地抛出问题,学生一个接一个地思考解答,对答如流,师生默契,课堂成功。本来老师三言两语就解决的问题,非要牵着学生鼻子绕半天,以期充分展示老师四两拨千斤点拨手法的巧妙和启发功力之深厚,表面很热闹,但细究师生对话之中有价值的发现或思想火花灵光的闪现竟然很寥寥,不客气地说这种教学其实不过是教师设局让学生来破,师生之间玩捉迷藏游戏而已。真正启发式教学,不是老师用问题控制学生,学生迎合老师被迫思考那样简单粗暴,而应该是老师因应特定的学情和特定的教学目标,用一笑一颦一言一行来自我展示与创设情境,学生不由自主地受感染,潜移默化地有触动,进而自发自主地参与进入到情境之中去感悟,执著无悔地去求索。就像雨泽滋润,万物萌动,教师教的主观意图应该努力化于无形,学生学的主动与自主则由无形而潜滋暗长成有形。这就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教学设计所追求的完美境界,教师的中心任务则是致力于“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北渡南归》里面叙及刘文典及其他诸如吴宓、梁启超、闻一多等先生的课堂,确难找出几个令学生回味难忘的提问,所多的是学生难忘课堂上老师们的声情并茂,高谈阔论,新见迭出,它“把文字的美妙、语言的力量和文字背后的精神展现给学生”。大师们用自己的渊博学识、敏锐独到的眼光、独辟蹊径的思维方式以及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来折服学生、启发引导学生。我们常说某人学问曾得名师高人“亲炙”。这个“亲炙”其实首先就是名师一次次地以自己的学术行为给学生示范,为学生留下揣摩回味的“空白”,这就是所谓的熏陶之功,而不是穷追猛打问学生,牵着学生鼻子兜圈子。由此笔者想起曾经看到的美术素描辅导课。课堂上学生三面围坐,老师站在垓心,从执笔、下笔、运笔、收笔、用力等一步步每个环节反复示范,学生则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边操作边揣摩。时日累积,学生的素描能力慢慢就起来了,就没见过老师课堂上追着学生问该怎么做。就如钟启泉教授说的“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

孔子說“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如果教给他一个方面,他却不能以此来说明另外三个方面,就不要再用同一种方法重复教他了。这就要求教师选定教的这个方面一定是非常典型有代表性的,否则其示范的辐射效应就大打折扣,不能再用。对于语文教学而言,现在大家几乎都已经深有同感了,想举一反三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三能反一已经是奢望。所以语文课上老师“举一”之后连续提问,希望学生能反三,这种教法应该收起来丢开了。老师该做的就是像前面那位美术素描老师那样用不厌其烦的示范来“亲炙”,学生跟在后面有滋有味地模仿、揣摩、演练,进而有所收获实现进步。语文老师的课堂示范就是自身的讲和写,老师要会讲精讲多讲并且能写,就像《南渡北归》里所描绘的那群身影已逝的大师们那样。当然这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就高了,因为首先必须腹有文章胸藏学问才能有的讲有的写。正如李镇西老师说的“只要教师肚子里真的有学问,那他无论怎么教,甚至哪怕他‘满堂灌,都叫‘素质教育,都叫‘新课改!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俯视古今,联通中外……这样的课不但吸引了学生,而且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打开学生的视野,激发了他们的思考与创造。”但是近30年走上讲台的教师可以说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和高手,他们从当初做学生到现在做教师为应对考试创出了一套套秘技,至于腹内的文章学问就难说了。为了争得考卷高分,教师终年伴着学生沉溺题海,难得闲心读书作文。因为读书少,一个个语文老师思想僵化,情趣萎靡,胸襟局促,眼高手低,即便提笔也多困于脑僵笔涩,奈何成了才尽的江郎。但形势逼人,现在新的一轮课改大幕已经拉开,他瞅准了过去几十年语文教学的积弊“就是读书太少”( 温儒敏语)下手,提出用“用考试倒逼读书”,用读书取代“刷题”。这次课改看来是回到语文正道上来了,“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狂躁心理,回归常识,回归常态,回归正轨。”“基于‘核心素养'探寻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是当下我国教师面临的严峻挑战”[2]23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遍共识。所有在职的语文教师都需要痛改前非,取法前贤走语文正道,用自己的读、讲、写为学生示范,否则必遭潮流的淘汰。

[作者通联:江苏镇江市丹徒高级中学]

习近平指出,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中国教育报》2021年9月28日

猜你喜欢

刘文典启发式教学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简谈数学课堂中的启发式教学
《运筹学》教学模式探讨
刘文典:世间已无真狂人
刘文典的三次服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