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茶产业发展成效瓶颈及应对策略
2021-10-31向唯廖勇钟世泉王帅玲
向唯 廖勇 钟世泉 王帅玲
摘 要 茶叶是湖北省宜都市优势传统产业,从产业基础、产业主体、品牌价值、茶文化氛围、技术支撑力量、良种繁育基础及政策支持等方面分析了宜都市茶产业发展的成效,总结了阻碍宜都市茶产业发展的瓶颈,并由此提出了品质提升、品牌强业、融合发展、市场拓展、抱团发展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策略,为宜都市茶产业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茶产业;成效;瓶颈;策略;湖北省宜都市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92
湖北省宜都市地处长江三峡出口的南岸,地跨北纬30°05'53″~30°36'03″、东经110°05'47″~110°36'06″,地理、气候条件极适合茶树的生长,是全国茶叶区划中优势区域之一,也是历史悠久的著名茶区。以“金黄色、绿豆汤、甘凉味、芬芳香”四绝闻名的“洪山茶”在清代曾作贡茶入宫,始于清道光年间的“宜红工夫茶”,外形条索紧细,汤色红浓,滋味醇厚[1],现依旧闻名中外。茶叶现已成为宜都市的农业支柱产业,2020年底,宜都市茶园面积8 657 hm2,年产干毛茶1.95万吨。
1 取得的成效
1.1 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为了高标准建设茶园基地,宜都市从2006年开始推行高效茶园建设,现已建成高效茶园样板5个,面积超过2 666.7 hm2,重点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全程机械化管理等技术。在高效茶园建设的基础上,2014年启动“百里高效茶叶走廊建设”,涉及2个乡镇12个村,全长65 km。2020年开展“优质茶示范基地”创建试点,涉及2个乡镇4个村,面积200 hm2。全福河、云台观高效茶园获“宜昌十大最美茶园”称号,潘家湾土家族乡、王家畈镇先后被评为“全国一村一品(茶叶)示范乡镇”。
1.2 产业主体不断壮大
宜都市现有茶叶初精制加工企业293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18家精制加工企业中,7家具备自营出口权,年加工能力30 000 t以上。清洁化、连续化生产线达到42条,基本形成了大、中、小并举的发展格局,产业主体不断壮大,产业体系日趋成熟。
1.3 品牌价值稳步提升
宜都市累计注册茶叶类商标500余件,创建“宜都宜红茶”省级地理标志示范样板7 000 hm2,“两品一标”产品13个,面积1 966.7 hm2,其中绿色食品11个、有机产品2个。“宜都宜红茶”2014年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2017年6月通过中欧地理标志互认登记,2020年9月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湖北省唯一入选的茶叶品牌),2021年在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10.66亿元[2]。
1.4 茶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紧紧围绕茶叶品牌战略,建设“百里高效茶叶走廊”,稳步推进“茶旅融合”发展。连续多年举办“茶乡女儿会”“名优茶鉴评”等茶文化推介活动,挖掘文化底蕴,围绕“万里茶道宜红古茶道”申遗,深入挖掘宜红茶历史,收集茶用品等实物,对古迹遗存点立牌保护,整理出版《宜红茶史料选辑》等系列书刊。
1.5 技术支撑力量逐步加强
长期与湖北省农科院果茶研究所、华中农业大学、宜昌市茶叶研究所、三峡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合作,市政府2014年与省农科院合作共建了农业科技专家大院,搭建了科研成果转化的桥梁,长期合作科研项目,助力宜都市科技成果的孵化。各茶叶主产乡镇均建立健全了茶叶技术推广机构,确保技术推广延伸到一线。
1.6 良种繁育基础日趋稳固
良种是茶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近年来,宜都市主要推广福鼎大白、五峰212、乌牛早、中茶108等无性系良种,品种更新是茶产业保持活力的源泉,为了挑选适合本地种植的茶叶品种,宜都市在聂家河镇建立了一个茶树种质资源圃,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茶树良种76个;在潘家湾土家族乡建立了一个品种观察园,种植了20个茶树良种。虽然现有的无性系良种优点良多,但本地群体种的优势并没有被掩盖,具有抗逆性强、持嫩性好、育芽能力强等诸多优点,所以从本地群体种中选育出适合宜都市发展的品种,是优化宜都市茶叶品种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宜都市农业部门于2018年在聂家河镇建立了一个良种选育基地,现已在本地群体种中选择了多个性状优良单株进行繁殖观察。
1.7 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强
宜都市人民政府根据宜都市茶产业发展实际,结合乡村振兴等政策,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以上级重大农业项目为引导,宜都市每年统筹整合安排各级各类涉农资金不低于5 000万元,其中本级财政预算安排不低于1 000万元,重点支持宜都市龙头企业培育、出口贸易、人才队伍建设、优质茶叶基地建设、公用品牌打造等,全面提高现代茶业发展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茶产业,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探索创新产品、市场抵押贷款等金融服务方式,宜都市每年茶产业贷款规模过亿元。
2 发展瓶颈
2.1 茶叶品质呈下降趋势
茶园是茶叶产业的源头,直接影响茶叶品质与产业前景。宜都市的茶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三重三轻”上,即重产出、轻投入,重发展、轻管理,重当前、轻长远。茶树老化,品种杂乱,茶园管理缺乏标准规范,大部分茶農重量轻质,鲜叶品质下降[3]。茶叶初制加工企业入市门槛低,普遍存在规模小、标准低、加工设备老化、加工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严重影响毛茶品质。茶叶质量可追溯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毛茶加工过程中存在掺杂非茶物质现象。
2.2 产品质量稳定难度大
宜都市茶叶生产加工以传统的小作坊为主,虽有龙头企业引领,但在生产上各加工厂难以形成统一规范,技术参数不一致,产品质量不稳定。同质产品数量小,容易降低客户对品牌的认可度,难以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贸易环境。
2.3 茶叶品牌效应不强
目前,宜都市缺乏如西湖龙井、金骏眉那样市场认同度高、在国内影响力大的品牌。在政府的号召下,各茶叶加工企业纷纷打出自己的品牌,各自为阵,宜都市有30多个茶叶品牌,有的厂家甚至一年换一个牌子,毫无品牌意识。大多数品牌难以走出宜昌市,在湖北省内只有“饮博士”“宜牌”等少数几个品牌稍有知名度,在省外茶叶市场几乎见不到宜都市茶叶品牌。虽有“宜都宜红茶”公用品牌,但宜都市红茶产品占比不高。虽然茶类注册商标数较多,但企业只关注自身品牌,各自为阵,难以形成驰名商标,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2.4 茶叶全产业链深度不够
宜都市眉茶产量较大,但自营出口量小,直接影响经济效益。茶叶深加工不够,产品附加值不高,产业链条没有有效延伸。对本土茶文化资源挖掘不够,茶旅融合发展工作措施有待加强。
2.5 市场开发力度不够
对“宜都宜红茶”的品牌推广没有明确、长期、可行性高的方案,缺乏系统性的策划,对市场变化把握不充分,难以根据市场需求灵活调整推广手段,导致没有固定的消费群体,市场认可度不高。虽然市政府每年都组织企业参加各地展销会、推介会,但会后跟进情况并不乐观,宣传推介效果不明显。在各大媒体特别是新型媒体上推送量较少,“宜都宜红茶”的市场开发力度亟待加强。
2.6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宜都市现有从事茶叶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3人在县级农业部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服务,乡镇只有2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且将在近2年内退休。茶农和加工经营主体全凭县级技术人员轮流培训,边学习边探索实践,技术力量非常薄弱,造成了茶园管理不规范,嚴重影响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3 发展策略
3.1 实施品质提升工程
1)建设全域生态优质茶园。系统总结宜都市优质茶示范基地创建经验,借鉴外地成功做法,提炼可推广复制的体制机制,制定《宜都市茶园种植管理、鲜叶采摘技术规程》,推行政府引导、部门主抓、主体申报、茶农参与、验收奖补机制,压紧压实乡镇、村管理责任,建设全域优质生态茶园。通过强化技术培训,推广应用有机肥替代化肥、基肥深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等标准化生产技术,鼓励生产企业适时休业,引导茶农适时封园,以短期利益换取长远利益。发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联结作用,建立多方利益链接机制,提升茶园基地生产管理水平,培育健壮茶树,产出优质鲜叶。
2)加快老茶园改造。通过推倒重建彻底改造衰老茶园,置换无性系良种,力争在3~5年内,宜都市无性系良种占比达到60%以上。采取台刈、重修剪、改土、改管等措施更新复壮树势。
3)健全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创新农资销售监管机制,在茶叶主产区全方位推广农药准入备案验证、茶叶用药专柜、处方单、实名购买等制度,为茶树用药安全提供保障。加强农资使用环节监管,实行监管部门具体负责、市场主体积极参与、茶农相互监督的监管模式,确保茶树用药安全。建立企业倒逼机制,建立生产加工档案和销售台账,采取企业自检、送检及部门抽检相结合,将茶叶生产加工纳入食品生产企业智慧监管平台,实现生产可查询、过程可追溯、责任可追究的管理机制。只有确保茶叶种植、加工、销售3个环节的质量安全,才能确保追溯体系真正有效[4]。
3.2 实施品牌强业工程
对应行业产品质量要求和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制定《宜都市茶叶加工技术规范》,提高茶叶加工水平。加大对茶叶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培训及设备更新改造的支持力度。重视支持“宜都绿茶”品牌创建工作,进一步加强“宜都宜红茶”公用品牌的宣传推介和使用力度。扩大茶叶产品出口,提高宜都茶叶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延长茶叶产业深加工链条,加大茶食品、茶饮料、茶色素、速溶茶等系列产品开发利用力度,提高茶叶产品附加值。加强对茶叶加工经营过程的全程监管,确保茶叶产品质优高效。加大对茶旅融合发展工作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不断挖掘本土茶文化资源,强力推进茶旅融合发展,为宜都市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
3.3 实施融合发展工程
通过产业融合,能延长茶叶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5]。政府与业主共同筹资,建设宜红茶公园,打造集宜红茶历史宣传推介、茶业研学、茶文化体验、生态茶园观光、民宿、餐饮娱乐、农副产品展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茶主题公园。持续开展“茶乡女儿会”等茶旅活动,支持发展乡村旅游业,打造一批手工采茶、手工制茶、茶艺表演体验区,利用宜红茶历史景点,挖掘一批茶文化故事,适度开发加工野生茶、手工茶,鼓励发展民宿餐饮,带动茶产业融合发展。
3.4 实施市场拓展工程
持续做好品牌推介,加强“宜都宜红茶”品牌策划,做到品牌宣传有计划、不盲目。做大国内销售市场、扩大国际外销市场,搭建各类线上线下销售平台。
3.5 实施抱团发展工程
以精制企业为主力军,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规范运作茶产业协会,组建“绿茶出口联盟”。考察学习安徽、湖南、浙江等出口公司运作模式,积极与海外贸易商对接,严格质量标准,共推“宜都绿茶”,实现产品互补、集中联销,变单打独斗为整体联合,变间接出口为直接出口,提升产品附加值,合力共建“全国最大出口绿茶生产加工集散地”。
3.6 实施人才兴业工程
采取内部调剂、定向引进或公开招录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市、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服务力量,确保茶叶主产区的乡镇至少有1名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在对村级茶叶专业技术人员选聘和培训上要有新突破,落实好保障措施。加强对茶叶专业合作社、加工企业技术人员及茶农的技术培训,建强茶叶技术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 肖执正.“宜红茶”的来历与品质特点[J].茶业通讯,1981(4):38-39.
[2] 胡晓云,李闯,魏春丽,等.2021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报告[J].中国茶叶,2021,43(5):32-51.
[3] 廖勇,钟世泉,向唯,等.宜都市茶树鲜叶品质提升技术[J].中国茶叶,2020,42(10):52-53.
[4] 刘路星,鲁瑶.加快可追溯茶叶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中国茶叶,2019,41(11):22-25.
[5] 龚永新,黄亮,张耀武,等.湖北省宜都市茶叶产业发展调研报告[J].中国茶叶加工,2014(1):8-12.
(责任编辑:刘宁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