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探讨
2021-10-31马鸿宾詹国顺罗旋
马鸿宾 詹国顺 罗旋
摘 要 利用生态治理技术进行池塘循环水养殖能够有效去除其中的杂质,达到提高生态效益的目的。该技术具有投资小、能耗低、效果显著等优势,能够最大程度上改善养殖水体水质,从而节约水资源,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品质量。基于此,分析生态治理技术的发展现状,提出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有效应用策略,以期为推广生态治理技术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态治理技术;池塘循环水养殖;应用
中图分类号:X7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100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人工水产养殖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阶段的养殖标准,传统的人工水产养殖模式会对水体造成极大的污染,导致水体中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不断增加,溶解氧下降,进而会造成水产品整体质量下降。因此,有必要将生态治理技术应用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
1 生态治理技术的原理
生态治理技术是指利用生态技术净化污水,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是人们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生态学基本原理整治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生态治理要确保遭受破坏的生态环境得到修复和重建,主要涉及污水处理、面源污染控制等环节。生态治理可从2个层次进行划分。1)依据生态治理的使用目的分为陆上治污和净化污染水体[1]。2)按生态治理工程类型分类,可划分为人工湿地、生态河道、生物控制等多个种类。
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污染和依照生态学原理治理环境污染。1)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功能治理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借助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转等功能,促使进入生态系统的污染物在第一时间能够被分解消化,从而达到循环利用的目的,以确保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治理。2)依照生态学原理治理环境污染,则是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采用物质循环、能量流转、信息传递等多种方式,构建污染治理设施或处理系统治理环境污染[2]。
2 生态治理技术的内容
2.1 合理选择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的生长适应性与抗污能力存在差异,应根据水体深度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1)选择对N、P等污染物有较高净化率的常绿植物;2)选择不同的品种搭配,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实现沉水植物自然更替的效果;3)以本地品种为主,防止外来物种入侵;4)选择容易维护管理的品种,减少维护工程量。沉水植物是保持水体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对水体中的N、P污染物有较高的净化率,可以为浮游动物提供生长场所。挺水植物是构成水陆交错带的主要物种,对截留面源污染、减少污染物进入水体具有重要作用,还具较高的景观价值。
2.2 科学栽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一般以沉水植物为主,配以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不同的水体有着不同的水体状况和特征,要根据其水体状况和特征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可将挺水植物与漂浮植物作为浮床,让其他水生植物能够有效栽种。在种植水生植物后,每隔一段时间要补充一次水源,以保证植物能够茁壮生长。此外,要经常清理杂草,发现缺苗时要及时补种[3]。
3 生态治理技术类型
3.1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
人工湿地是由人工建造和控制运行的与沼泽地类似的地面,污水与污泥在沿一定方向流动的过程中,主要利用土壤、人工介质、植物、微生物的物理、化學、生物三重协同作用,对污水、污泥进行处理。人工湿地应用了物种共生、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在促进污染物质实现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人工湿地按布水类型主要分为4种类型。1)地表流湿地。废水在填料表面,径流与自然湿地最为接近,这种湿地类型不能充分利用填料与植物根系的净化作用。2)潜流湿地。潜流湿地是以亲水植物为表面绿化物,以砂石土壤为填料,让水自然渗透过滤的人造景观。潜流湿地也可以用于一般性污水处理,底部采用天然砾石或者吸附型砾石,一侧进水一侧出水,中上层采用次一级粒径的天然砾石或者吸附型砾石,表层采用覆砂或覆土的形式种植亲水性表面绿化植物,在植物根系吸收和砾石的吸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由于水流在地表下流动,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受气候因素影响较小,卫生条件良好,是现阶段使用频率最高的类型[4]。潜流湿地技术能够充分利用植物根系输氧作用,成为处理污水的有效方法。3)垂直流湿地。垂直流湿地是一种充分结合地表流湿地和潜流湿地特点的技术工艺,能够有效净化有机物和氮,但是建造标准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4)潮汐流湿地。潮汐流湿地主要通过交替进水和空气运动,使氧的传递速率和消耗量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升。
3.2 人工水塘技术
人工水塘主要利用天然低洼地进行筑坝或人工开挖而成,主要通过污染物沉降、反硝化作用降解水体污染物。人工水塘的水深、水力负荷要满足相关标准,才能起到有效沉降污染物的作用。因此要清楚影响滞留池去污效果的因素,确保系统免疫功能不会在原有基础上被削弱。目前,人工水塘技术对于水塘污染物的处理效率极高,且建造成本较低、设计简单,但是处理效率不高,通常会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为显著的便是降水量,在多雨季节容易导致水糖负荷超过其蓄水容量,从而导致截留效率受到影响。
4 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的应用
4.1 建立水体生态平衡
水体中的生物资源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生植物、低等鱼类等,饵料生物则主要有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水草等。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存在制约关系,要想达到生态平衡就要促使生物资源的生物量和时空分布处于和谐平衡状态。生态养殖主要根据水中主要生物之间的关系,应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原理,在水体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优化搭配养殖对象。因此,要致力于构建水体生态平衡。水草作为水体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能将各种物质转化为有机物,也是大多数鱼类的重要饵料。在底栖动物中,螺、蚌是人们喜爱的水产品,既是浮游生物的消费者,又是底层鱼类的饵料生物,因此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与养殖中的应用要应致力于维持水体生态平衡,防止外来入侵打破生态平衡。
4.2 优化品种结构
要选择生长性能好、抗病能力强、没有药物残留及饲料转化率较高的品种,以尽可能减少水体中的生物资源投养量,例如,以饲养优质鱼为主的池塘则可搭配一定比例的鲢鱼。同时,要科学高效地投放饵料,使用营养均衡的优质饲料,在饲料中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添加维生素、酶制剂等各种补剂[5]。
4.3 投放增氧设备
在池塘底层可使用管道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进一步增加养殖水体底层溶解氧,加快池塘水体主要污染物、有机物的氧化速率,从而加快物质循环和能量利用,以保障池塘循环水养殖工作有序推进。此外,在冬季捕捞正式结束后,要将池塘水完全排干,清除池中的淤泥,以免后续养殖工作受到不利影响。同时,在水排干后要晾晒池底,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在春季放鱼前可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
5 结语
随着生态治理技术的持续发展,要在原有基础上摒弃传统人工养殖模式,以免鱼类排泄物和残余饲料污染水体。同时,积极使用生态治理技术,了解该技术对池塘循环水养殖工作的重要作用,种植优势水生植物,科学搭配混养种类,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李兴启,张林.生物修复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3(3):3.
[2] 张美彦,杨星,蒋晓红,等.生物絮团技术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J].养殖与饲料,2020,19(7):59-62.
[3] 刘文畅,罗国芝,谭洪新.生物絮凝技术在池塘养虾中的应用[J].渔业现代化,2013,40(3):14-18.
[4] 朱晓荣,顾建国,曹卢,等.潜流湿地净化技术对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浮游植物群落变化的影响[J].水产养殖,2014,35(4):21-28.
[5] 徐天勇.生态治理技术在池塘循环水养殖中应用研究[J].江西水产科技,2020(1):40-4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