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乡野到殿堂——传习东北秧歌之美”教学设计

2021-10-29卢庆泽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扭秧歌秧歌东北

教学内容: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与舞蹈》(第二单元:中国汉族民间舞蹈)和《舞蹈表演》(第一单元:中外民间舞之第一节汉族民间舞)中“东北秧歌”的课程内容和要求,结合黑龙江地区的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向家乡文化寻根,培养家乡文化传承,联合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高校舞蹈委员会和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专家,开发《黑龙江优秀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传承课——东北秧歌进校园》课程。本节课是国家课程校本化探索中“弘扬地方特色文化”系列中的一节。

教学目标:

审美感知:从“时空转换”的情景(东北地区在春节期间走街过户、扭秧歌拜年的传统习俗)导入,在代表性极强的东北民歌“小拜年”的音乐伴奏下,两队学生鱼贯而入,在“走队”“二龙吐珠”的表演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式课堂氛围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后面东北秧歌基本步法、手绢花技巧和基本组合的学习奠定基础,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秧歌表演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尤其是汉族在节庆活动中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理解“大俗即是大雅”的舞蹈文化在劳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重要性。

艺术表现:通过教授东北秧歌基本步法——前踢步、后踢步、十字步,以及绢花技巧——单臂花、双臂花、内片花、外片花、顶挂等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东北秧歌的基本动作和动律,尤其是“扭、稳、艮、浪”的艺术风格特征,并且通过课程即兴创作,采取“教、练、创、演”的课程模式,锻炼学生的自信心、表现欲和艺术表达的能力,感受舞蹈文化是情感表达的最高形式。

文化理解:本节课以传承家乡文化,做家乡文化的代言人为出发点,感受东北秧歌与群众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黑土文化的自信和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做家乡文化的热爱者、传播者、鉴赏者和推动者。

重点难点:本节课是《黑龙江优秀地方特色舞蹈文化傳承课——东北秧歌进校园》系列课程的一节,重点放在东北秧歌基本步法和手绢花技巧的学习上,而难点则是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能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舞蹈语汇,进行一定情境下的课堂即兴创作与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节扭秧歌拜年情景再现:学生课前分成两组,用单臂花和双臂花从教室的两个门鱼贯而入,秧歌队形为二龙吐珠。(伴奏音乐:东北民歌《小拜年》)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用独具东北特色的扭秧歌开启了今天的舞蹈美育实践课堂。谁能总结一下刚刚我们表演的扭秧歌在音乐、舞蹈、功用等方面的特点吗?

生:这是东北地区春节期间的一种民俗活动,体现了东北人开朗、热情、乐观、豁达的性格,伴奏音乐是东北民歌《小拜年》,非常具有东北过年时的情景和欢乐的情绪。

设计意图:情景带入,让学生跟着《小拜年》的音乐,还原春节民俗——扭秧歌的现场。用音乐带动学生的真实感受,激发兴趣,引发学习热情。

二、讲授新课

1.追根溯源

师: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国民族众多,汉族不仅人口最多,且分布最广,为了适应农耕社会的需要,古代从官府到民间在立春日都有隆重的迎春仪式,在春节期间更要祭祀神灵祈求丰年,进行歌舞娱乐活动。秧歌正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年有关。秧歌不断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等技艺与形式,从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

秧歌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出会”“走会”“社火”中的各种民间舞蹈,如秧歌、高跷、竹马、旱船、花灯、花鼓等;狭义秧歌指地秧歌和高跷秧歌。

如今广泛流传的东北秧歌是在20世纪50年代,辽南高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50年代中期,有了系统的《东北秧歌教材》,被全国各地舞蹈院校、团体学习传承,成为一门从乡野走上殿堂的民间舞蹈艺术。

设计意图:从地域文化角度,引发学生思考:民族文化的缘起、功用、社会价值是什么?中国在农耕时代,劳动人民以什么样的方式创造了璀璨的民族文化?通过南北方秧歌的艺术特征对比,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

2.基本语汇

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自主练习。

(1)东北秧歌基本步法:前踢步、后踢步、十字步。

(2)东北秧歌手绢花技巧:单臂花、双臂花、内片花、外片花、顶挂、立挂。

设计意图:选择东北秧歌经典步伐,丰富学生扭秧歌的舞蹈语汇。通过手绢花的技巧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挑战能力和进取心,从而获得自信和成就感。教师示范,学生学习东北秧歌舞蹈组合,体验并感受东北秧歌之美。

3.东北秧歌舞蹈组合

4.创作表演

教师运用课堂所学东北秧歌基本舞蹈语汇,分组进行情景创作,学生分组进行舞蹈创作展示。

设计意图:课堂创作实践:旨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思考:舞蹈语汇通过哪些要素传达不同的情感?

5.课堂小结

在农耕时代,秧歌寄托和传达着人们对土地的深情,对丰收的期盼,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祝愿。但在全球化浪潮中,世界文化日益融合中,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我是谁?而继承和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传习优秀地方特色文化,才是我们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名片,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深爱家乡,向家乡文化寻根,做家乡文化的继承者、欣赏者、传播者和代言人。

课后反思:

课程在创意和设计上,我们充分挖掘舞蹈在美育方面的优势,结合地方的特色舞蹈文化传承,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精彩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回归艺术文化本体,让学生能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笔者从教20年最大的感受是:音乐课应该让学生成为主体,并快乐地参与其中,获得最直接、最真切的审美体验。因此本节课遵循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舞起来的设想,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重回音乐和舞蹈本体,回归“艺”的本义“技术”的学习。此外,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也是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中“注重音乐实践,激发学生潜能”重要理念的解读和体现。

80分钟大课时,是课程从以听为主的鉴赏型向以艺术表现技能学习为主的实践型转变的保障。哈三中音乐教研室从2003年开始,历经17年探索实践,成功摸索出双学科对课模式下的“隔周一次80分钟”大课时课程模式,使学习和传承黑土舞蹈文化——东北秧歌等实践型美育课程的实施成为可能。在这种模式下,音乐教研室累积开设了芭蕾形体、踢踏舞与现代舞、音乐与戏剧表演、朗诵与主持、流行音乐赏析与演唱、学跳东北秧歌、学唱龙江剧等丰富多彩的美育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

整合校内外教育资源,解决师资不足及专业不全等现实问题,为学生成长提供多种选择。2020年由哈三中音乐教研室和卢庆泽音乐舞蹈名师工作室发起,联合黑龙江省舞蹈家协会高校舞蹈委员会、哈师大舞蹈系等舞蹈专家,共同探讨研发,在哈三中普育、个育、卓育课程体系下、在“大课时选项走班制”课程模式下,采取教演结合,校际间合作、专家驻校等方式,成功研发并实施了《东北秧歌进校园》地方特色舞蹈文化传承课程。

发挥舞蹈学科育人优势,推动校园美育普及。舞蹈是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到今天的伙伴,高中生正处于身心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舞蹈艺术在“强化实践,开发潜能”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既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乐感,强健学生的体魄,改善学生的体姿、体态,又能够缓解学习压力,释放情绪,愉悦身心,健康心理,深受学生的喜欢。

总之,这门课程不仅让教师收获了成长和自信,也让学生收获了快乐和认同,成为弘扬和传承优秀地方特色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激发家国情怀的重要载体,是向音乐舞蹈艺术本位回归,突出课程的实践性、技能性、体验性的美育教育的一次尝试,也是舞蹈教育进校园,惠及每一名学生的大胆尝试。

猜你喜欢

扭秧歌秧歌东北
秧歌扭起来 健身又快乐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金湖秧歌的传承和发展
富平村里唱秧歌
昌黎地秧歌
春雨变魔术
大东北的春节
舞蹈元素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渗透价值与实施
把咱的秧歌扭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