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思政课议题,讲好中国故事
2021-10-30赵光瑜
赵光瑜
2021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用好生活这本教科书,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融合起来,讲好并演绎好中国故事,对坚定“四个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高中思政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思政课是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政治认同,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政课的核心素养是目标,议题是载体,活动是关键,生活是本质。
一、教学目标素养化
一堂思政课是否高效,首先要看教学目标是否能够达成。以前教学目标更多指的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版)》更加强调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以及公共参与。学科核心素养是每一个公民的核心素养,包括关键能力,能做事;必备品格,习惯做正确的事;价值观念,坚持把事做正确。核心素养强调的是学了知识或技能之后能做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上好一节思政课,关注教学过程是否体现了学科核心素养,而不只是关注学生是否记住了知识点,核心素养的渗透与培养是一节高效思政课的根本。
二、核心素养单元化
思政课的学科素养怎样才能贯穿课堂的始终呢?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并进行分解,从单元再到课时,这样分层次去实践、去落实。单元不是知识点,而是学习单位。以一个总任务或总议题来形成具体目标、创设具体情境、阐释具体知识点,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学习单位。随着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解决问题,最终解决总议题完成总任务。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教学,不是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理解什么、记住什么,这些不是最终目标,最终目标是素养目标。因此,素养导向下必然开展大单元教学,把单元结构化。教师实施教学的时候要看到素养,实现素养本位的单元设计。
比如,高中政治必修三《政治与法治》,共36学时、2学分、三个单元,每个单元解决一个中心问题,通过解决任务来确立一个观点。第一单元通过讲清楚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和怎样坚持党的领导,来确立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党是领导一切的观点。通过生活中党带领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分析中国强大的因素,从而坚定党的领导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必修三有三个单元,确立三个观念,围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需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来设计,是有机统一的整体。
三、单元教学议题化
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教学,需要强化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议题讨论、情境分析、实践调研等活动,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中形成理论报告。建设活动型课程是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路径选择,而议题式教学是活动型课程的最佳方式,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设计好开展活动的议题。围绕议题创设情境,设计活动明确目标,形成清晰的线索,将议题涉及的相关知识,进行序列化处理。单元教学议题化,不仅要依据结构化的学科内容,而且要提供序列号的活动设计并拥有可操作性的测评。议题的确定要有其实践价值,要能够指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范畴,能够分析和尝试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伟大的改革开放”一课,我根据学情,立足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设计了本课的总议题——中国为什么能,探究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道理。围绕改革开放这一核心概念,从天津发展历史,让学生深刻理解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成就。根据议题设计三个序列化子议题:改革开放经历了怎样的伟大进程,改革开放凸显了怎样的伟大意义,如何把握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明天。这样就使课程中的核心概念和分解概念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本课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国情大背景,针对学生实际铺展好政治底色,回答好时代之问。总议题的设置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辨和探索兴趣,而且指出了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径选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三个序列化子议题的设置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认识改革开放的开端、过程和趋势,让学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领悟改革开放的伟大,从而强化自身的政治认同。
四、议题讨论活动化
教学中,教师要把思政课堂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强大力量。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努力创设情境,关注國家政策和社会热点,关注大背景下每个人的生活。通过身边事,感受大背景,从而加深对生活的体验和对理论的理解。引导学生围绕议题展开讨论活动,活动参与中获得智慧的碰撞,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议题应贯穿教学全过程,通过总议题和子议题,设置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查阅资料、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展示表达的机会,使活动成为传递知识的载体。
议题讨论活动化,将议题采用情境创设、活动设计的方式来展开讨论。教材中的“综合探究”等内容,都是可利用的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生活,创设生活情境,运用现有的学科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生活问题,在讨论和反思中,提高学科素养。
五、活动参与知识化
素养目标不是靠上一节课或是靠听就能听出来的,而是需要强化学科实践。核心素养不是由思政教师上课讲出来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身在不同情境体验中、分析并解决问题的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在学生展开议题活动的参与中,教师要适时做好引领工作,实现活动参与知识化。思政课的课堂教学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好政治底色,让学生通过学习不断地体悟、理解并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从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
例如,政治必修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开展议题式教学过程中,课前我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要求学生参与基层民主实践活动,搜集身边发生的关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民主管理的事例和资料,布置任务清单。课上围绕议题“生活中怎样当家做主”开展探究活动。通过模拟民主选举活动,带给学生比较真实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参与其中,分享展示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并分享自己对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理解,帮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入理解民主权利的内涵和表现。
六、知识迁移生活化
思政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是有机统一的。我们要教育学生迈入社会生活大课堂,用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用心去感悟生活这本教科书。同时,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不仅要讲好中国故事,而且要演绎好中国故事。因此,思政课的教学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实现知识迁移生活化。思政课立足社会生活,才能让知识的获取、核心素养的培育找到归宿从而落地生根。从实践中获取学习情境和学习素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处理好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实践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把中国故事讲好,既有生活温度,又有思想深度的思政课,才能称得上是一节好的思政课。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思想共振,能够让学生真诚地接受发自内心的共情,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巧用议题式教学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融入教材中去,把大道理融入小故事,用小故事讲清大道理,以道理赢得认同,说服力感召力不断增强,真正实现立德树人,讲好并演绎好中国故事,使思政课更有“底气”。
(责任编辑 焦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