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安仁县地质灾害特征与变形机制分析
2021-10-30杨建新唐海英
杨建新,王 剑,唐海英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O二大队,湖南 郴州 423000)
1 研究区地质条件
1.1 地质构造
研究区位于黄田铺断层及杨家源断层中间部位,岩层总体上呈单斜构造,产状204°∠26°,与坡面倾向基本一致,局部见小型褶皱,强风化泥质砂岩地层节理极为发育,破碎强烈。
1.2 岩土体特征
根据本次勘察钻探揭露成果,研究区的主要岩土体主要为第四系粉质黏土(Q4dl),坡积成因,硬-可塑状态,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砂砾,局部含风化岩碎块,棱角状为主,少量次菱角状,刀切面较光滑,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1]。该层广泛分布于斜坡地带,厚度较小,一般在1.50m~3.60m之间。其下为泥盆统锡矿山组强风化泥质砂岩,黄褐色,灰褐色,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大部分被破坏,风化差异明显,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局部夹页岩软弱夹层,风化产物中含有较多粘性矿物,具有亲水性、胀缩性、崩解性特征,浸水易软化,岩芯多呈碎屑状、土柱状,少量碎块状。下伏基岩为泥盆统锡矿山组中风化石灰岩,灰黑色,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短柱状、碎块状,节长5cm~25cm,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岩石RQD=55~75。
1.3 水文地质特征
研究区地下水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中的孔隙水为主,储水物质主要为滑坡堆积体、残坡积体等,其中滑坡堆积体、残坡积体主要分布在斜坡地带,其地下水含水层主要受大气降水及基岩裂隙水补给,不利于储存,一般沿内部孔隙或基岩面、基岩裂隙径流,于冲沟低洼处排泄或沿基岩裂隙下渗。
2 滑坡体特征
2.1 形态特征及边界条件
根据现场地质测绘及调查,滑坡平面形态呈扇形状,坡面较平直,前缘呈阶梯状。滑坡前缘高程144.61m,滑坡后缘高程193.40m,相对高差近49m,斜坡坡度平均约为25°,滑坡后缘为自然山坡。滑坡主滑方向为192°,滑坡平面投影前缘宽约136m,纵长约100m,正投影面积约8500m2,滑坡体平均厚度约7m,体积约5.95×104m3。该滑坡后缘及右侧边界明显,可见清晰的滑坡后壁及侧壁,前缘剪出口特征明显,地面出现鼓胀、开裂现象[2]。根据滑坡边界特征、变形特征及地形地貌特征等综合判定,该滑坡为一小型浅层牵引式滑坡。
2.2 变形特征
受2019年7月强降雨影响,该滑坡开始变形,坡体已产生局部垮塌开裂和多处拉张裂缝,造成底板局部多处被掏空下沉,外侧垮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据现场调查,共发现4处裂缝,裂缝方向均近垂直于主滑方向,详见下表1。
表1 滑坡裂缝统计表
2.3 物质结构组成特征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及勘探揭示,结合滑坡剖面图分析,滑坡体发育在第四系全新统(Q4)与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地层中,其物质结构可分为滑体、滑带、滑床三个带,各带的物质结构特征具体如下:
(1)滑坡体主要由表层粉质黏土及强风化泥质砂岩组成,厚度2.85m~8.50m,厚度变化较大,平均厚度约7m。粉质黏土(Q4dl):坡积成因,黄褐色,红褐色,硬-可塑状态,主要由粘粒和粉粒组成,含少量砂砾,局部含风化岩碎块,棱角状为主,少量次菱角状,刀切面较光滑,干强度较高,韧性中等,无摇震反应[3]。该层广泛分布于斜坡地带,厚度较小,本次揭露深度一般在1.50m~3.60m之间。强风化泥质砂岩:黄褐色,灰褐色,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大部分被破坏,风化差异明显,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浸水易软化,岩芯多呈碎屑状、土柱状,少量碎块状,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分布于第四系覆盖层底部,本次勘查所有钻孔均有揭露。
(2)滑带(面)。本次钻探工程钻进过程中,在ZK1钻 孔4.8m~5.0m处、ZK2钻 孔5.0m~5.5m处、ZK3钻孔4.3m~4.6m处、ZK4钻 孔3.4m~3.6m处、ZK6钻 孔5.2m~5.6m处、ZK11钻 孔6.4m~6.7m处、ZK14钻 孔7.2m~7.5m揭露到滑带,滑带潮湿松软状、含水量高、湿润感强,含较多碎石,呈棱角状,粒径2mm~20mm(图1)。同时,在ZK7钻孔8.3m处、ZK8钻孔9.2m处、ZK9钻孔5.1m处、ZK12钻孔9.1m处滑带部位,钻孔漏水明显、钻进速度明显变快。根据钻孔揭露情况、剪出口特征及地层岩性特征等综合判断,滑坡主要沿着强风化泥质砂岩软弱夹层滑动,为顺层滑坡。剖面上,滑面形态为平缓折线状,折线形态一般后部倾角较陡,中部渐缓,前缘近水平。
图1 钻孔揭露的滑带
(3)滑床。根据钻孔揭露资料分析,滑床主要为强风化泥质砂岩,黄褐色,灰褐色,砂质结构,薄层状构造,原岩结构大部分被破坏,风化差异明显,风化裂隙极发育,岩体破碎,浸水易软化,岩芯多呈碎屑状、土柱状,少量碎块状,属极软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Ⅴ级。该层厚度较大,分布于第四系覆盖层底部,本次勘查所有钻孔均有揭露。强风化泥质砂岩下伏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中风化石灰岩,灰黑色,灰色,隐晶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岩体较完整,岩芯多呈柱状,少量短柱状、碎块状,节长5cm~25cm,属较硬岩,岩体基本质量等级为Ⅲ级,岩石RQD=55~75。该层厚度较大,钻孔未揭穿,揭露最大厚度为7.40m。
3 滑坡形成机制
3.1 变形机制分析
该坡体上出露主要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强风化泥质砂岩,经现场调查,其岩层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且节理裂隙极为发育,同时由于切坡建房及切坡修路形成了高陡临空面,边坡内侧应力发生了改变,破坏了原有坡体的平衡。在连续强降雨条件下,大量水体汇集在废弃水渠中,集中渗入至坡体内部,同时由于公路内侧边沟未硬化,排水不畅,长期以往导致公路被掏空,路基下方土体不断软化,降低了岩土层的抗剪强度,形成软弱带,导致坡体产生滑移变形,目前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
3.2 稳定性影响因素
3.2.1 地层岩性
研究区出露地层为上泥盆统锡矿山组强风化泥质砂岩、灰岩。泥质砂岩风化程度高,风化产物中含有较多粘性矿物,局部夹页岩,具有亲水性、胀缩性、崩解性特征,其强风化层遇水易软化泥化,致使其抗剪性能降低,形成软弱带。同时,泥质砂岩岩层倾向与坡向基本一致,给滑坡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条件,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内因之一。
3.2.2 地形地貌
研究区地形坡度较陡,坡度在20°~30°之间,同时斜坡坡向与岩层倾向一致,为顺向破,岩土体在陡坡下易沿着软弱结构面向下滑动,形成滑坡。地形坡度高陡是引发滑坡的主要内因之一。
3.2.3 降雨
该斜坡蠕动变形后,表面裂缝较发育,在连续性强降雨下,雨水沿裂缝下渗,致使岩土体饱和,重量增大、抗剪强度降低,降低了斜坡稳定性,是诱发滑坡的主要外因之一。
3.3 破坏模式分析
该滑坡破坏表现为首先前缘坡脚失稳,引发坡体上产生自地表向深部延伸的拉裂,使整个坡体向下滑动。由于前缘存在临空面,在长时间降雨或暴雨等因素诱发下,土体软化,局部产生小型滑坡,破坏坡体原有平衡状态,不断牵引后侧岩土体失稳。综合认为,该滑坡破坏模式为牵引式滑坡。
4 稳定性计算
4.1 反演分析
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2016),根据经验给定潜在滑带土粘聚力C值或内摩擦角φ值,根据下列公式反求另一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c——潜在滑带土粘聚力(kPa);
φ——潜在滑带土内摩擦角(°);
F——暂时稳定系数,取值见表5;
Wi——第i块段的重量(kN/m);
αi——第i块段的滑面倾角(°);
L——滑带长度(m)。
根据现场调查滑坡体变形特征,反演分析选取滑坡主剖面3-3´的滑面按天然工况与暴雨工况进行。在工况Ⅰ(天然工况)该滑坡处于不稳定-欠稳定状态,选取稳定系数为1.0;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不稳定状态,选取稳定系数为0.95,反演滑带(面)土体对应的抗剪强度。
根据上述公式得到反演成果见表2、表3,根据反演参数结果得到F、C、Φ之间的关系曲线见图2、图3、图4、图5。
表2 滑坡3-3´剖面(天然工况)滑带土参数反演表
表3 滑坡3-3´剖面(暴雨工况)滑带土参数反演表
图2 滑坡3-3´剖面参数反演成果F-Φ关系曲线(天然工况)
图3 滑坡3-3´剖面参数反演成果F-C关系曲线(天然工况)
图4 滑坡3-3´剖面参数反演成果F-Φ关系曲线(暴雨工况)
图5 滑坡3-3´剖面参数反演成果F-Φ关系曲线(暴雨工况)
通过滑坡两种工况的稳定性计算,进一步说明了饱和状态下滑坡的稳定性较天然状态下的稳定性差。因此,大气降水与地表水的长期下渗是影响滑坡变形的主要因素。
由图3、图4、图5、图6可见,F-Φ关系曲线中的直线斜率比F-C关系曲线中的直线斜率大,表明滑坡安全系数F对内摩擦角的反应比对粘聚力的反应更灵敏,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对滑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根据场地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岩土层特性,参考土工试验成果、根据土体结构特征、结合地区经验,建议岩土体设计参数如下表4。
表4 岩土设计参数推荐值
4.2 稳定性计算
本次滑坡稳定性计算选取主滑剖面P3-P3´纵剖面,滑坡滑面呈折线型,采用传递系数法对其稳定性进行定量分析计算。
肾司二阴:前阴包括尿道和生殖器,是排尿和生殖的器官。肾主司前后二阴。尿液的贮存和排泄虽属于膀胱的功能,但须依赖肾的气化才能完成。因此,尿频、遗尿、尿失禁以及尿少或尿闭,均与肾的气化功能有关。
传递系数法的计算公式:
Ri——作用于第i块段抗滑力(kN/m);
N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体上的法向分力(kN/m);
Ni=(Wi+Qi)cosαi
Q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体上的建筑荷载(kN/m2);
Ti——作用于第i块段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出现与滑动面方向相反的滑动分力时,Ti取负值;
Ti=(Wi+Qi)sinαi+γwAisinαi
Ai——第i块段饱水面积(m2);
Tn——作用于第n块段的滑动面上的滑动分力(kN/m);
ψi——第i块段的剩余下滑力传递至第i+1块段时的传递系数(j=i);
αi——第i块段滑动倾角(°);
ci——第i块段滑动面上粘聚力(kPa);
φi——第i块段滑带土内摩擦角(°);
Li——第i块段滑面长°(m);
Wi——第i块体重量(kN/m);
剩余下滑力计算公式:
Ei=K〔(Wi+Qi)sinαi+γwAisinαi〕+ψiEi~1-(Wi+Qi)cosαitgφi-cili;
其中:Ei-1——第i-1条块的剩余下滑力(KN/m),作用于分界面的中点;
αi——第i条块所在滑面倾角(°);
k-滑坡推力安全系数。
该滑坡采用传递系数法(条分法)对滑坡进行稳定性计算与分析,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滑坡稳定性系数计算成果表
根据定量计算并结合现场定性判断,安仁县平背乡龙头山村熊古组滑坡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坡体在暴雨作用下极有可能发生滑动,亟需进行工程治理。
5 防治措施
根据滑坡的特征和破坏模式,本次治理治理方案建议采用抗滑桩+截排水综合治理方案:①抗滑桩工程:在滑坡前缘已建简易道路上布设一排抗滑桩,同时在抗滑桩桩顶设冠梁连接进行有效地阻滑,抗滑桩应进入中风化石灰岩一定深度,布桩方向宜垂直主滑方向。②截排水沟工程:在滑坡坡顶及坡体上修建截排水沟,在已建简易道路内侧修建排水沟,保证场地地表水排泄畅通。
6 结语
①基本查明了滑坡的物质组成、基本特征、变形特征、灾情和险情,分析了滑坡的形成机制、破坏模式和稳定性,该滑坡为一小型浅层牵引式滑坡。②根据现场调查与勘查,影响滑坡稳定性因素主要有地层岩性、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雨、地形地貌,其中地层岩性、地形坡度较陡是滑坡发生的内因,人类工程活动、大气降雨是诱发滑坡主要的外因。③通过对滑带土的安全系数、粘聚力、内摩擦角进行反演分析,表明滑带土的内摩擦角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更大。④根据稳定性定量计算并结合现场定性判断,该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⑤针对该滑坡体的特征及现场条件,建议采用抗滑桩+截排水的综合治理方案,本工程的成功应用,为今后类似滑坡地质灾害治理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