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估

2021-10-30王胜强

科学与生活 2021年19期
关键词: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

摘要: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评估防艾健康教育效果,为更有效开展高校防艾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我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学生共6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取TOT培训模式进行健康教育,比较研究对象教育前后对于艾滋病的一般知识,传播途径知晓率情况,及他们对艾滋病患者态度及安全性行为认识。此次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形式,问卷填写不记名,当场统一发放,宣讲前、后立即答卷,统一回收。此次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40份。结果问卷调查显示,教育后,研究对象对于艾滋病一般知识知晓率、艾滋病传播传播途径知晓率,均较教育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艾滋病患者态度及安全性行为认识上,对于艾滋病传播途径具体认识加强,如对“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穿耳”等可能感染途径认识不足,而对“蚊虫叮咬、一起吃饭、拥抱、握手、礼仪性接吻、交谈、共用浴缸或马桶等”过于敏感,消除了他们谈“艾”色变的恐慌,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结论高校大学生某些防艾知识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健康宣教等干预行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掌握预防方法,避免感染的危险行为,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减少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们把防艾知识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知识及危害,才能更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流行。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

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5年在我国境内首次报道以来,疫情呈明显蔓延态势[1],而近年增长趋势明显看出,青年学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患者,增长尤为明显[2]。据统计,2008年至2016年间,每年新发HIV患者数量增加了1.8倍,其中职业为学生的患者增加3.3倍。2016年艾滋病发病数54360例,死亡18237例,报告死亡率1.33/10万,从性别和年龄看,呈现男性感染者明显多于女性感染者的趋势,男女比例为3.7:1,新发患者以性活跃期的青壮年为主,20-29岁为感染高发阶段,占新发病例24.5%,明显看出,在我国防艾形势日益严峻的大趋势下,大学生群体无疑是艾滋病感染的重灾区,必须重视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艾滋病防控,乃是我们有效控制艾滋病的重中之重[3]。在防艾工作中,我们在上级疾控中心的指导下,充分借鉴兄弟院校的有效经验,利用各种健康教育形式,并结合我校在防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开展丰富多样的防艾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取我校大一、大二两个年级学生共640人作为研究对象,学生来自教育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管理学院的16个班级。其中男性112人,年龄17-21岁,平均年龄19±1.1岁;女性528人,年龄17-22岁,平均年龄19±1.5岁。

1.2方法采用培训者培训(training of trainers,TOT)方法,先对培训老师及辅导员老师进行培训,再由培训后的老师对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预防AIDS相关知识健康教育培训[4]。具体形式为,组织多媒体讲座,邀请具有丰富经验且长期从事艾滋病性病健康教育领域的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进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学校社团的参与,在艾滋病宣传日或不定期组织防艾宣传,有奖答题参与活动等;利用校园网络,如班级微信、QQ群等,定期发布艾滋病疫情形式、基础知识、疾病危害、预防原则等知识或图片等[5]。每次培训前后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参考教育部《大学生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大纲》[6],结合调查对象特点,综合国内外相关资料制定。问卷内容包括对AIDS基础知识知晓情况,学生对于AIDS患者的态度、行为等方面的问题,问卷填写均采用不记名形式,当场统一发放,宣教前、后立即答卷,统一回收。此次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40份。

1.3统计学处理将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SPSS13.0统計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以p<0.05为显著性界限值检查其有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教育前、后大学生对AIDS一般知识知晓率比较,见表1。

2.2教育前、后大学生对AIDS传播途径知晓率比较,见表2。

2.3教育前、后大学生对艾滋病患者态度及安全性行为认识比较,见表3。

3讨论

近年来,艾滋病防控工作在我国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由于导致艾滋病传播蔓延的危险因素仍然广泛存在,使得艾滋病防控工作落实仍会遇到很多具体问题,比如传播途径而已,共用注射器静脉吸毒和非法采血呈逐年下降趋势,而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目前感染艾滋病主要途径,这一变化也意味着艾滋病感染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蔓延,防控形势愈发严峻[7]。在校大学生,正处于性活跃期,面临艾滋病感染的威胁越来越大。据统计,全球HIV感染者50%以上为15-24岁青壮年,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已经成为艾滋病防控重点人群[8]。而大学校园宽松的人文环境,广大学子们满腔的激情和高涨的荷尔蒙,对于安全性行为知识的匮乏,受到社会上性观念和性道德的冲击,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艾滋病的逼近,以为那是离他们很遥远的事情。因此,对大学生的防艾教育与健康宣教,已经是当今社会形势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护大学生自身的切身需要。国家卫生计生委疾病预防与控制局近年来多次发文提醒,大学生艾滋病疫情增幅加快,必须警觉,全国各省份都有感染者报告,这些数据都说明,在校大学生感染艾滋病威胁越来越大,这是必须正视并足够重视的事实[9]。而目前没有针对性特效治疗药物及疫苗,因此健康宣教等干预行为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控手段,通过宣传教育,可以让人们明白艾滋病传播途径,掌握预防方法,避免感染的危险行为,只有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疾病的危害,并愿意去谈论,才能更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的流行。大学生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好,是健康教育的重点人群[10]。而本次干预和调查的师范类大学生,大多今后会走上教书育人的岗位,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态度,将直接影响更多的青少年群体,因此,对于他们的健康宣教尤为重要。

在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TOT模式对研究群体开展健康宣教,比较宣教前后调查人群對于艾滋病一些基础知识的知晓率情况及他们对于艾滋病患者态度及安全性行为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师范类大学生对于艾滋病基础知识还是有一定了解,特别对于疾病的传播途径,都能正确回答,这可能与我国近年来重视青少年艾滋病教育有关。但明显可以感觉到,对于艾滋病近年来防控的严峻性,和疾病对于社会危害性程度,还认识不够。由于对艾滋病不能更进一步认识,他们往往非常排斥艾滋病患者,歧视态度明显。通过我们细致和多方位的健康教育,他们对于艾滋病的传播途径,特别是具体哪些行为会感染,哪些行为不会感染,有了具体明确的认识,如对“共用剃须刀、牙刷、纹身、穿耳”等可能感染途径认识不足,而对“蚊虫叮咬、一起吃饭、拥抱、握手、礼仪性接吻、交谈、共用浴缸或马桶等”过于敏感。通过宣教,消除了他们谈“艾”色变的恐慌,让他们更有效的采取保护自己的措施,不要将自己置于易感危险因素中,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艾滋病,愿意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一定的帮助,首先做到消除歧视,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一类特殊群体,他们具有明显性活跃,思想活跃的特点,心理、生理、性观念尚未完全成熟,对性和周围世界的探索欲望较强,思想开放不断变化,如引导不善很容易发展为过度开放的新观念,导致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这无疑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生感染和传播艾滋病的危险性[11]。因此,在高校健康宣教中,我们一直在尝试、探讨,建立一种科学可行、适合大学生群体的多途径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利用高校平台多渠道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放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处方,将性教育与预防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积极寻求不同学段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方式,重点放在性道德、性责任、性取向、预防和拒绝不安全性行为,减少经性传播艾滋病等方面[12]。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主要做到如下几点:(1)尽量扩大健康宣教规模,拓展教育深度:我们积极寻求上级疾控部门的指导,并每年派专人前往北京及教育部、卫计委专项工作中心学习,指定专人专项负责防艾工作,副院长兼任学校防艾中心主任,定期对学校内中层领导干部传达国家防艾最新文件及防艾知识,形成校内、校外,自上而下的防艾健康教育体系,实现校园内性及艾滋病健康教育合法化、公开化和常态化。将艾滋病健康宣教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围,让所有步入校园的大学新生从入学那一刻开始,就明白艾滋病防治的严峻性。(2)利用各种途径开展健康宣教,特别是重视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并让他们参与进来,开展主题活动,寓教于乐传播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自我保护能力。而随着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信息获取渠道依耐性越来越低,现阶段,如何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开展防艾健康教育是我们必须面临的挑战,在具体工作中,我们积极通过校园官网、班级微信群、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艾滋病最新国际国内疫情形势、研究进展、防控措施等内容,让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提供警觉,不要错误的认为艾滋病理我们还很遥远[13]。通过网络的应用,把原本枯燥的健康教育形象化、趣味化,努力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进行自主学习,在教育中,让他们把知识、态度、行为融为一体,在掌握正确的相关知识同时,树立健康的性观念,减少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歧视,让他们把防艾知识告诉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知识及危害,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3)实践过程中注意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传统的宣传教育一般都强调对艾滋病病原学、传播途径、性概念这些内容的讲解,宣传内容往往格式化,较为死板,大学生常有抵制情绪。因此,我们在防艾教育中,从大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出发,重点讲解如何预防及自我保护等知识,对于他们有疑问,和社会上、网络上的热点问题进行针对讲解。根据性别、年级、专业等自身特点的差异,针对性选择教育切入点,由浅入深,加强性的基本知识、健康性行为、性道德等内容的普及,让他们都有收获,学到知识。(4)重视反歧视教育:每年艾滋病宣传日开展校园公益宣教活动,成立性学会,性学专家定期讲座授课,成立防艾互助志愿者协会,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转变对于谈“艾”色变的传统思维,慢慢能够理性的看待艾滋病,能够包容、关爱艾滋病感染者以及高危人群(同性恋人群、吸毒人群),首先在大学校园里实现对艾滋病的“零”歧视,这才是最终战胜艾滋病的社会基础。

艾滋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性及艾滋病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这是关系到我们国家,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千秋大业,也只有充分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群策群力,构建一个良好的支持环境,才可能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我们在工作中,结合大学生群体的知识结构和获取信息的多元性特点,通过多平台、多途径的宣教方式,不断扩大宣教的覆盖面和有效性,努力创造自我学习、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氛围,不断提高青年学生的相关知识知晓率,明确危险性行为概念,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让艾滋病在青年学生群体中的传播得到有效遏制,这就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1月全国艾滋病性病疫情及主要防治工作进展[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4,20(3):145.

[2]梁志静,周哲人.艾滋病防治知识读本[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8.

[3]徐洪吕,保武生,马丹丹等.云南某高校泰国留学生与中国大学生艾滋病知信行对比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43(2):76-80.

[4]牛倩,梁晓燕,李天来等.使用TOT对陕南地区中学生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调查研究[J].陕西医学杂志,2015,44(7):915-916.

[5]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健康要设防与大学生谈艾滋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0.

[6]史敏,杨雪梅,贾经雪等.高校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世界临床医学,2017,11(2):124-125.

[7]何绍芳,李依潇,陈楚莹等.同伴教育应用于大学生艾滋病/安全性行为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14(1):36-41.

[8]郭丽,李心芳,钱建琴等.某高校大学生艾滋病调查问卷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269-2270.

[9]张毅,贾红莲,郭丽等.重庆市大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与需求调查研究[J].重庆医学,2016,45(9):3527-3530.

[10]葛子君,阮栾琦,庄勋等.中国大学生人群性病及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138-139.

[11]莫园园,吴俊武,张静漪等.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健康教育的调查[J].中华传染病杂志,2016,34(1):46-47.

[12]苏云鹏,申元英,何梅等.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中国性科学,2014,23(12):87-89.

[13]卢玉仙,侍杏华,李聪慧.健康信念模式在评估大学生艾滋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2):371-372.

作者简介

王胜强(1980-),男,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皮肤病、艾滋病诊治及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艾滋病健康教育大学生
艾滋病合并结核病的诊断和治疗
2030年有望消灭艾滋病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