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寮村“红军洞”见证那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
2021-10-31蔡僖婕
蔡僖婕
位于巍巍大尖山下的汕头市潮阳区金灶镇徐寮村,地处潮阳、普宁、揭阳三市(以前称三县)交界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
1927年6月,普宁县农会领导人杨振世在平原斗争失利之后,带着部分农会骨干转移到小北山区的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坚持武装斗争。1928年5月,敌人包围了徐寮村,围剿追捕杨振世等革命同志,在这次战斗中,徐寮村人民为掩护杨振世等同志转移,与敌人展开血战,表现了崇高的革命精神。1929年冬,党组织再次派人到徐寮、官母坑村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这里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投身到革命斗争中去。1930年秋,根据闽、粤、赣边区会议精神,红二团第一大队(也称揭阳大队)队长卢笃茂率红军部队开赴小北山区与小北山的革命队伍会合,开辟以徐寮、官母坑、罗案座等山区一带为中心的小北山革命根据地。1931年5月,东江特委干部扩大会议决定,建立潮阳、普宁、揭阳三县交界的小北山特区。
1931年,东江特委派出常备赤卫第三大队到小北山开展革命工作。1932年8月,經东江特委批准,在小北山特区基础上成立中共潮普揭县委,领导范围为普宁大坝、麒麟、南径、洪阳、南溪,潮阳金玉、关埠、贵屿、赤寮(今谷饶),揭阳官溪、炮台等地,县委书记为东江特委委员张浦昭(化名张锄),县委机关设于徐寮村许氏祠堂。广东省委对此十分重视,10月指示东江特委,要加强对潮普揭县委的领导,创立潮普揭苏区,恢复和发展西北苏区,争取与闽粤赣苏区连成一片。
1931年春,中共揭阳县委根据平原地区斗争形势的变化,由县委书记梁良鄂和县委常委陈达等,带领县委机关同志转移到徐寮、官母坑一带。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潮普揭县委在徐寮村组织群众,建立农民协会,开展对敌斗争,会员共有140多人。从此,徐寮人民转入有组织有领导的武装斗争,成为小北山革命根据地的一面旗帜。
不断巩固和发展的小北山革命根据地成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1931年9月30日,国民党驻揭阳军队派三个连的兵力扑向徐寮、官母坑村。徐寮和官母坑的人民与驻扎在这里的县委机关同志和红军战士一道,与敌人展开殊死血战,由于敌强我弱,最后不得不撤出徐寮和官母坑村。
1933年3月,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需要,上级批准潮普揭县委改为潮普揭县工委。1934年6月,改为北山区委并转移到揭阳大北山(今属揭西),后潮普揭县委书记张浦昭不幸被捕并慷慨就义。
“小孩小孩一起来,来看‘红军和‘白军相抬,抬到‘白军无半个。”时至今日,村里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可见当年“红”“白”二军的斗争对该村影响之深远。村民们说,位于大寨顶半山腰处的“红军洞”还留下了革命先烈誓死抗争的遗迹—这是由三块天然巨石构筑而成的石洞,内分二层,可容纳几十人。1926年至1932年,由卢笃茂率领的红军战士经常利用此山洞作为隐蔽点,与敌人展开游击战。1932年9月的一天,16名红军战士在国民党军的追捕中弹尽粮绝,进入山洞躲避,国民党跟踪而来包围了整个山洞。红军宁死不屈,16名战士壮烈牺牲。为纪念牺牲的战士,当地村民把该山洞命名为“红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