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理抵达经验

2021-10-30冯娜

诗歌月刊 2021年10期
关键词:经验空间诗人

冯娜

我年少时读到里尔克所说的“诗并不像一般人所说的是情感(情感人们早就很够了)——诗是经验”,我并不是很能理解这其中的奥妙。我当时还缺乏经验。关于生活、关于情感、关于诗歌,我都知之甚少。特别是当我度过了青少年时代,从我的家乡中国西南部的内陆小城走向亚热带的岭南城市,才发现原来高原的内陆气候和海洋气候差别如此巨大。在云贵高原的山岭上生长着雪松、龙胆草、杜鹃,还有被誉为“植物活化石”的桫椤、金花茶、珙桐等植物。在岭南,无须对着古诗垂涎,“日啖荔枝三百颗”不是夸张的修辞,荔枝树、芒果树、龙眼树随处可见,湿热的气候滋养着蓊郁的亚热带植物,一年四季都是绿意满盈。我在一首名为《长夏》的诗里写过,“凤凰木和杜英树静静整理着花冠//夏日轻易地找到了南方,和几粒橄榄一样/一些沾着盐,一些蘸着糖”。如果不是在粤地生活经年,我断然不会有这样细微的体会和经验。记得有一次去广东潮汕地区游玩,发现街边有一个妇人推着小推车在卖滇橄榄,我感到非常诧异;因为在我过往的认知里,这种果实只能出产于我老家那种高寒山地,没想到在这里也能遇到它。上前一打听,没想到这还是当地的特产之一,人们将其称为“油柑子”。老妇人热情地招呼我尝一尝她冲碎后用调料拌好的油柑子,这是当地的吃法,可以蘸盐也可以蘸话梅粉。在我老家,这种果实被称为“滇橄榄”,在滇西北一带的山地,冬季漫山遍野,也有人会背着箩筐去攀摘,街市上也有人贩卖。我是第一次吃到这样“岭南风味”的油柑子,实在是刷新了我的经验,我也从此得知这种植物其实在亚热带的南方地区并不少见。近年还看到不少饮品店推出了“油柑榨汁”,不少尝试者云,“挺上头的”。

我想,里尔克说“诗是经验”时一定走了很多路、看过了不少风景,在世事中辗转,在心灵的道场磨砺,更深地理解到在某种程度上,情感并非天赋,而是一种经验。所以他继续写道:“为了一首诗我们必须观看许多城市,观看人和物,我们必须认识动物,我们必须去感觉鸟怎样飞翔,知道小小的花朵在早晨开放时的姿态。我们必须能够回想:异乡的路途,不期的相遇,逐渐临近的别离……”这些是我们生命中鲜活的律动,也是无数个我们感受到生之欢愉、别离之哀戚的时刻。为了探寻生命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人类发展出哲学、宗教、科学等等,诗歌也是人类感知生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链接和外界生命气息确认自我存在的一种方式。我们在谈论一个作家、诗人的精神向度时,很难绕开他所行经过的地理空间。文学与地理空间的关系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已被学界广泛探讨,中国的文学地理学论述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札对“国风”的评价。“文学地理”这个概念的提出,始于出生于广东新会的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中国地理大势论》,1902年)。事实也证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会对文学创作者的心理状况、知识结构、文化底蕴、价值观念、审美倾向、艺术感知、文学选择等构成多方面、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到了可以借助科技“日行千里”“耳通八方”的现代,人们的生活空间不断得到延伸,生存经验也日趋复杂,文本与地理之间呈现出更加复杂的关系。

1929年,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有馆阁诗人,有山林诗人,就是没有都会诗人。”为什么没有都会诗人?是因为都会生活没有诗意吗?还是居住在都会里的人无暇写诗?我想更多的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人的城市生活经验是很欠缺的,城市地理还没被纳入人们广泛书写的领域中来。在中国,人们常常通过乡村来辨认城市,在这样一个具有深远的农耕文明的国度,城市文明的演进必然对应着一个乡土中国的变迁,很多诗人也敏感地捕捉并跟踪着这个历程。一个世纪之后的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城市蓬勃兴起的同时,也见证了大量关于城市的书写,譬如“打工诗歌”“城市写作”。打工诗歌是诞生于“世界工厂”(东莞)的文本,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一种见证。这些诗歌与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有关,也与从乡村涌向城市的生存者,他们的辛劳和失落有关。打工者在城市的角落中写作,他们感知到的是地理空间上发生的巨大变革,更是一种全新的生命经验唤醒了他们心中沸腾的痛与爱。波兰诗人切斯瓦夫·米沃什曾说诗歌是“个人与历史的独特融合发生的地方,这意味着使整个社群不胜负荷的众多事件,被一位诗人感知到,并使他以最个人的方式受触动。如此一来诗歌便不再是疏离的”。我未涉足东莞那些密密麻麻的工廠前,已经从一些诗人那里感受到了这种“最个人的触动”,但当我真正走进机器轰鸣的厂房、工人双手分秒不停的流水线、交接班时人声嘈杂的简陋楼道,我还是被深深震撼。也才真正深刻地理解了诗人郑小琼写过的“我的姓名隐进了一张工卡里/我的双手成为流水线的一部分……”工业文明带来的人类生存经验的扩展,诗人们精神地理上的位移也由此而生。当然,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只是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伴随着城市文明而来的新生活经验,正在日益丰盛,诗人们有更多的新空间去勘探和“共享”我们所处的时代。就好比,“世界工厂”原本在我的个人经验范畴之外,但是打工诗歌的出现,让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使得我们去关注这样一个群体的生存境遇。我们都是“人类的一员”(《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约翰·多恩),虽然我们的经验属于个人,却在公共场域中获得了普遍性的回响,在人类精神的世界上我们共享了这个时代,并以我们个人的方式理解着这个时代。

后来,我读到诗人达维希这样描述城市:“每个城市有属于它们自己的气味。在巴黎到处都能闻到现烤面包、奶酪和各种各样迷人之物的香气;贝鲁特弥漫着阳光、大海、烟雾和柠檬的气味;莫斯科是冰块上的伏特加味。”在他笔下,观光客般的滤镜让每座城市变得温柔而富有情调,像是一种闲情逸致的地理“游赏”。然而,这位出生于1941年的阿拉伯诗人曾度过了长达20年的流亡生活,他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辗转,也许巴黎的烤面包味、莫斯科的伏特加、贝鲁特的柠檬香气都曾安慰过他。在这些地理空间真实的游历中,诗人的内心风景被眼前的景色所召唤,他的目光停栖在“此处”,但心灵向往着过去、未来,那些渴念过的“别处的生活”。“我属于那儿,我有许多回忆,我像每个人那样诞生”,他的诗作在阿拉伯国家家喻户晓,因为纵使他到处流亡,他心中的皈依之所依然是自己的故乡。所有城市散发的气味只是巴勒斯坦的背景,它们是他心灵地图的一个个坐标,用以标注他返乡的路途。他的精神是巴勒斯坦的,他的嗅觉和触觉也是巴勒斯坦的,走在那些阳光温暖的街市,人们亲切、礼貌地和他打招呼,他依然感到自己是个异乡人,他的使命还未完成,日复一日,他履行着一个诗人的天职——返乡。不过,也是这些异乡的风景和世情,让他能够“学会并拆开所有的词得以去从中获取一个”(《我属于那儿》)。

我们总是通过异乡来辨认故地。如果不是地理的变迁,人很难意识到周遭日常的变化,像温水煮青蛙,我们长时间待在同一个地理空间,总是会感到冗长、单调、无趣而厌倦。游历是一个人获得新知的最佳方式,也是新经验展开的途径;从古到今,吟游就是一种重要的诗歌方式。我亦不能免俗,在中国南方兜兜转转很久后,我开始期待踏上北方的旅程。中国北方的凛冽山岭,我感到這里的石头都是冻硬的,它区别于我所处的岭南那种软糯的三角洲,也区别于我的西南老家那种垂直型海拔的云山变幻。陌生的地理带给人新鲜的感受,在这里回望我的出生地,那片土地上的一切从未如此清晰:“一个高寒的、山茶花和松林一样多的藏区”(《出生地》),在那里,多民族聚居、风俗淳朴,至今也甚少被城市文明清洗。“夏天有麂子 冬天有火塘/当地人狩猎、采蜜、种植耐寒的苦荞”,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些荒野、山林、劳作的人,都像是一帧帧不褪色的图画,被封装在某个时空,等待着被我重新临摹。我们通过什么来辨认自己所处的时空呢?是地图所指、是眼之所及,还是记忆中的吉光片羽?当我们试图与过去、现在或未来对话,也许诗歌便有了确凿的“小径”。

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空间的生产》(The Production of Space)中指出,“生产的社会关系是一种社会存在,或者说是一种空间存在;它们将自身投射到空间里,在其中打上烙印,与此同时它们本身又生产着空间”。我们的肉身所至都是物质空间的客观存在,而我们每个人在社会空间中所处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我们所能生产和再现的“精神空间”也全然不同,正如海明威的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达维希的巴黎是逃亡之所,亨利·米勒的巴黎则是混沌糜烂的堕落之城。我还未去过巴黎,巴黎的圣母院已被焚毁,雨果写过的巴黎圣母院却历经岁月鲜活在读者的心中;文学创造出的空间,早已超越了客观的地理存在,这也是人类精神不朽的映照。

当我迈入中年,我再一次体会到里尔克的“诗是经验”是无数经验叠加所得。当我们越是投入生命,越会感到自身之匮乏和有限;如果一个人不能在诗歌或者说经验的教育中变得谦逊,我认为是不可靠的。一个人的精神地理不完全由生活地理来构建,生活地理却是“第一手经验”的来源。如果不是每日上下班途经珠江水滔滔的琶洲大桥,我也很难写下《驱车过琶洲》。在南方的夏日,暴雨说来就来,有时行进在桥上,雨水模糊了视野,两旁的珠江水声色不动,船只慢吞吞地飘移,“早晨认出那些建筑、桥梁、灰色的江流/城市的样貌控制着我的速度”。如果不是几经江南、被古老江南悠久历史文化所打动,我不会心有戚戚:“翻着拓本的人等着江南推门而入/年少时,他修习了河流与别离/抱持着古镇的自尊心/白云苍狗,他还在为悠久的光辉而战栗”(《江南辞》);如今的江南古镇上,流水、小桥、画舫仍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却懒得理会过往的诗意;我走过已然没有丁香花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的小巷,心里蓦然感到在今天做一个诗人更加艰难。在遥远的时代,“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韦庄《菩萨蛮》),那时的人,日子缓慢,但心事未必就比今人平白、简易。他们流传至今的“人文地理”,也成了我们今日按图索骥的心情,我们谓之“文化传承”。

无论生活在哪个世代,如果能抱持着这样的心情,生活在更广阔的地理空间,获取更多更新的经验,用诗行勾勒出自己精神地理,这样的人都是有福的。

猜你喜欢

经验空间诗人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乐淘淘“先进”经验
“诗人”老爸
乐淘淘“先进”经验
愤怒
Can lucid dreams kill you?
相关经验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