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亮军号 铿锵人生
2021-10-31吕珠满
吕珠满
一位英姿勃发的红军战士吹奏军号的侧影,作为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西行漫记》的封面,自1938年出版发行后,风靡世界。早在十年前,即1928年末,海丰县黄羌松林村的一户贫困家里,有个叫张帝恩的瘦削青年,个头不高,但声音洪亮,16岁就参队入伍。他在当时东江特委驻地朝面山被选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编入红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四十九团,分配到四十九团司号班里学习吹号。张帝恩困惑不解:如此吹号与民间传统的吹唢呐岂不是一模一样吗?只有在战场上打仗、拼刺刀,才能杀敌解恨……
当时,张帝恩所在的四十九团队的驻地是在紫金县炮仔圩,负责训练张帝恩等一批号兵的是一位青年麦胜标,人们称呼他为麦司号官。眼前这位20岁左右的麦胜标,小不点却有大能耐。他原籍湖北省,出身农民,参加北伐战争时是一名司号员,后来跟随叶挺参加南昌起义,南下海陆丰,在董朗部队里负责训练号兵。1928年底,红军仅存几百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幸存的指战员有计划撤离海陆丰,搭船前往香港。当麦胜标依恋着这块洒过青春和热血的海陆丰大地,与一些红军指战员准备奔赴香港时,他突然患病了,只能留在海惠山区掩蔽治疗,与最后留下来的30多位红军并肩作战,与海陆丰的革命群众继续打击国民党反对派。冥冥之中,也许老天爷赐缘,麦胜标与张帝恩走到一起,同在红军四十九团过着严肃紧张的生活和战斗,麦胜标自然成为张帝恩训练军号的司号官。
号兵是一个特殊的兵种,以一个正规团1000名官兵来说,共有9个吹号兵,一个连只有一个吹号兵,当吹号兵要有足够丹田,充沛的肺活量,可以说是百里挑一。刚开始,张帝恩练习吹号,制造一些五音不全、荒腔走板的噪音,感觉到是一件艰难的事情。后来,在司号官麦胜标细心的指导下,从没有上过学张帝恩,唯有笨鸟先飞,勤学苦练。只见张帝恩拿着一把铜质双管短号,天蒙蒙亮就起床,跑到没人的旷野上练习,模仿麦胜标的方式吹奏,嘴巴都吹肿,渗出血丝。日复一日,张帝恩就这样坚持学习吹军号五个月,终于学会了。其实,军号就是一部密码,多达上百种,从早上起床、训练、到上课、到晚上熄灯休息,都必须准确地吹号,战士们只要听到号令就知道要干啥,有序地忙碌起来。在战争年代里,嘹亮的军号声就是命令,以其特有的韵律、激昂的节奏,逐渐融入军人的血脉。譬如:疏散号、冲锋号、紧急集合号等等……司号官麦胜标手把手,耐心给张帝恩一边示范:冲锋号—吹出“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前进号—吹出“嗒哩嗒嗒嗒嗒嗒哩—嗒哩嗒嗒嗒嗒嗒嗒”;集合号—吹出“嘀嘀嗒嗒嘀—嘀嘀嗒嗒嘀”,还有收集号,即是那边吹号回答“嗒嘀嗒嘀”的声音。这些军号不仅担负着发号施令,传递出重要的信息,而且能提振军心,更能发挥震慑敌人的作用。
当海陆丰人民听到彭湃在上海龙华遇难的消息后,党政军民都纷纷召开追掉会,纪念这位早期农民运动卓越的领导人。四十九团战士们同样义愤填膺,扼腕发誓,一定要化悲愤为力量,用实际行动为彭湃等烈士报仇雪恨。1929年10月23日,红军四十九团在海丰三、四区赤卫队的配合下,经过三天围攻,是日克复鹅埠,乘胜进攻赤石,接着攻击鲘门,击毙民团数人,乘胜占领梅陇水口。红军指战员运用游击战术,主动出击,狠狠打击陆丰河口、南塘、大安的敌人,又挺进紫金南嶺、惠阳高潭等地,把敌人打得魂飞魄散,消灭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当时,张帝恩是四十九团一营某连的吹号手。每一次战斗到了关键时刻,张帝恩总是热血沸腾,昂首挺胸,右手高举着那把号柄上系着红绿彩绸的军号,鼓腮憋气,吹奏出嘹亮的冲锋号—“嘀嗒嗒嘀嘀嘀—嘀嗒嗒嘀嘀嘀”,这振奋军心的号声久久回荡在山谷旷野的上空。特别是三打高潭,三战三捷,张帝恩伫立在在一座高岗上,迎着绚丽的朝阳,在枪林弹雨中吹响战斗的号令,吹奏出排山倒海的气势,吹奏出胜利的喜悦。后来,四十九团在彭桂团长的率领下,奉命奔赴大南山,在林招拜金山的战役中,四十九团战士配合红军四十七团,冲锋陷阵,以猛虎下山的气势,大败号称铁军—伪第四军张瑞贵师,歼灭其中一个主力团。从此,四十九团军威大振,传遍东江地区。只要在战场上听到四十九团张帝恩等军号手吹响的号角,敌人就惊慌失色,夹着尾巴逃跑了。
除了战斗行军、军事训练外,闲暇时,张帝恩喜欢拿出那把形影不离的军号,端坐在绿茵草地上,将铜质双管短号揽在胸口,撩起衣摆,擦了擦铜质号嘴,像爱护心肝宝贝一样,又轻抚着那把光滑的号身,这便成为他的一种精神的慰籍。有一天,司号官麦胜标朝着树底下纳凉的张帝恩走过来,肩并肩地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竹筒倒豆子一样,跟张帝恩讲述“一把军号退敌兵”的传奇故事
那是1931年秋,四十九团接受东江特委命令,准备攻打陆丰大安、惠来隆江和普宁流沙,牵制蒋介石对中英苏区的围剿。当时,司号官麦胜标突然高烧不退,无法随军队挺进,只能跟着医院转移到赤石大安峒。是年十二月底,海丰蔡腾辉守备队、梅陇归丰林地主武装,纠集赤石、鹅埠等地民团,共千余人,兵分三路围攻大安峒,闯入村庄,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大安峒的瞭哨发现敌情,赤卫队和苏区工作人员立刻组织群众,有序撤往到山上。麦胜标爬上海拔几百米的凉伞艳,找到据守在山顶的赤卫队。不一会儿,麦胜标昂首挺胸,吹奏起嘹亮的军号,嘟……嘟嘟的冲锋号响起了,山顶上的赤卫队员瞄准含头岭的两面白旗,密集开枪,山上的群众都齐声呐喊,仿佛刮起了一场暴风骤雨,激荡在大安峒的上空。前面之敌惊慌失措,不停地放枪壮胆,后面敌人以为前头中了埋伏,吓得他们屁滚尿流,拼命往回逃跑。麦胜标的一把军号吓退一千多敌人的故事就流传了下来。
在战火纷飞,烽烟连天的年代,张帝恩步履铿锵,不仅吹响了自己前进的号角,而且吹出人生一串串美丽的音符。1933年4月,张帝恩曾经跟随彭桂团长,奉命到潮、普、惠支援群众暴动,途径普宁三河坝时,与国民党军队狭路相逢,展开激烈的战斗。张帝恩和战士们英勇冲锋,浴血奋战,曾经吹奏起好几次冲锋号,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但是,敌我力量太悬殊,张帝恩配有160发子弹全都打光了。突然,一枚手榴弹在不远处炸开了花,无情的弹片击中张帝恩的左脚,鲜血淋漓,导致以后留下行走不便的后遗症。在《关于海陆惠紫红军情况的报告》一文中找到这次战役的记载:“及与敌人搜山时,总共有几十次恶战,都是与敌人短兵相接。在普、惠一战甚至打到没有子弹,将石头掷去,把他的弹药抢来再打。”
张帝恩是一位幸运的红军战士,他的好多战友血溅阵地,长眠他乡。张帝恩更是一位幸运的军号手。在残酷的战场上,一旦军号响起,敌人的炮火就会聚焦到吹号者身上,红军四十九团的不少号手就这样壮烈牺牲了。跟着命令走,跟着号声行,张帝恩等几十人幸存者,跟着团长彭桂长途跋涉、风餐露宿,返回海丰,驻扎在朝面山,躲避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剿。1949年,海陆丰全境解放,张帝恩毅然回到老家黄羌松林村,二十年如一日当村长,竭诚为村民服务。期间,张帝恩村长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当选为广东省劳模。
随着战火硝烟的消散了,鼓角争鸣的远去了,战争的脚步渐行渐远,军号退出人们的视野,逐渐变成了凝聚历史的展览产物。军号嘹亮,步履铿锵,2018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司号制度恢复与完善工作全面展开,阔别了33年的军号再次在全军奏响。这号声,是一往无前长征精神的延续,是闻号而动纪律意识的载体,更是不忘初心红色基因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