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体育:内外兼修,天人合一

2021-10-30张立峰

读者欣赏 2021年10期
关键词:蹴鞠竞技体育

张立峰

中国古代体育源远流长,它从萌芽到不断成长,每一步都渗透着古代人民的生存智慧和拼搏精神。其起源可上溯到史前的蛮荒时代,那时的先民在生存实践中,逐渐掌握了跑跳、攀爬、投掷等基本运动技能。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生活的丰富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古代体育从初具雏形逐渐走向全面勃兴。个体生命从中汲取胆魄与力量、技巧与智慧,族群社会则衍生出灿烂辉煌的中华体育文明。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 青海省博物馆

体育滥觞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包含着大量原始而质朴的体育元素。“后羿射日”的传说与考古出土的石镞、骨镞文物相印证,证实了上古时期人们就有用弓箭射猎的活动。古代蹴鞠的起源也颇具神话色彩,据《黄帝四经》记载,黄帝战胜蚩尤以后,命人将蚩尤的胃取出,以毛发填充为球,令士兵争抢,夺得者便予以奖励,由此衍生出蹴鞠运动。

从广义上说,体育起源于劳动。原始先民为了捕获动物,就要训练快速且持久的奔跑能力;为了抵御和猎杀大型猛兽,就要借助器械提升投掷和射猎技能;为了捞取鱼虾,就要掌握游泳和潜水的本领;为了采摘高枝上的果实,就要锻炼攀爬能力。当人类在劳动中认识到这些能力和技巧的重要性后,就会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提高,原始体育便随之诞生了。

彩绘陶舞蹈俑 东汉

体育起源于劳动,战争则催化了其发展。战争需要能征善战、勇武强健的士卒,军事体育则是培养士卒的有力手段。《韩非子·五蠹》记载:“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将伐之……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文中的“干戚舞”,是一种锻炼士卒身体素质和军事技术的武舞。与之类似的还有云南沧源岩画中的“盾牌舞”、贺兰山岩画中的“操练舞”等,均是原始军事操演的缩影。

原始社会自然条件恶劣,生产力低下,古人为了祈求上天降福和祖先保佑,创造了祭祀舞蹈。先民借助兼具体育性和艺术性的舞蹈动作,在敬神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娱。1973年于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马家窑文化的代表。盆内壁所饰的三组人物舞蹈图案,展现了5000多年前的先民踏歌群舞的热闹场景,反映了古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情趣。

长春百子图(局部)宋 苏汉臣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在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中,古人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依据历法和节令变化形成了众多民俗节日,以传承农耕时代的文明。群体性的体育活动便是节日庆典的重要表演内容,其中包括元旦舞龙灯、春节跳傩舞、元宵节拔河、中和节踏青、清明节荡秋千、端午节赛龙舟、重阳节登高和冬至冰嬉等。节令性的民俗体育活动与自然节律的变化相互呼应,体现的正是古代中国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

闻一多先生在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表示,原始舞蹈是“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的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借用此说来形容中国的原始体育,似乎也是贴切的。

三才图会·角抵图 明 王圻 王思义

体育流播

当祭祀活动融入文明社会以后,逐渐发展出古代祭礼文化。被朱熹称为“舞之总名”的万舞,就是一种大型祭祀舞蹈。万舞涵盖了初具群众基础的图腾舞、祈雨舞、军事舞等,平民百姓也能参与其中。《诗经·邶风·简兮》中就有“硕人俣俣,公庭万舞”的诗句,让人不禁联想到彝族的火把节。在这个祭祀性的节日里,往往会举办摔跤、赛马、斗牛等盛大的文化体育活动及歌舞表演。祭敖包是蒙古族最隆重的祭祀活动,祭礼结束后,也会举行著名的“那达慕”运动会,主要进行射箭、赛马、摔跤三项竞技活动。在敬神又自娱的祭礼中,人们尽情地享受着体育运动带来的欢乐。

随着文明的演进,到汉代时已经形成了以庙会和迎神赛社为主要形式的体育赛会。古代敦煌举行的赛社活动就包含设乐踏舞、马术表演、角抵、马球比赛、花样举重以及登山、踏青、滑沙等内容,形成了将竞技性和表演性融于一体的综合运动形式。

汉武帝曾经举办过两次大型的角抵戏,以彰显大汉王朝的繁荣昌盛。其中包括角力、赛跑、赛车、马术等若干竞技项目,其较强的对抗性,颇能激发人们对体育魅力的共鸣。

銅力士骑兽托举博山炉 西汉 故宫博物院藏

东汉时,这种综合竞技活动的内容更加丰富,始称“百戏”。百戏糅合了举鼎、角抵等武力较量,爬杆、跳丸、走索、竿头戏等杂技演出,鱼龙曼延、东海黄公等幻术表演,以及吞刀吐火、划地成河等魔术表演,恰似一场汉代版的“嘉年华”。河南新密市打虎亭汉墓出土的东汉壁画中有一幅《角抵图》,有助于人们追溯现代摔跤运动的历史源流。图中高台之上,两位力士发髻高束,仅着兜裆布,徒手相搏,形象酷似如今的摔跤手。

隋唐时期,百戏进入繁荣期,在宫廷与民间的相互激发之下,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广场体育”。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在唐玄宗观看太上玄元大仙灯的“花萼相辉楼”前,有一个巨型广场,这里经常举办竞技类体育活动,如扛鼎、角抵、马术、蹴鞠、赛跑、拔河,以及拳术、技击等对抗性武戏。

陶杂技俑 北魏 山西博物院藏

唐代的拔河比赛与现代有所不同,唐人所用的麻绳两端有若干小绳套,参与者将其套于腋下,双方相背而立,似纤夫一样用力拖绳以决胜负。唐玄宗曾举办过一场盛大的千人拔河比赛,其惊天动地的气势实为勇力的象征,“名拔河于内,实耀武于外”(唐薛胜《拔河赋》)。

唐代帝王们酷爱体育运动,宫廷体育十分兴盛,诸如“打球供奉”“射生马队”“相扑朋”和“棋待诏”等皇家专业运动团体应运而生。唐代还出现了大型团体操“圣寿乐”,在音乐的伴奏下,人们不断地变换队形,排列出颂扬文德、彰显太平的“字舞”,恰如唐人诗句所云:“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

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绢本设色37×624cm明 佚名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女皇武则天还首创了“武举制”,通过射箭、马枪等武技测试,翘关、负重等力量测试,以及策问、身材等数轮筛查,选拔出诸多良才猛将。平定“安史之乱”的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以武取仕极大地调动了唐人习武的积极性,尚武之风盛行,也使军事体育愈发受到重视。当时,许多文人雅士都是文武兼备,“诗仙”李白曾自云“一射两虎穿……转背落双鸢”,“诗圣”杜甫也是骑射能手。

到了宋代,体育赛会和运动表演的民间属性更加突出。社火是宋代民间庆祝春节的传统娱乐活动。《东京梦华录》记载,人们“自早呈拽百戏”,到了夜晚依然“呈拽不尽”,上杆、跃弄、跳索、相扑等数十种活动“色色有之”,看得人眼花缭乱。

宋代都城开封、临安“瓦舍”遍布。瓦舍是民间表演百戏的综合性娱乐场所,在瓦舍内设置的演出场地称为勾栏,其间每天都有相扑、举重、使棒、蹴鞠、舞刀枪等各类体育竞赛或表演。《武林旧事》记载,仅临安城的“体育明星”就多达百人。

宋代很多群众基础好的体育运动,都以“社”的形式开展。如射箭有踏弩社、锦标社,蹴鞠有圆社、齐云社,武术有英略社等,这些“社”既有职业艺人组成的专业行会,也有爱好者们形成的业余团体,承担着制定技术标准、竞赛规程,组织赛事等工作。入“社”标准也较高,如踏弩社规定“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射放娴习,方可入此社耳”。当时的民间射箭活动十分盛行,仅河北一带就有600多个弓箭社,由此可见宋代民间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

宋代以后的体育赛会,主要形式有官方或宫廷的典礼性竞技表演、民间节日或庙会上的娱乐性竞技活动,以及军方举行的军礼竞技或军事体育活动等,其中也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体育运动。

例如,元代在上都和大都均组建有禁卫军,“贵由赤”长跑赛就是考察和训练这支禁卫军的一项竞技活动。元朝每年举行一次“贵由赤”竞赛,赛程长达9 0公里,参赛者要在3个时辰内完成比赛,前三名会获得白银、绸缎等奖励。这是我国古代的长程赛跑,比现代全程马拉松比赛还要多一倍的赛程。

到了明代,中华武术已出现对搏训练,形成了以拳术为主体、十八般兵器为锻炼器械的技击体系,具备了一系列的功法、格斗术和套路。清代的华北乡间拳场林立,尤其是冀、鲁、豫一带,各村皆有拳场,每逢闲暇,百姓多赴拳场练武,拳术派别一时百花齐放,流行的套路多达百種。其中,太极拳就是一大拳系,它不仅具备健体养生的作用,也充分体现了中华体育文化独有的哲学思想与人文精神。

年节习俗考·端阳竞渡 清 佚名

中华异彩

中国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体育门类齐全且发源极早。在中国5000多年的体育文明发展历程中,既有现代足球的起源—蹴鞠,也有高尔夫球运动的鼻祖—捶丸;既有展示力量的扛鼎、举重,也有充满技巧的跳丸、走索;既有现代摔跤运动的前身—角抵,也有最早的田径运动—贵由赤;既有充满情趣的百戏和万舞,又有修身养性的气功和太极拳;既有马术、射箭等夏季项目,又有滑冰、滑雪等冬季赛事。

陶彩绘女舞俑 唐

中国体育与历史时代相融、与社会生活相应,具有独特的文化理念,不仅注重强身健体、内外兼修和身心愉悦,而且讲究适时、适地、适人、适龄,体现出“尚中贵和”“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随着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体育大国,并向着体育强国的目标砥砺奋进。北京奥运会和即将举办的北京冬奥会,势必成为中国体育发展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此时,重新审视古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我们会发现,它为现代体育提供了多样且丰厚、富有中国特色的灵感与素材,这些异彩纷呈的体育活动已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为世界体育发展增色添彩。

猜你喜欢

蹴鞠竞技体育
电竞种植记
E生命力
历史上有一个大转折点是谁决定了古代足球的兴衰?
我们的“体育梦”
蹴鞠的文化价值
花与竞技少女
蹦鞠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