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五化五力” 持续推进产业帮扶
2021-10-31
产业兴,收入增,脱贫稳。今年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产业帮扶作为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大力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全力促进脱贫人口发展产业增收,全省脱贫地区建成主导产业54个,创建5个国家级、2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特色产业帮扶基地近2万个,带动93.96%的有劳动能力脱贫人口增收。
一、以特色化提升产品竞争力
(一)强化规划引领。依托全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基础,科学编制《推进湖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及时启动脱贫地区“十四五”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向脱贫地区积聚。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业”,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产业发展纳入规划,促进脱贫群众发展产业持续增收。
(二)強化产业布局。根据脱贫地区的资源禀赋特点,出台《关于推进脱贫地区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坚持分区推进、分类发展,大力打造以“茶果菜药”为重点的特色产业,构建以“三大药谷”“四座茶山”“五条水果带”为支撑的“345”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县有支柱产业、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特色基地、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发展格局。全省脱贫地区特色经济作物生产基地达到2055.34万亩。
(三)强化质量标准。加强农产品、种子、食品安全标准研制和推广,以标准化控制生产、流通、存储等各个环节,实现全过程质量可控。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一码通”,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合格率保持在98.5%以上。
二、以品牌化增强市场开拓力
(一)培育区域公用品牌。成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联盟,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使用规范和进出机制。持续做好“随州香菇”“潜江龙虾”“洪湖莲藕”等在央视上榜区域公用品牌的培育宣传,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潜江龙虾”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继续领跑全国。
(二)打造企业产品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品质、扩品类、创品牌,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品牌进行标准化打造,制定产品标准,保护传统工艺,凸显乡土品牌特色。对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检测、认证费用给予适当补贴。全省“两品一标”认证数量超过3000个,农产品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200个。
(三)大力推介荆楚品牌。坚持以地域产生品牌、以品牌影响地域,挖掘湖北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讲好“中国荆楚味·湖北农产品”故事,湖北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辨识度不断提高。坚持市场化方向,全力办好农业博览会、食品博览会、种业博览会等展会,湖北农产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
三、以便捷化拓展物流支撑力
(一)推进寄递物流建设。聚焦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快递进村”。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产品加工园或快递电商物流园等资源平台,打造县级寄递公共配送物流中心。有效整合邮政乡镇局所、快递企业乡镇代理点等资源,建强乡镇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统筹村邮站、邮乐购站点、供销服务点、快递代理点等村级寄递资源,每个村建成1-2个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网店,实现村级综合服务网店全覆盖。
(二)促进产销精准对接。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支持脱贫地区经营主体参加各类展示展销活动,推动农产品流通企业、电商、批发市场与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精准对接。大力推广“线上下单、线下配送”的形式,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脱贫地区建立产销供应关系。扎实开展客运场站服务区扶贫农产品展示展销共同行动,助推扶贫农产品产得出、卖得好。
(三)大力实施消费帮扶。持续做好消费帮扶产品认定工作,今年申报认定产品14309个,全省纳入《全国扶贫产品目录》的消费帮扶产品达到36796个,直接带动脱贫人口37.56万人,目录内消费帮扶产品销售额达386.2亿元。推动政府采购支持消费帮扶,全省各级预算单位继续按照不低于15%的比例,通过“832平台”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10.63亿元。开展工会职工爱心消费帮扶活动,2021年继续按照每人不超过500元标准追加福利经费,专项用于采购脱贫地区农副产品。
四、以多元化集聚投入保障力
(一)财政优先支持。将支持脱贫地区产业发展作为财政投入的重点,今年脱贫地区已投入财政专项资金19.86亿元。2021—2025年,省财政每年安排5亿元,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保费补贴等方式,支持开展科技攻关、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人才培育等工作;每年统筹资金5亿元,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贴息。市、县财政每年计提的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的增量资金中,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比例不低于50%。
(二)金融重点倾斜。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特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中长期贷款和循环贷款。允许权属清晰的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业设施、农机具等依法抵押贷款。推进全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快新型“政银担”合作,撬动金融机构按一定比例放大对龙头企业的贷款数量。严格执行脱贫人口小额信贷政策要点,确保符合贷款条件且有贷款意愿的脱贫人口应贷尽贷,截至目前,全省今年新增脱贫人口小额信贷14.5亿元,涉及农户3.38万户。
(三)社会广泛参与。全省涉农市、县每年安排不少于10%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专项用于保障乡村产业等用地需求。探索推广乡村产业发展“点状供地”模式,实行县级点状供地备案。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托集体山林、水面、厂房等资源,以使用权入股、联营、租赁等形式,引进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兴办特色种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休闲等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五、以稳定化提高主体带动力
(一)加强龙头企业培育。省委、省政府出台《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意见》,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十百千万”工程,全省围绕优质稻米、生猪、特色淡水产品(小龙虾)、蔬菜(食用菌、莲)、家禽及蛋制品、茶叶、现代种业、菜籽油、柑橘、道地药材等10个农业主导产业链,重点培育100家细分行业领军企业、1000家成长型龙头企业,带动近1000万农户增收。按照“一条产业链、一名省领导领衔、一个牵头单位负责、一个专家团队指导、一个工作专班推进”的要求,8位省领导分别挂帅担任“链长”。
(二)加强农户利益联结。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联农带农效果紧密挂钩,积极推广“政府+市场主体+银行+保险+脱贫户”五位一体和“121+X”产业扶贫模式(一村培育1个主导产业,建立2个合作组织,对接1个龙头企业,通过土地租金、劳务薪金、销售现金、分红股金等形式带动若干脱贫户增收),引导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与市场主体抱团发展。
(三)加强产业风险防范。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的重要内容,对因自然灾害、病虫害、价格波动、产品滞销等出现产业发展困难的脱贫户、边缘户,及时开展针对性帮扶。对脱贫县定期开展特色产业发展风险评估,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作为主要评估对象,聚焦生产、经营、联农带农和政策措施落实等重点,系统评估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切实完善防范和处置风险的具体措施。
责任编辑:程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