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融合探索数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2021-10-30梁丽娟郭明杰孙小婷
梁丽娟 郭明杰 孙小婷
摘 要:如何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其社会实践的能力,是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一样,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高等教育培养的大量人才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当经济进入转型期,高校应该以创新激发更大的活力,推动改革事业不断走向新的高度。聚焦财经领域,产业转型发展对财经专业高学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种新技术带来的新的变革要求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新文科”理念为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思路,找准问题,做好定位,加快产学研合作,构建数智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培养模式;实践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创新驱动是在中国经济从过去高速增长转入新常态的过程中需要的新动力。新的科技革命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消除,形成了各种交叉学科、新兴专业,也推动了人才培养理念、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激发出越来越强大的改革活力。
一、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1.社会变革的需求倒逼教育革命
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广为覆盖的世界里,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人才产出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适应新的技术变革需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顶层设计,充分运用多元融合的模式,借鉴“新文科”“新农科”“新商科”“新工科”等理念,在育人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2.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社会用人单位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不断攀升,使得大学毕业生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很多大学毕业生为了躲避就业压力,纷纷加入到考研的大军,想通过专业素养的提升來增加就业的竞争力。对就业的学生来说,由于传统的机构也面临转型压力,比如银行越来越青睐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信息管理、计算机、软件专业成为金融机构的人才需求新高地。作为财经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学生的竞争力是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
3.财经行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财经行业正在受到科技革命的冲击,很多传统的工作岗位逐渐被技术取代。行业面临的挑战给人才培养的出口设置了障碍。面对经济转型的巨大挑战,作为一线教师应不断学习各种新知识,涉猎新领域,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存在的阻力
1.高等教育考核目标的冲突
在很多大学的年度考核中会用到两类指标来衡量教育的成就:一个是考研率,一个是就业率。考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就业率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对学生总体来说两者的目标是统一的,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但是对学生个体来说是选择就业还是考研是相互矛盾的。各大院校研究生不断扩招,考研和读研的人数越来越多,出现了“考研热”的现象。最近的一份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面对考研还是就业的问题时盲目性很强,相当一部分学生盲目跟风式地做出选择,并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和职业规划做出很好的分析。考核目标的冲突引发了教育工作者对学校的定位、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等的反思。
2.财经类专业跨界成为趋势
全球化背景形成了新的产业关系、劳动分工和社会治理,与之相伴的是学科交叉、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新文科”就是这一趋势下的重要产物。近年来财经类专业的跨界现象越发明显,比如传统的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使会计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金融领域各类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也成为全球潮流,银行与证券、保险的混业经营,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交叉越来越需要全能型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要在学科设置、专业设置上紧跟时代步伐,加快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应跨界的趋势。
3.偏重知识灌输,忽视能力培养
在疫情危机面前,“停课不停学”的应急举措把传统的线下教学搬到网上,这对传统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冲击,越来越多的师生体会到在线教学与面对面教学从理念到方法的不同。当传统的专业教育和未来就业需求脱节时,当课程资源不够丰富,“必修无可选择、选修也成了必修”时,当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互联网模式的冲击时,学生在选课环节纯粹是为了应对学分制而流于形式,由此也形成了大学课堂普遍存在的逃课现象,大学教育质量的下滑亟需从根源上对症施治。
三、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路径
1.积极践行“新文科“的发展理念
当前财经类专业处于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近些年很多新技术的应用给财经类专业带来了转型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比如RPA在财务领域的应用、AI对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金融的影响。2017年德勤开发的财务机器人已经可以代替手工的记账、财务报表的制作、信息的录入汇总、统计工作,普华永道开始招收高中生就业,2020年清华大学停招会计学专业本科生,人文学院相关专业全部纳入日新书院招生培养等等。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数字化全面铺开打破了传统的会计、财务、金融、审计工作的环境边界,其职能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必然会带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财务机器人、人工智能所具有的工作精度高、不间断工作的优势已经使成千上万的财务人员和审计人员面临失业的危险。形势所迫,只有积极践行“新文科“发展理念,通过文理交叉模式为应对危机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教育部推行的”新文科“建设把信息技术融入传统的文科专业,实现价值重塑。通过科技赋能,比如物联网与贸易方式的革命,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专业天然的和谐共生,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与企业管理相关专业深度融合,使传统的财务管理、会计、金融和国贸专业的学生具有了复合型跨学科的背景,有了更广泛的就业选择,自身竞争力得到提升。
2.加强产学研结合借助外脑
从现有高校财经类专业的设置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方案要进行快速转型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创立产业学院,加强产教融合,借用外脑可以实现弯道超车。河南理工大学财经学院加强数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顶层设计,与用友、新道公司合作创设了“数智财经产业学院“,充分利用友公司在财经领域的领导者地位,打通学科、专业间的藩篱。用友、新道公司发挥其在互联网平台创设、智能制造业转型等方面的优势,组织各专业制定面向数智化人才的培养方案,从教师的培训开始,加强师资力量的提升,将数智化人才培养理念融入课程和课堂教学活动中。
通过引进财务大数据、区块链基础和应用等课程,开展相关课程建设及师资培养。各门课程秉承实用性的要求,重点讲述核心技术、典型的应用场景,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针对业界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行分析讲解,有效地提升了师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符合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多次专业培训,教师和学生的理念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转变,对于财务智能化、大数据、区块链应用场景以及数字经济时代专业定位和职能的重构都有了新的认识。
3.充分发挥实习基地的优势
继续探索产学研合作新模式,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建立社会实践的基础平台,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意识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和树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增强学生毕业后应聘就业的竞争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优秀人才。
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能够充分发挥基地的人力资源优势和经营管理优势,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提供训练平台,同时也为各类机构、企业提高经营效益储备后续人才。实习实训基地把人才培养作为未来市场拓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为学校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品牌形象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学校重视每年学生专业实习工作,安排專任实习导师,做好前期联系、交通规划、全程辅导、跟踪服务等工作,并根据学生专业特色、课程学习情况,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将实习教学场所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深入政府部门、企业、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开展实践教学。
4.培育多样化课外实践活动
为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全国高校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职业技能和创新精神。目前开展的科技创新类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含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各类学科竞赛、“挑战杯”系列竞赛、创业竞赛、学术论文、专利、著作版权等。学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 “三下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理论与人文类竞赛活动、群众性(非专业)文体活动、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活动等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
四、回归教育的本质
1.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
大学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要富有人文精神,不忘初心、坚持原则,克服浮躁和畏难情绪,做深、做细、做实各项工作。学生要具有科技洞见,充分利用大学这个优质的平台,不断学习新知识、时时充电,提高综合素质。当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传导到高等院校,对人才的出口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管理者要做好学校的定位,坚持学科主导、专业引领,把握新科技在各专业领域的应用情况,构建以复合型人才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适应会计、财务管理、金融、国贸等财经类专业智能化发展趋势。
2.消除内卷,拒绝躺平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知识获取的方式、传授的方式、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教育出发点,要在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上下功夫。
中国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当允许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时,庞大的资本市场开始不断地汲取社会资源,教育发展中出现了严重的内卷现象。单从高校之间经费支持可以看出,“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对每一个家庭来说,家庭支出很大比例投入到子女的教育中,使很多家庭陷入财务危机。
现阶段的教育要回归到教育本身,高等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知识的灌输和技能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对专业的兴趣。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陷入了白热化的竞争,这种竞争使得“内卷”现象愈发严重。借助外力实现弯道超车,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助于消除“内卷”和“躺平”。在教育信息化的大潮面前,只有遵循教育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个性化、定制化的教育服务,才能不断提供优质的教育、实现教育的成功转型。
参考文献:
[1]杜鹏,何春元,田超,李林原. 浅析职业技术学院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计算机专业人才[J]. 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9,(01):182.
[2]赵丽红. 构建适应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劳动保障世界,2017,(31):57.
[3]李桂荣,窦新顺,陈丽敏. 高职财经类专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层实践[J].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27(04):51-53.
★ 【备注】本文为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9SJGLX242);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9JG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