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翁方纲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2021-10-31庞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9期

庞迪

摘 要:康乾时期,整个书坛推崇赵董柔媚秀丽书风,科举考试时应试者使用赵董书体可以大大提高考中的概率,书坛中遒媚萧散的帖学当道。翁方纲作为书学大家,对金石文字有着深入的考究,以独到的眼光看到帖学的局限性,主张汲取金石学的拙朴以中和帖学的秀丽,改变以柔媚为主的帖学书风,碑帖融合成为其主要书学思想。翁方纲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崇古尚朴,将帖学与唐代碑刻相结合,探究其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翁方纲;碑帖融合;书学思想

翁方纲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金石学家、文学家,对经学、诗学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一生勤奋好学,虽入仕做官但生活清贫困苦,将全部心思倾注于书学、经学、诗学和书学方面。翁方纲生活在清朝时期,看到当时书坛程序化的困境,提倡尚古,崇古尚朴,提倡学习篆隶魏碑,汲取碑刻中的拙朴浑厚之感,以唐溯晋,以古人为师。本文以翁方纲书学思想为主线,对其碑帖融合的思想进行探索研究,并对其书学思想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说明。

一、翁方纲书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明朝时期的王阳明学说已不再适应清朝的文化氛围,清朝统治者认为其内容空洞,缺乏内涵。社会文化领域出现了以顾炎武、黄宗羲为代表的思想家,他们提倡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思想,倡导金石学、经学等学说,追古尚古风气兴起,自此开启了乾嘉时期学术新思潮。

翁方纲所处的时期是帖学衰落、碑学兴起的历史时期,此时的碑学对帖学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之意。翁方纲以严谨的态度对待文字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一生致力于学术研究,对金石学、经学、诗学、书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在碑学方面著有《两汉金石记》《汉石经残字考》等著作,使清代的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

翁方纲自小受到其父亲、祖父、外祖父等人的影响,受到良好的启蒙教育,对书法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其父去世,生活拮据,使他意志力得到锻炼,更加努力刻苦,形成了刚强质朴的性格,为其日后书学审美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翁方纲入仕做官后,在政绩方面成就一般,对名利很是淡泊,曾多次向友人借钱用来修葺房屋,但他加大对金石碑学的研究力度,足以证明其心思精力都在学术上。他对金石的熟悉和掌握程度可以达到一看就能辨认出它的年代和种类。加之清代书家随着对碑刻的研究,发现了金石碑刻中所蕴含的古拙大气之美,这与帖学的柔媚正好结合,形成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二、翁方纲书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面对明清之际书坛柔媚秀丽的帖学之风,翁方纲主张用碑学的拙朴自然与帖学的温雅秀美相融合,以此改变书法的呈现形式,从而形成碑帖交融的书学思想。在书学理论方面,对金石文字的深入研究使其注重碑刻的学习,感受石刻经过时间和自然的风蚀带来的苍劲之感。他以篆隶为根基,追古尚古,提倡学习唐楷,主张“以晉为宗”“以唐溯晋”,“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是其书论总则。

(一)主张“以晋为宗”“以唐溯晋”

翁方纲认为学习书法要从楷书入手,楷书相较于行书、草书来说更加通用易认,相较于篆书、隶书来说更加简洁方便,更能体现经世致用的思想[1]。其中晋楷经过多次翻刻已不复真实,而唐楷保留了晋书的笔法,宋元后期的楷书离正统已越来越远,因此翁方纲提倡学习书法要从唐楷入手,“以唐溯晋”,追本溯源。

晋代书法是承接篆隶古法而来,充分体现了篆隶笔法的特征。晋代书法的特征为古拙遒劲,追古尚古。翁方纲云:“以晋为宗,以篆隶为本,二语书家心印,尽具在是矣。”唐代楷书带有晋代书法意蕴,以晋书为根基融合古人笔法,学习唐楷最为合适。

翁方纲认为学习唐楷必须“以晋为宗”,这才是正确的学书之道。而学习晋代书法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学习“二王”。“二王”即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二王”上承古法,学书者学习“二王”是正确的路径,应以晋书古朴大气之风引领唐楷。唐楷以碑刻为多,其坚硬的刀法刻在石头上,经过岁月的风华更显浑厚遒劲,别有一番风味。因此,翁方纲认为想要追寻古法,“以晋为宗”“以唐溯晋”才是康庄大道。

(二)推崇欧阳询楷书

翁方纲推崇唐楷的原因在于唐楷不仅是得晋法的有效途径,而且有大量的碑刻存世,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岁月的风蚀,碑刻更加拙朴质厚,加之它又保留了篆书、隶书以及晋楷笔意。翁方纲在由唐溯晋的过程中非常推崇的唐楷名家是虞世南和欧阳询,认为他们是具“古意”的书家,极为推崇欧阳询的书法风格。翁方纲认为虞褚二家合二为一才能成为一个欧阳询,称欧阳询楷书博采众家之长,不仅有晋人韵味而且能上接汉隶,蕴含隶书笔法,极具“古意”,得晋法真传。由此可见翁方纲将欧阳询的楷书放到一个极高的艺术地位,对欧阳询晚年楷书作品《化度寺碑》极为推崇,认为《化度寺碑》笔法自然,具有晋代书法韵味,体现出拙朴质厚之感。翁方纲还认为欧阳询楷书带有隶书韵味,由隶书发展演变而来,继承了隶书的遒劲古拙。因此,翁方纲提倡借鉴欧体楷书,将篆隶笔法融入楷书,使其带有拙朴遒劲的气息,主张先习楷,然后上溯魏晋,再得篆隶笔法,以此来师古追古。

(三)认为魏碑上承隶法,下启唐楷

在书法发展演变过程中,翁方纲认为魏碑上承隶书的拙朴方劲,下启唐代楷书的刚劲、高古,其有诗云:“我求欧褚法,意到齐隋间。”翁方纲将六朝书法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认为欧阳询与褚遂良的书法取自北齐、隋朝书法意蕴,魏碑上承隶书笔法,下启唐楷。

翁方纲称赞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石门铭》字势自然拙朴毫无安排之意。《石门铭》作为魏碑中奇纵恣肆的书风代表,结体开阖瑰奇,线条流畅跌宕,气势更为激荡奔放,字势飞逸,顿不停留,挫不迟疑,给人以超凡脱俗大气之感。可见北魏书法的雄强古拙。翁方纲也正是看到了碑学的苍劲、朴厚,从而提倡以碑入帖,改进帖学柔媚秀丽之风。同时,他认为魏碑下启唐楷最得古法的直接表现就是唐楷承接魏晋笔法,保留了拙朴质厚的特点,所以学习唐楷是学习书法正确路径。他还对魏碑上承隶法、下启唐楷的过渡作用进行肯定,主张利用碑学的质厚及经过时间沉淀深厚的艺术来改变书坛秀美一路书风,从而形成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四)提倡“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

翁方纲一直提倡崇古尚古,追求遒健古拙的书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应对其进行探索研究。翁方纲主张以碑入帖,借碑刻的雄浑大气来中和帖学的婉转秀美。翁方纲主张“以古人为师,以质厚为本”的原因还在于古代书家不只是探索书法表面技法,精研用笔、结构等,还具有很高的内在修养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夫士,以学养为归,以质厚为本,此读书立身之要言。”翁方纲认为书法水平的高低与书家本身内在的学识修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且修养还包括人品道德,学问与做人是相通的,要学古之法,静心刨除杂念。翁方纲不仅注重技法,而且将书家内在的文化、学识修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量点,并将之上升到衡量书家为人处世、人品道德的高度。他要求学书者将内在涵养与外在技法相渗透,应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学识修养,肯定了学识修养对书家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翁方纲提倡“以古人为师”,上溯汉魏、六朝书法,以古为师,追求拙朴自然的书法。他认为汉隶所表现出来的苍劲、遒健、拙朴是浑然天成的,是学书者要学习和吸取的精髓。翁方纲作为著名书家,提出学习北朝碑刻并不是为了否定帖学,而是对书坛所笼罩的赵董秀丽书风进行改进,使书作增添雄强大气之感,无拘无束地表现真实自我状态。基于对书法的整体认识、对赵董秀美书风的改进及对金石学的探索研究,翁方纲主张“以晋为宗”,追求篆隶古拙笔意,以古为新,提出碑帖融合的书学思想。

三、翁方纲书学思想的意义

清代书法从康乾时期追求赵董流媚秀丽书风,发展到后来千篇一律的馆阁体,其风格越来越毫无生机活力,整体拘谨刻板。直到嘉庆、道光年间(1796—1850年),以翁方纲为代表的金石学家出现。翁方纲认为帖学缺乏石刻书法的苍劲古拙,提倡以碑入帖,用碑学的古拙来中和帖学的柔媚,从而实现碑帖融合。

翁方纲在主张以碑入帖的过程中,看重金石碑刻的拙朴自然,主张“以古人为师”,崇尚古法,改变了当时柔媚秀丽的书风,促进了碑学的发展,改变了当时一成不变的书风格局。翁方纲发掘到碑刻的价值,将其与帖学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碑帖并重的思想,对当时的书坛风气起到了矫正作用,使清朝中期书法由以帖派为主流转向以碑派为主流。

翁方纲在追求古法的基础上也融入了自己的观点想法。作为清朝著名的书学大家,他多次强调金石碑刻的重要性,崇尚篆隶、唐代碑刻,提倡以古为师,追求拙朴质厚书风,改变了当时帖学秀美单一风貌,极大地推动了碑学在清代的发展,使清代书坛更具趣味性和内涵韵味,扩宽了书法艺术的发展路径。

另外,他十分注重自身的内涵修养,强调学习书法要注重自身的品格修养、思想道德,不可孤立地只关注书法的外在形式,更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提升自己的修养,这给当代学书者带来一定启发。书法要精其意,需要从内在去品悟感受,这要求书家要具备学识涵养和丰富的知识,没有这些是很难达到书法的高境界的。

翁方纲将碑学的拙朴与帖学的秀丽相结合,使书法风格刚柔相济,形成碑帖融合的書学思想。他提倡以古为师,崇尚篆隶、金石碑刻,主张拙朴质厚书风,感悟篆隶、唐楷带来的遒劲刚强书风,并强调书家要提升自身的内在学识修养。他创立了一套系统的书学体系,改进了当时书坛孱弱秀丽的书风,是推动清代碑帖融合的典型人物,对当时及以后的书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价值。

参考文献:

[1]翁方纲.翁方纲题跋手札集录[M].沈津,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三元诗序[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

作者单位:

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