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隶书笔法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2021-10-31梁晓英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笔法书法

梁晓英

摘 要:在我国的书法发展过程中,隶书的出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也被书法界研究者称为“隶变”。隶书是从笔法以及字法两个方面进行变革的,字体和结构都产生明显的变化。隶书的演变实现了我国古代书法的创新,是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对隶书在现代书法创新中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具体分析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隶书;笔法;书法

一、隶书的特点

隶书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由于书写以及雕刻的材质、人文背景等方面的差异,风格也存在较大的差别。有苍劲有力的笔体,笔法应用圆浑率性,具有篆书的简洁性,同时在笔法中混用了中锋、裹锋和藏锋三种形式;有方正苍劲的,笔法凝练,在字体结构中灵动有力,结构端正变幻,同时又不失方劲;有灵动工整的,字体结构匀称,风格娟秀,笔法中有刚有柔,看似比例柔美,实则刚强[1],用笔平稳,线条凝练,行笔流畅,意象醇美;有方圆刚健的,字体整体结构以方为主,但是并非完全属于方笔,也有圆的结构特点,笔道老练,字体结构严谨规范,结构紧凑,变幻莫测。

二、隶书笔法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

(一)笔法的借鉴

书法的创作过程中是以先人的笔法为基础,通过对先人笔法精髓的掌握和变通形成新的笔法。因此,无论哪种字体先人的笔法都是创作的基础,隶书作为后世书法发展的基石,笔法的借鉴和应用比较广泛。

1.起笔借鉴

隶书起笔被称为“蚕头燕尾”,其中“蚕头”指的是在起笔时藏锋逆势而行,同时也包括少部分的露锋顺势起笔。但是在后世汉字发展中露锋顺势的借鉴却比较多。比如《石门颂》的碑帖上,“上”“谷”等字法都是露锋顺势的起笔方式。现代隶书的很多优秀作品中也借鉴了露锋顺势的笔法,比如王墉的“聿”字以及陈山河的“有”字都是借鉴隶书的露锋顺势创作笔法。

2.收笔借鉴

隶书中的收笔方式比较丰富,呈现的特点和韵味也不同。通过对隶书笔法的总结可以发现,其在收笔中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提笔上位出锋。这种收笔方式即“蚕头燕尾”中的“燕尾”收笔方式,在笔法上先起于按势,然后将笔上提,通过上挑的笔法完成收笔,这种收笔方式使字体结构灵动活泼。四山摩崖石刻中的部分字体横画的收笔采用的即是这种收笔方式,比如“有”“是”“在”等。当代隶书的创作中也普遍借用这种收笔方式,比如,张铜峰创作的“吐”,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改变了出锋的角度。

第二,提笔中下位出锋。提笔中下位出锋的收笔方式在隶书作品中的应用比较多,主要体现在字体的竖画中,在收笔中采用按势的方式,按势的方式从重到轻,最后提笔出锋[2]。吴巍的隶书对简牍帛书的应用借鉴比较明显,吸取了提笔中位收锋的精髓。

第三,不提按出锋。这种笔法方式主要应用在单刀石刻的撇捺画中,在行笔的过程中采用匀速的方式,同时笔画的粗细变化不大,出锋自然。济宁市任城王墓的石刻中大部分都是借鉴这种收笔的方式。现代隶书书法家们在创作中也会借鉴这种收笔方式,比如冯卫良、薛梅杰等在隶书书法大赛中,部分字的创作都采用了这种方法进行收笔。

3.行笔借鉴

隶书行笔大部分都采用中锋的方式,但是在中锋中由于运笔的轻重缓急差异形成的笔画形态也存在很大的差别。在行笔中,可以通过行笔的力量以及外在的形式对笔画进行转化。

第一,裹锋形式。裹锋形式的行笔在应用中会形成很多柱状的线条,使笔体形成立体的效果。隶书的书写中,裹锋行笔大部分处于一到三分之间。其中,一到二分的行笔会保持线条的秀美性,而二到三分的线条则会显得比较遒劲有力。现代隶书创作中,裹锋行笔的笔法方式应用比较多。例如:毛清民的创作中很多都借鉴了这种行笔方式,采用一分用笔,线条清秀;王东来的创作中则结合了不同的笔法形式,使线条具有质感。

第二,铰锋形式。铰锋行笔主要是通过肘臂带动手腕的方式行笔,也可以通过转动笔杆的方式行笔,使线条呈现平面的状态。铰缝行笔中一般采用三分的比较多。当前很多书法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喜欢借鉴铰锋行笔的方式,使字體的创作苍劲老辣。

第三,铺毫形式。铺毫的行笔方式中是将笔毫全部铺在纸面上,由于书写中采用的笔毫不同,呈现出来的线条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铺毫行笔的方式会使笔体更苍劲有力,更具生命气息。当代简书的创作应用中采用这种笔法方式,能够体现出一种古朴自然的风格。

第四,拖锋形式。在隶书中,拖锋指的是拖笔,大部分都是采用露锋的行笔方式,在行笔中笔杆在前,起到拖引的作用,笔锋在笔后形成,并顺毫而行,使字体的线条生动自然,同时在书写的过程中用笔比较浮。隶书的创作中,拖锋行笔主要用于一些大篇幅的书法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笔墨,同时也能够展现出整篇作品的流动性特点[3]。

(二)章法的借鉴

书法的创作中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创作章法和规矩,通过笔法的应用能够使字体的形态更丰富,而章法的应用则有利于整合笔墨形态。书法作品创作中与常规的章法相反,一般纵向作为行,横向作为列。章法中的行列划分方式比较多,包括有行有列、有行无列、无行有列以及无行无列等几种不同的章法形式。

1.有行有列

有行有列是隶书作品中最常用的章法形式,比如《乙瑛碑》的碑刻中采用的就是有行有列的常规章法,在书写中行列排布整齐,字体大小统一,结构工整,只有列宽和行距稍有变化。现代书法家许胜建、马可等在书法的创作中都借鉴了这种章法形式。

2.有行无列

在书法创作中有行无列也是比较常用的章法之一,这种章法创作中在字体排列上字体间的间距比较接近,行距则比较宽,同时字的大小不规范,排布错落,虽然看似排布混乱,实则有规矩可循。简帛书法中这种章法的应用比较多,比如《莱子侯刻石》沿用的都是有行无列的章法形式。

3.无行无列

无行无列书法创作中从章法排布来看杂乱无章,但是在实际的排布中却具有巧妙的构思,在行书中字体大小差距比较大,在排布中错落穿插,章法灵动。比如《杨淮表记》就是采用这种灵动的章法,现代很多书法家在创作中也会效仿无行无列的形式,展现出现代书法的特征。

三、隶书的发展趋势

隶书经过千年的發展和演变在书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在各种书法作品展中出现的比例比较高。历来书法展中作品的展出比例直接影响书法的发展方向,从我国隶书艺术展览情况来看,隶书的地位仍然不可小觑。同时,书法家们的隶书创作情况也能够体现出以下发展趋势。

(一)艺术性方面发展

从现代隶书作品的创作形式来看,书法家们在书法中都体现出明显的艺术性追求方向,而且这种艺术性的创作也更符合评委们的审美。因此在隶书创作中书法家们不断大胆创新,在书法的结构上夸张求异,为隶书的艺术性发展奠定基础。但是在艺术性的创作中,部分书法家偏离了书法的创作宗旨,一味追求形式,缺乏书法内涵,使创作逐渐落伍[4]。因此在书法的艺术性发展中还需要合理控制创新的“度”,在保证书法内涵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新。

(二)书体整合方面发展

在书法的发展中,单纯进行传承是一种刻板的照搬,只有传承与创新结合才能够更好地促进书法发展。通过对我国隶书作品展的分析可知,现代隶书作品中对字体的笔法、章法、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同时也融入了其他字体的元素。比如,一些书法家们在隶书的书写中融入了汉简、篆书等,这些字体的笔画或者偏旁等与隶书的杂糅使隶书的字体更加丰富,而且能够实现隶书字体的灵活多变,使隶书的整体形式发生明显的转变。

(三)笔法章法多元化发展

隶书书写中在用笔方面突破传统的隶书书写方式,不再要求笔笔中锋,其中也出现了侧锋、偏锋等隶书书写模式。书法家们在行笔中注重浓淡、枯润等各种要素的对比。特别在书法作品展中,书法家们的笔法创作多变,章法丰富,融入了行书的连带、篆书的偏旁等,使书法的线条极具质感,与传统隶书相比存在较大的反差,使隶书的笔画形式更加丰富,也增强了隶书的灵动性,使字体更具生命力和现代气息。章法方面则打破传统棋盘式的隶书形式,在章法的排布上灵活多变,从表面看更似杂乱无章,实则错落有致,更具吸引力。

(四)隶书原形态逐渐被取代

传统隶书的书写中主要以“蚕头燕尾”的结构方式为主,而且这种形态结构已经沿用了近千年。现代隶书书法中仅有部分书法家在刻意展现隶书原始特点或者临摹中才会强调字体的原有特点,其他的创作活动中则已经打破了传统隶书的结构。在笔画的创作中融合了行书的笔法,使“蚕头燕尾”的形式逐渐弱化,转而采用更直白的写法。同时隶书中原有的重笔也逐渐消失,在行笔中强调轻巧、灵活性。书法的书写创作中,融入了情、意、韵等多种意识方面的元素,使笔法结构方面不再过于拘泥于传统的形态,给人更多的思考空间。从隶书的发展趋势来看,虽然创新效果比较好,但是精髓的淡化对传承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传承和创新中还需要注重对原有字体精髓进行保存。

综上所述,隶书笔法在我国书法史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书法史重要的转折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隶书在笔法以及章法的应用中都具有鲜明的特点,同时在不同年代由于载体以及工具的不同产生的形态也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总体神韵都比较统一。近年来书法发展中更强调创新,隶书的笔法方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然而部分创新中将隶书的精髓淡化,这种发展形式还需要进行限制。无论如何创新都不能丢掉隶书的精华,要促进隶书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任睿哲.隶书笔法浅探[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8.

[2]李松朋.辉煌后的落寞:从碑刻看隶书笔法在魏晋至唐的际遇[J].中国美术,2020(1):56-61.

[3]郑欣淼.飞白笔法出新韵 隶书之灵入妙境[J].中国周刊,2020(2):80-85.

[4]刘绍伟.从“笔法”看隶书的重要意义[J].中国艺术,2012(3):100.

作者单位:

大连大学

猜你喜欢

笔法书法
品读
论笔法势的作用
最强大脑
飞白与枯笔的区别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诗书画苑
《左传》笔法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