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光”范仲淹
2021-10-29王文昌
王文昌
《闲情偶寄》中,李渔对于牡丹有过一番高论:“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论,谓其色其香,去芍药有几?择其绝胜者与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谁手。及睹《事物纪原》,谓武后冬月游后苑,花俱开而牡丹独迟,遂贬洛阳,因大悟曰:‘强项若此,得贬固宜,然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韩诗“夕贬潮阳路八千”)
在李渔看来,牡丹“得王于群花”,恰恰因“强项若此”,遭武后怒贬而名震天下。历史上有人亦如牡丹因贬而声名远扬,他就是北宋名臣范仲淹。他一生体恤国事,不避权贵,“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多次因进言敢谏遭到贬谪。虽然三次被贬,却以“三光”之誉名扬士林,青史留名,“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
公元1029年,他谏言太后。垂帘听政的刘太后要仁宗皇帝和百官一起,在前殿给她叩头庆寿。范仲淹认为,皇帝给太后叩头庆寿,可以,但那是皇帝的家事,应该在后宫进行;前殿是皇帝与百官处理朝政的地方,在此行家礼,有损君主的尊严,“不可为后世法”,同时上疏请刘太后撤帘罢政,让仁宗皇帝掌权。曾举荐他的宰相晏殊埋怨说:“没想到你这般狂妄!你自己倒霉也罢了,还要殃及我身了。”范仲淹辩解说:“正是感激您的提携,我才时刻警觉,以免失职而让您蒙羞。”并再次上疏,奏请“太后还政”。两次犯颜直谏,范仲淹被逐出汴京,贬为河中府通判。同僚士大夫们结伴为他饯行,称誉“此行极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极为光彩的事情。
公元1033年,他向皇帝谏言。刘太后病故,范仲淹被召回京师,任右司谏。一次,郭皇后误伤仁宗,宰相吕夷简因与皇后有隙,便协同内侍阎文应、范讽等人进言,说“后立已有九年,尚无子,义当废”。皇帝本有此意,很快就下诏废后。范仲淹遂率中丞孔道辅、侍御史蒋堂、段少连等十余人跪伏垂拱殿外,请求召见,表明自己的主张。仁宗不见,派吕夷简出来解释。次日凌晨,范仲淹等来的是一道命他远赴睦州做知州的诏书。范仲淹第二次遭贬,朋友到城外设宴为他饯行,称誉“此行愈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更为光彩的事情。
公元1036年,他諫言权臣。范仲淹看到宰相吕夷简肆无忌惮地安插亲信、结党营私,便根据详细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呈给仁宗。甚至连上四章,论斥吕夷简狡诈。吕夷简反而诬蔑范仲淹“离间陛下君臣”,进而还把范仲淹的支持者公布为“朋党”。范仲淹又一次被赶出朝廷,贬为饶州知州。有人载酒前来为之饯行,并称誉“此行尤光”,意为这次受贬外迁是尤其光彩的事情。
七年之间,三次进言,三次被贬,范仲淹自嘲:“前后已是三光。”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乌赋》劝诫范仲淹:“君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成乌鸦不祥的叫声,愿君此后缄默不语,少管闲事。”(今译)范仲淹立即回复了一首同名的《灵乌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风骨铮铮,掷地有声,不悔不惧,浩气凛然。
范仲淹因三贬而得“三光”之誉,恰如《论语》中的柳下惠:“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穿越历史,“三光”之誉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值得后人品之、学之、鉴之。
图:刘昌海 编辑:夏春晖 38675320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