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扶绥岩画文化活态传承

2021-10-30郁超云韦燕萍

文史春秋 2021年8期
关键词:骆越稻秆糯米饭

郁超云 韦燕萍

花山岩画是骆越文化的重要源头,分布在扶绥县境内左江沿岸的部分,共有岩画点15处,绵延约120千米,其中闸口山、小银瓮山、大银瓮山、七星山、岩怀山、孔驮山等6处岩画点是扶绥县左江花山岩画的代表。花山岩画风格古朴,气势磅礴,画中图像主要是人物,还有犬和鱼鹰,物件有船,有铜鼓、盾牌之类的圆圈图像,圆圈中还有五角星和太阳形图案。通过历代文献考证、文物考古、民族民间信仰活动与民俗相互印证、相互支撑,花山岩画体现出骆越文化的系统构成与内在逻辑,一脉相承、薪火相传的民族文化传统。

以花山岩画为代表的骆越文化通过千百年的传承、发展、融合和演变,形成今天扶绥多姿多彩的壮族文化。如壮族先民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形成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体系。他们认为稻种从发芽到长成禾苗,再到抽穗扬花,最后结成谷子,是一种生灵的生长还原过程,稻谷是有生命与灵魂的,稻谷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人类,作为人类繁衍生息的能量,而稻谷的灵魂与精神依然存在于稻秆之中。壮族民间尤为崇奉“稻魂”,孕育出典型的壮族“那文化”。“那”(壮语:na),意为“田”,指田地。扶绥很多地名都冠以“那”,如那琴村、那全村、那埋村、那勒村、那隆村等,这些以“那”起名的地名,说明壮族先民在这些地区据“那”而作,依“那”而居。

祭祀活动是花山岩画文化活态传承的直接体现。时至今日,在扶绥,祭始祖、祭土地、祭树石、祭江河、祭花神等各种祭祀活动还在延续。如在扶绥流传久远、经久不衰的采茶剧就是由祭花神演变而来的。扶绥壮族采茶剧主要分布在山圩镇、渠黎镇、新宁镇、东门镇、柳桥镇、岜盆乡等。如今,扶绥的舞台语言由白话和壮话构成,唱词以七言为主。常用曲牌有《贺茶曲》《南音》《十送》《十想》等,主要从地方山歌小调、唱春牛以及师公音乐等提炼出来。有锣鼓、响板、二胡、扬琴等乐器伴奏。道具主要有扇子、手帕、花伞。传统剧目有《凤玉配》《犁牛》《送鸡米》《借亲配》等50多个,均以人情、伦理为主。据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扶绥壮族采茶剧的代表性传承人姚文介绍,扶绥采茶剧的创作元素与花山岩画文化联系紧密,扶绥采茶剧有扶绥境内花山岩画上的蛙跳动作。蛙是骆越文化中的神物。耕田、播种和插秧等动作和节目也是扶绥采茶剧动作的重要元素,和稻作文化密不可分。在扶绥,祭江河的一个重要节日是流行在扶绥县龙头乡左江岸边新庄村一带的游神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七,附近村屯的村民扎好花轿、彩架,从左江岸边的龙母庙抬着龙母娘娘的塑像,成群结队,敲锣打鼓,吹奏八音,跳起民间舞蹈,舞龙舞狮,环村绕巷游行。各家各户把最好的贡品集中摆放在街头巷口,恭迎游神队伍,祭祀左江河神,祈求风调雨顺、泽福人间。

歌舞是扶绥壮族民众最流行的一种娱乐方式和文化形式。逢年过节、重要活动、重大事件乃至日常生活,城乡均能感受到歌舞声动。其中《扶绥壮族舞雀》(当地壮语称“某挪”),是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扶绥县渠旧镇驮弄村及周邊村屯,当地习惯称白鹭为雀,故又名为白鹭舞,是当地壮族在春节、婚礼、贺寿等喜庆日子用于庆贺的舞蹈,表达祝福吉祥之意。扶绥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千百年来吸引大批白鹭在这里栖息、生活,人们对白鹭的生活进行细致的地观察,创作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扶绥壮族舞雀》。《扶绥壮族舞雀》表现白鹭在野外稻田里的生活,表演时用木制雀头,外覆布制雀身,绘有羽毛,由演员套在身上模仿白鹭的形态表演,如飞翔、觅食、戏水、梳羽、栖息等;舞蹈形式质朴,动作简单易学、形象生动逼真。舞队通常为4至6人,用鼓、锣、镲、唢呐等伴奏,以“点步”“碎步”“抖首”“梳羽”等动作为舞蹈语汇,表现白鹭鸟的情态。《扶绥壮族舞雀》于2014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民以食为天,扶绥境内的花山岩画一个重要表现内容是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扶绥的饮食文化是稻作文化的衍生,更是骆越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传承和发展。在扶绥,具有代表性的食品有很多,如五色糯米饭、酸粥、壮族火龙粽、卷筒粉、糍粑等。五色糯米饭是扶绥一大美食,在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的壮族传统节日中不可缺少。“三月三”节日到来的前3天左右,人们就会为染糯米饭而做准备,那时的扶绥街道有一条专门卖糯米和各种植物染料,人潮熙熙攘攘,大家都在专心选购。蒸出的饭软糯可口、香味浓郁。黑色糯米饭的染料为新鲜的枫树叶,以无毛、鲜嫩为上品;黄色糯米饭的染料主要有黄花、栀子、黄姜三种,以没有霉变、新鲜为上品;紫色和红色糯米饭的染料为红蓝草,以叶多、新鲜没有烂叶为最好。

在扶绥,人们生活离不开酸粥。酸粥流传时间已无从可考,是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扶绥的酸粥不仅做工精细,吃法也讲究,很有地方特色。酸粥的制作工艺分为备料、育种和制粥三道工序。酸粥备料以大米为主,容器以陶罐为宜。酸粥育种步骤分为淘洗、蒸煮、隔夜(放置一夜)、观察。制粥有测温、炒制、搭配等步骤。育种成功后按一定比例放入再次蒸煮后隔夜的米浆饭搅拌,直至成为做酸粥的半成品,再将其舀出加蒜米、鸡皮果、酱油、辣椒等配料炒熟成酸粥,以蘸料和辅料的形式搭配菜肴食用。扶绥壮族酸粥2014年列入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8年,扶绥酸粥技艺团队代表崇左参加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城市文化旅游品牌节目《魅力中国城》第二季竞演,独特的壮乡风味特色博得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认可和好评。

编稻草辫,用瓦缸煀粽子是扶绥很特别的一种煮粽子方法,当地壮语称为“咸”。这种大粽制作方法流传于崇左市及周边县区,其中以扶绥县东门镇旧城最有特色,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工艺流程有七道工序。

备料:选用本地优质糯米做原料;土猪肥肉,选用腩肥肉最佳;绿豆去壳淘洗沥干。采摘粽叶、九层皮、竹叶、仙草等,洗净为包粽的材料。

裹粽:按壮族传统工艺将粽子包成枕头状。

编龙:选用优质稻草按编辫子的方法编成草龙。

入瓮:将包好的粽子放入瓦瓮中,并注满烧开的热水。

缠龙:将稻草龙缠绕瓦瓮四周,扎牢。

封瓮:用粽叶封住瓮口,糊上泥并放木屑助燃。

瓮煀:在瓮顶放置燃烧的木炭,炭火顺草龙燃烧约12小时,大粽煀熟。

这套制作大粽传统工艺十分特别,不用柴火烧煮,用传统瓦瓮煀,保留了粽子的原汁原味。壮族火龙瓮煀大粽是稻作文化和土司文化的标志性美食之一。每到收获季节和民俗节日,人们制作火龙瓮煀大粽来庆贺丰收和欢度节日。火龙粽2017年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扶绥壮族白糕是一种纯手工技艺,因为它分多层蒸制,又称为九层糕。

流传于扶绥县境内的龙头乡、渠旧镇、渠黎镇,其中以龙头乡最为特色。龙头乡一带自古以来盛产稻米,白糕制作始于清代,逢年过节,许多农户都爱蒸制白糕。扶绥白糕的制作工艺分为备料、泡米、磨浆、蒸制四道工序。制作方法:优质大米泡水后磨成米浆,加入一定比例的生浆和熟浆,放入蒸笼一层一层蒸熟,一笼五六层甚至九层,蒸熟后铺上葱花、韭菜、花生米等佐料,切成方块拌上油、盐、辣椒等配料,闻之鲜香扑鼻,食之柔软有劲,口感细腻,味道鲜美,是招待亲朋好友的佳品。扶绥白糕2017年列入第五批崇左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稻秆画是骆越稻作文化在扶绥的新演绎。广西稻秆画民间工艺大师卢志辉经过10多年的挖掘、创新,用稻秆这一朴实无华的材料,以现代的审美视角,创作出富有壮族文化特色的稻秆画。卢志辉创作了一系列以扶绥境内的花山岩画为背景、融入骆越文化内涵和现代时尚文化元素的作品,让悠远的远古文明与时尚的现代文明和谐融合,相得益彰。

如今,扶绥县举办非遗文化进校园已经是常态,通过各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本地采茶剧、稻秆画、酸粥等非遗文化及传承技艺,提高他们热爱非遗文化,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意识,让古老的骆越文化不断延续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猜你喜欢

骆越稻秆糯米饭
五彩缤纷的糯米饭,可以吃吗?
小年夜里赤豆糯米饭在飘香
糯米饭
骆越•印象系列设计
磷酸改性稻秆和稻叶对Pb2+的静态吸附研究
跟踪导练(一)2
金黄的稻秆
南宁市博物馆馆藏西周铜盘赏析
稻秆与圆捆机钢辊间滑动摩擦特性试验
高效稻秆降解菌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