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员密集场所防雷减灾服务对策思考

2021-10-31王思娜郑宗贤

农业灾害研究 2021年6期

王思娜 郑宗贤

摘要 人员密集场所经常处于全天候开放状态,设备多,人流量大,该类场所出现雷击的概率比一般场所高,宁德市人员密集场所不断增加,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造成经济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事故原因呈现多样化表现,加强防雷安全管理工作刻不容缓。根据宁德市雷电发生的特征,提出相应的防雷减灾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人员密集场所;防雷减灾;服务对策

中图分类号:P42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305(2021)06–0127–02

宁德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濒临海洋,属于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受到东风带、西风带两种天气系统的双重影响,冬少严寒、夏少酷暑,气候湿润,降水充足。夏季长、秋季短,气候资源丰富,但天气复杂多变,多灾害性天气[1]。全市有4个县区处于高海拔地带,全市年均温为17.3℃,无霜期达270 d,年日照时数为1 638 h,年降水量为2 350 mm,降水集中在5—6月的前汛期和7—9月的台风季,年均受3.5个台风影响,暴雨日数年均达6 d。区域内易受高空槽东移,低涡切变东移南压、地面倒槽和切变侧西南急流影响出现强对流天气,形成强雷电天气过程,每年因雷电致灾可造成巨额损失[2]。医院、学校、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场所由于防雷知识缺乏,人员管控困难为防雷重点区域,应重视加强全市此类场所防雷安全工作,有效防御和减少雷电引发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3-4]。

1 宁德市雷电发生特征

雷暴是宁德市气象灾害之一,雷电密度为4.02次/km2,年平均雷暴日数为55.8 d,最多年份雷暴日数高达88 d,属于多雷区,一年中各月均可能发生雷暴,最早出现在1月7日,最晚出现在12月28日。其中1—3月雷电活动较少,自4月开始逐渐增强,5—8月雷电活动最为频繁,但主要集中于7—8月,7月发生雷电的次数约占全年雷电次数的26.7%,9月有所回落,10月雷电活动次数明显减少。宁德市一日之内出现雷暴的时段呈单峰状态分布,雷电次数峰值一般出现在13:00~20:00之间,尤其在14:00~18:00雷电次数最高,上午06:00~11:00雷电活动最弱。就雷电强度特征而言,宁德市负地闪雷电次数显著高于正地闪雷电,但正地闪强度分布更为集中,负地闪强度分布较为扩散。正地闪雷电强度集中在10~30 KA之间,占总正地闪雷电次数69%以上,且以10~15 KA的正地闪雷电次数最高,负地闪雷电强度主要集中在-10~40 KA,占总负地闪雷电次数的86%以上。宁德市雷电发生时主要导致人员伤亡、建筑物受损、公共和家用设备受损,涉及电力行业、石化行业、通信行业等。

2 人员密集场所防雷的重要性

人员密集场所较一般场所而言,个体之间的间距小、空隙少,常有很多人聚集于一处,多为公众场所,如商贸市场、医院、学校、候车大厅、体育场馆、宗教活动场所和公共娱乐场所等。雷击分为直击雷和感应雷两种,直击雷可直接对构筑物及人体等产生损害,直击雷只可袭击小范围内的目标,人员密度一旦过高则影响范围会扩大。感应雷是通过雷云之间或对地放电产生危害,剧烈程度较直击雷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宁德市2016年8月就发生了一起雷电致灾事件,市内一住宅小区遭雷击,击毁25台电梯机房设备电梯主板,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住宅小区及园区等场所具有人口密集、设备密集的特点,一次雷击可在局部范围内同时导致感应雷过电压现象的产生,此种现象可通过电缆等传输扩散,形成连锁反应,牵涉面极广,经济损失大。

3 防雷服务对策

3.1 增强雷电监测精准度

雷电预警需要综合多种资料,包括天气形势、探空资料、模式产品、卫星资料、雷达资料、闪电定位、地面电场观测等。采用决策树等技术,综合开发出本市重点区域的雷电预报、雷电发生概率和危险度等级等预报产品。天气形势的判断需要统计分析历史资料,根据每日天气形势预报结果计算出本地0~24 h内雷暴天气发生的概率。探空资料是根据每天08:00和20:00采集的探空站点数据,利用计算参数如潜在-对流性稳定度指数、抬升指数、对流有效位能和700 hPa相当位温等,得出0~12 h内雷暴潜势预报。闪电定位是在半径為200 km的观测范围内观测闪电发生的时间、位置、强度和频次等,对闪电发生区域进行监测、跟踪和预测。雷达资料则用于对强回波单体和单体群进行识别跟踪,对0~30 min内有闪电发生的区域进行预警。近年来,为获取大量数据,宁德市气象部门不断完善雷电监测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布设大气电场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市的雷电监测网络,并且建成了由预报系统、实时雷达、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组成的雷电预警业务平台。一是根据全市高时空密度的自动气象站资料来掌握雷暴演变过程;二是利用短时临近交互预报系统实时查看雷暴回波,进而增强雷电天气的临近预警能力;三是借助覆盖全市的大气电场仪监测网络随时跟踪雷电出现时段;四是回波识别系统实现了对雷暴强度和性质的准确判断。

3.2 畅通雷电预警预报信息发布渠道

人员密集区域信息扩散较为迅速,但由于人多,临时组织人员进行避雷活动难度较大,因此必须争取信息提前到充足时间内到达可接收范围内。气象部门对电力、机场、石化等部门的主要安全责任人以手机短信形式发布预警信息。广大公众同时可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电视、电台、报纸等媒体实时获得雷电预警信息,重点服务人员密集场所可进行点对点的精细化服务,针对服务单位的不同环境和行业特点,通过多种方式为专业用户提供个性化、针对性、时效性强等特色的雷电防御服务。例如,采取跟踪服务方式,以用户为中心、根据不同距离圈提供不同时长的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

3.3 提升雷电灾害应急能力

一是普及防雷常识,宣传防雷安全的重要性。气象局可联合广电部门通过电视、网络、电子显示屏、制作展板等各类媒介,深入企业、学校、社区等人员密集区域宣传防雷有关政策法规、安全知识和防范技能,提高全民防雷减灾、自我防护的意识和能力。宣传方式要因地制宜,比如在校园编制防雷安全手册、上安全课,组织师生进行避险和自救演练。在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内开展防雷检查工作,督促企业健全防雷安全管理制度、确定专职防雷安全管理人员,要求其进行防雷安全教育培训,逐级建立并落实从主要负责人到每个从业人员的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和防控责任制,并按照有关规定开展排查治理工作,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二是场所负责人和各单位需要摒弃雷灾发生概率小的麻痹思想,定时组织雷电灾害应急演练,在雷电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妥善安排场所内人员避险,处置灾情。

3.4 加強场所防雷设计和检测工作

建筑为防雷不仅需要外部的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建筑内部也应采取相应的防感应雷、防雷电反击措施,将建筑物内结构的钢筋与各种金属设备及金属管线焊接起来形成统一导电体,避免在同一建筑物内出现不同电位差。防雷装置安装后,需要加强管理和维护,在雷雨季节前仔细排查,在雨季即将到来时的土壤干燥季节复测一次接地电阻,以便及时发现并修复防雷装置已损坏的部分。

4 结语

防雷减灾重在事前防御,利用先进气象科技提前测定雷电大概率出现的时段和地点,以现代化信息发布方式通知场所负责人和在场人员。同时,加强对公众的防雷知识宣传,气象部门需对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存在的防雷隐患加大督促整改的力度,做到早发现、早纠正,多措并举,避免辖区内人员密集场所发生雷电致灾事件。

参考文献

[1] 冉然.雷电频发季节做好气象防雷工作的若干思考[J].农家参谋,2019(12):176.

[2] 杨浩.万盛学校防雷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资讯, 2018, 16(17):98-99.

[3] 郑杰.新形势下创新防雷减灾管理方式探讨[J].山东工业技术, 2019(20): 244.

[4] 沈一平.关于气象防雷减灾工作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C]//中国气象学会.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 中国气象学会, 2016.

责任编辑:黄艳飞

Abstract Densely populated places are often in an all-weather open state, with many equipment and large flow of people. The probability of lightning stroke in such places is higher than that in general places. The number of densely populated places in our city is increasing. The economic losses caused by lightning events and lightning disaster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causes of accidents are diversified. It is urgent to strengthen lightning protection safety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lightning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Ningde City and combined with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the author summarizes the corresponding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countermeasure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crowded places; Lightning protection and disaster reduction; Service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