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法的重庆市街行道树配置评价研究
2021-10-31高银张崴张立琼
高银 张崴 张立琼
摘 要 行道树配置反映了城市市街绿化的整体效果,是展示城市风貌的重要名片。以20条重庆市市街道路为例,从中选取典型行道树配置,采用AHP法建立市街行道树配置模式评价体系,以此展开研究并得出评价结果,探索市街绿化中行道树配置要点。
关键词 市街绿化;行道树;AHP: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87.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3.042
市街行道树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市街行道树不仅能美化街景,还具有净化空气、减弱噪音、改善小气候等优点。近年来,城市建设对园林绿化工作非常重视,市街行道树绿化建设更是受到广泛关注。
目前,重庆市市街行道树配置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植物配置与周边环境协调性不足、植物树种较为单一、树种选择较为盲目、树种规格不够合理、植物长势较差、遮阴率不高等问题。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配置,才能营造功能合理、效果良好的行道树景观。
1 评价对象与概况
以重庆市的20条市街道路为例,从中选取典型行道树配置案例作为评价对象,以照片形式呈现,通过相关专家、从业者、学生进行打分,确定其植物配置评价结果[1]。
2 评价方法与过程
2.1 利用AHP法构建评价体系
AHP法是运用多因素分级处理确定因素权重的方法,根据具体问题的性质及其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影响因子,依据因子间的相互影响及其隶属关系将其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2-3]。
根据评价指标构建的原则,结合层次分析法对植物种类的综合评价和相关的类似研究成果,建立目标层为市街绿化行道树配置评价,确定准则层行道树配置评价模式的因子为生态稳定性(B1)与美学观赏性(B2)。其中,生态稳定性(B1)下设6个指标层:物种丰富度(C1)、生活型构成多样性(C2)、乡土树种比例(C3)、抗污染树种比例(C4)、速生与慢生树种比例(C5)、是否含有污染树种(C6)。美学观赏性(B2)下设9个指标层:色彩搭配(C7)、季相变化(C8)、植物形态(C9)、种植间距(C10)、立面层次(C11)、平面构图(C12)、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C13)、观赏期时长(C14)、遮阴率(C15)[4]。
2.2 确定评分标准
根据植物景观的特点,各评价因子采用5分制的评分方法。其中,生态稳定性(B1)中的6项指标采取计算测定的方法直接打分;美学观赏性(B2)中的9项指标采取调查统计的方法进行测定[5],最后统计出最终得分。市街绿化行道树配置评价因子的评分标准如表1所示。
2.3 综合测评模型
构建适用于行道树的A—B、B—C判断矩阵,利用迈实AHP软件填写判断矩阵并进行一次性检验,通过专家打分确定行道樹评价指标中的各项指标权重。结果显示,3个判断矩阵均通过了一致性检验(CR<0.1),结果有效。市街行道树配置评价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通过式(1)计算市街行道树的20个调研节点的得分情况,将得分分级,分数越高,等级越高[6]。
式中,B代表某道路绿化模式的综合评价指数,Wi指某评价因子的权重值,Fi指单个植物配置模式在某评价因子下的得分,n为因子个数。
行道树典型节点选取了中山路、云清路、建新北路、龙腾大道、九滨路金开大道南段、金开大道北段、腾滨路、南滨路南段、南滨路北段、南坪西路、烟雨路、经纬大道、迎宾大道、天生路、碚峡路、云开路、松牌路、长江一路以及龙华路,选取对象基本覆盖重庆市主城区。选择园林专业的专家5名、研究生10人及相关从业者15人,共计30人为评分人员,通过幻灯片的方式展示20张调研的实地照片并配以文字描述,对照评分标准给出最终评分,通过计算取平均值作为评价对象的最终得分。重庆市市街行道树配置综合评分结果如表3所示。
3 结果分析与建议
在市街绿化行道树配置中,各因子的重要程度排名为:与周边环境是否协调(C13)>是否含有污染树种(C6)>抗污染树种比例(C4)>乡土树种比例(C3)>观赏期时长(C14)>季相变化(C8)>种植间距(C10)>遮阴效果(C15)>立面层次(C11)>植物形态(C9)>速生与慢生树种比例(C5)>色彩搭配(C7)>生活型构成多样性(C2)>平面构图(C12)>物种丰富度(C1)。从植物品种选择与植物配置方式2个方面给出了参考。
植物品种一般选择无污染的乡土树种。植物配置层面则主要关注与环境的协调程度及植物配置的观赏效果,对于行道树配置得分较高的路段,行道树绿化植物配置模式相对丰富,普遍采用乔木+灌木+地被的植物配置模式,能够有效延长观赏期时长;对于两侧空间狭窄但对立面效果要求较高的道路,采用乔木+地被的植物配置模式,能够优化种植间距;对于只能采用乔木植物配置模式的老旧道路,通过在道路中分带种植花卉等方式美化道路环境,能够弱化植物品种的单调性,从而整体提升市街行道树的配置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献,郭英,田朝阳.郑州市道路绿化分析、评价及模式构建[J].中国园林,2017,33(5):80-85.
[2]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8:51-59.
[3] 李昆仑.层次分析法在城市道路景观评价中的运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5,38(1):143-147.
[4] 孙珍,秦华,孙晓华,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重庆城市主干道高边坡绿化景观美学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7,42(4):140-146.
[5] 应求是,钱江波,张永龙.杭州植物配置案例的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J].中国园林,2016,32(12):21-25.
[6] 张鸣洲.太原市城市道路绿化植物配置模式评价与优化设计研究[D].晋中:山西农业大学,2018.
(责任编辑:赵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