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鸟旅游助力婺源乡村振兴
2021-10-31吴进良吕富来
吴进良 吕富来
一
“它只是一只鸟儿,却是生态环境的‘试金石;它虽是一只鸟儿,也是生态文明的‘代言人;一只鸟儿,可以带动一方旅游;一只鸟儿,可以促进乡村振兴……”今年5月30日,2021中国·婺源首届观鸟节系列活动开幕式启动。开幕式上,一首爱鸟护鸟诗歌朗诵带给人们深刻的印象。
“茂林修竹映村廓,飞禽走兽相对鸣”。婺源,是一颗镶嵌在赣皖浙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这里长年青山环抱、绿水荡漾,森林覆盖率达82.64%,空气负氧离子浓度达7至13万个/cm3,是国家生态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中国天然氧吧;拥有高等植物3000余种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0多种,挂牌保护古树名木13000多株,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种蓝冠噪鹛春夏栖息地和世界最大野生鸳鸯越冬栖息地,生态宜居、生活舒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婺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生物的多样性。截至目前,婺源已发现的森林鸟类达324种,其中国家一级和二级保护鸟类达69种,是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这里不仅有“会飞的大熊猫”白腿小隼和“水中大熊猫”中华秋沙鸭,还有比大熊猫更为珍贵的世界极危鸟种、婺源特有鸟种——蓝冠噪鹛。多年来,婺源倾心打造了193个自然生态型、珍稀动物型和水源涵养型自然保护小区,拥有1个森林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5A景区、14个国家级4A景区、13个国家生态乡镇、2个省级森林公园……处处都有“生态保障”、处处都是“绿色屏障”,为鸟类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
近年来,婺源结合全域旅游发展实际,创新发展“观鸟旅游”“观鸟研学”等,精心打造了石门、曹门、晓起等一批“观鸟村”,成为广大“摄友”和“鸟友”向往的观鸟地,生动地呈现了“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和美景象。
200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把“婺源黄喉噪鹛自然保护小区”建设列入“中国珍稀物种保护小型基金”项目。20年后,2021年的5月30日,世界自然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副总干事周非,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副司長万自明,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副会长李青文,江西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宾等出席2021中国·婺源首届观鸟节系列活动开幕式。一场爱鸟“接力赛”,20年不间断,令人动容。
开幕式上,举行了“美丽婺源·鸟类家园”征文比赛颁奖、“最美爱鸟护鸟人士”颁奖、“最美观鸟村”授牌,宣布了婺源“县鸟”评选结果,举办了观鸟旅游与鸟类保护主题研讨会等,开启了婺源观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新征程。
二
“观一鸟知生态,观一鸟识文明。”鸟类是人类的朋友,是大自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爱鸟护鸟的优良传统。
鸟类是人类的益友。鸟类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鸟类还能传播花粉和种子,还能准确预报天气,是“生态使者”和“农耕助手”。
鸟类需要人类保护。保护鸟类,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婺源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打造“天人合一”的生态家园。婺源利用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契机,对接城乡各项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实现有机融合,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做到全域规划、全域统筹,使每一处的发展建设都彰显生态理念。同时,婺源围绕“最美乡村也要有最美县城”的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到“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2016年,婺源成功创建省级森林城市,2018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如今,婺源城乡处处呈现出“古树高低屋,斜阳远近山林梢烟似带,村外水如环”的人居佳境,随处可见天人合一的“飞鸟图”。
“良禽择木而栖”,婺源这个“鸟类天堂”既然吸引得了蓝冠噪鹛的目光,自然也能容纳得下中华秋沙鸭、白腿小隼、白琵鹭、白鹇、黑麂、云豹、蛇雕等珍稀物种的足迹。
步入婺源,但见白鹇在悠闲、黑麂在嬉闹、蛇雕在盘旋……
三
婺源,是朱子故里。千百年来,在朱子生态道德观的教化下,婺源百姓养成了尊重自然、敬畏山水的生态自觉,留下了“杀猪封山”“生子植树”等村规民约和“养生禁示”“封河禁渔”等自治石碑,乃至于延续了“枯枝败叶,不得挪动”的生态规则……即便在今日,婺源也永久禁伐天然阔叶林、禁止山塘水库化肥养鱼等,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鸟类天堂”构筑起了固若金汤的生态屏障。
“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些年,不少海内外摄影师在婺源拍摄的一张张弥足珍贵的珍稀鸟类照片,成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动感美学“封面照”,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婺源好风采,吸引了无数“观鸟客”的目光:2020年9月,爱鸟国际“观鸟中国行”活动慕名走进婺源;2020年10月,由江西省林业局、江西省林学会主办的“保护珍稀鸟类(蓝冠噪鹛)·传承生态文明”学术研讨会在婺源召开;2020年12月,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观鸟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在婺源召开……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婺源,既然能为蓝冠噪鹛、野生鸳鸯提供“安乐窝”,那么,当地百姓自然也不愁温饱问题了:有了蓝冠噪鹛栖居的婺源县秋口镇石门村汀洲,方圆十里成了科普研究基地;有了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撒网的“渔翁”成了“模特”;有了白腿小隼,带动百姓吃上了“观鸟饭”……更不用说,这里兴起的农家乐、林家乐、茶家乐,带动了百姓“洗脚上岸”;这里兴起的摄影驿站、写生之乡、摄影基地,带动了百姓“就地就业”……
家住婺源县江湾镇晓起村的村民余志标,借助自家房屋“与鸟为邻”的独特优势,打造“观鸟客栈”,当起“鸟网”婺源联络站站长,年接待白腿小隼摄影发烧友达一万多人,挣得盆满钵满。如今,余志标担任江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观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肩负起森林鸟类保护新使命,谱写着森林鸟类保护新篇章;
家住婺源县太白镇曹门村的村民汪延旺,悉心呵护栖居在自家老屋边香樟树上频频出没的蓝冠噪鹛,当起“鸟叔”,建立“曹门噪鹛群”,使得“噪鹛人家”声名鹊起,一家人享受生态“福利”,乐享观鸟“红利”,倍加珍惜与蓝冠噪鹛毗邻而居的“人鸟情”;
在婺源县赋春镇黄家村山路边的田野里,时常出没一群白鹇,它们觅食、嬉戏,成为一道景观,受到村民保护,也带动了全村“观鸟经济”的发展壮大;
……
石门村、曹门村,“一扇门”在婺北、“一扇门”在婺南,黄家村在婺中。在婺源,不论东西南北中,各种珍稀森林鸟类总能找到繁衍生息之“门”。“门内门外”青山逶迤而绿水荡漾,四季如画而清静纯朴。婺源这种敞开着的生态之门,是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美丽解说。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我们相信,婺源这个“鸟类天堂”,有了先人的呵护和后人的延续,生态链条不会断裂,生态自觉不会裂变,观鸟旅游必将成为婺源乡村振兴的“发动机”和“助推器”。
由一拨来自海内外一流高校的青年学者集资所建,专注于自然科普和研学旅游的林奈实验室,最终相中了婺源。短短3年时间,它接待研学游客已逾200万人次。
正所谓“一叶知秋”。我们相信,“以鸟为媒”,婺源乡村振兴必会“一飞冲天”。
作者简介:吴进良,婺源县林业局;吕富来,婺源县文联。
责任编辑:史慧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