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回归语文教学本质
2021-10-30王晶莹
王晶莹
摘 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更加重视语用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使语文教学回归其本质。本文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提出了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为教育同仁在语用视野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能力;策略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指出,小学语文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语文能力。语文教学还应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品格,促进他们全面健康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就不应该再坚持以语义教学或者语形教学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而是应该运用以语用教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让他们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品味、感悟、运用,掌握符合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技能和素养。文章根据语用教学的理念,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出发,结合教育实践提出了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想象理解教学内容
在语用教学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我们需要根据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为他们创设更加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从而在具体的情境中帮助他们理解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教授《开国大典》这篇课文时,教学的内容有其时代背景,我们应该通过图片资料和音视频资料等,让学生了解创作背景,从而使他们有效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和价值所在。为此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播放开国大典的历史资料,播放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当然每个小学在周一都会有升旗仪式,我们还可以把学生们参加升旗仪式的视频在课堂上进行播放。通过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唤醒学生的情感,渲染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身处这样的情境中,他们就能够带着一定的情感描述升旗的过程,使他们产生对国旗的尊敬之情,而且这样的表达更具有真情实感,也能帮助他们快速抓住课文的要点,而学生从自己的感受出发组织语言进行表达,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抓住语文要素,结合已有经验概括表达
在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中突出了语文要素这一核心概念,而语文要素包括语文基础知识、语文能力和学习策略以及语文学习习惯等,这些实际上都是语用教学的范畴。那么我们在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教学中,要抓住统编教材这一编写特点,沿着语文要素的培养路径,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经验在概括表达中掌握语文要素,提高语用能力。
例如,在教授《盼》这篇课文时,我们就围绕“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开展教学。这样语文要素的教学就有了具体的语境。特别是这篇课文是站在一个孩子的视角进行叙述的。那么让学生来说一说课文是选取了哪些事例围绕“盼”进行创作的。学生也特别乐于解读这些文本,因为课文内容贴近他们自己的实际生活。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出哪些事件写得具体和详细,使学生从几件小事出发,结合自己的已有经历,组织已有的语言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挖掘课文的中心思想。最后我们还可以设计一个小练笔的环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一个中心意思,选取不同的事例写几段话。在语文要素的学习当中,学生融入了自己的情感,调动了自己的已有经验,使他们对语文要素的理解和学习以及记忆更加的深刻。
三、沿着文本情感,体验语言文字表现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先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用富有感染力的朗读唤醒学生的情感,引发他们心灵的共鸣。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朗读当中,他们就能够充分体验语言文字的表现力,这对于培养他们的语感具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教授《穷人》这篇课文时,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真情的美好,体悟文章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能够认识到桑娜的善良,進而对他产生敬佩和同情。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鼓励学生用已经掌握的朗读技巧,或伤感或深情或低沉地朗读,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尽情的表现、表达自我,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如此一来,必将使学生对文章的中心思想以及语言表达特色获得更加深刻的感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为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要巧妙地运用朗读的指导策略,将情和气与声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沿着文本的情感,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语用能力的培养,并结合新教材的特点,多措并举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将持续探索以语用教学为主体培养学生语用能力的策略,从而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探寻更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方萍.小学语文语用能力的培养策略[J].情感读本,2019(36):38.
[2]王苗琴.培养小学生语用能力三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9(35):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