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

2021-10-29乔雪文

理论观察 2021年6期
关键词:大众化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

乔雪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6 — 0026 — 03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党十九大会议中提出:“思政教育应贯穿于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方方面面,彰显全面育人、教育育人的高等教育成效。”这为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研究契机。同时,高校思政教育课程具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功能,在促进学生接受、认同、学习、理解、传播、踐行马克思主义中发挥主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需要发挥思政教育载体作用,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传递、弘扬,进而增强学生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彰显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一、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

(一)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主导作用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具有完整的教育体系、教学课时、师资力量等,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彰显主导性核心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政教育是学生必修理论课程,从其课程类别来看,包含《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等,针对学生发展需要,采取教育灌输方法,能够引领学生认知、掌握、知晓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整体上让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立场,树立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另一方面,从思政教育课程功能性来看,其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具有一定的职能性,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将思政教育置身于高校教育的核心地位,通过思政教育渠道,武装学生头脑、发展学生思维,进而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一步认知。与此同时,还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生活实际联系,对学生价值理念、理想信念进行培养与引领。

(二)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高校思政教育起到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政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递、弘扬的主渠道、主阵地,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着重要育人职责。首先,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性教育目标以及任务是借助课堂教学平台,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认知以及掌握马克思主义,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实现,例如:根据马克思主义内容,推进其与生活相融合,加强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其次,高校思政课堂教学是引领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观点、立场的主要平台,助力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三观”;最后,在高校思政教育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够发挥教育主体的作用,包含教师与学生马克思主义研究、探究力度,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掌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性、大众性的进程。

二、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

(一)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递主体,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根据自身教育经验,依托于思政教育平台,向学生更好地传递马克思主义,以此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但从当前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由于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不高、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推广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更影响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认知。据相关数据信息调查,53.52%的教师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不足,影响到思政教育课程的有效开展;43.52%的教师授课能力、经验不足,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思政教育中的推广。

(二)思政教学方法单一

在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思政教学方法单一影响到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首先,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多数教师思政理论知识传递重视灌输式教育,缺乏教育引领以及思维启迪,使学生针对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以及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习力度不足。在此背景下,学生大都被动记忆、理解马克思主义知识。其次,思政教学方法单一,使思政理论与实践衔接不顺畅,马克思主义教育不仅体现在理论教育部分,更重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但由于采取的教学方法单一,使理论与实际融合不足问题得到凸显。最后,在思政教育实施中,思政教学内容陈旧,加之思政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学生对思政课程知识以及马克思主义学习与认知,使高校思政教育质量不高。

三、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感

1.转变思政教育观念

高校思政教育在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转变以往思政教育观念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重要的思政教育环节。教师教育观念直接引领教师教育行为的实施,只有教师思政教育观念得以有效转变,才能够促进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的变革,实现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进而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同。在转变高校思政教育观念中,一方面,教师应践行素质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政教育观念,摒弃以往陈旧教育观念。另一方面,教师在思政教育中,明确师生主体者教学与学习身份,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实现教学开展的灵活性,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与理解。

2.更新思政教育内容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准确把握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力支撑。这一思想内容的提出,要求高校思政教育不能沿用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应在此基础上融入新的教育思想,一是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时代发展诉求;二是新时代人们生活美好愿景的追求。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内容更新中,应立足于新时代发展步伐,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渗透具有时代性、教育性、权威性的知识内容,推进马克思主义与生活相融合,拓宽思政教育范围,以此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培养。同时,在思政教育内容更新中,重视祖国文化的挖掘、融入、渗透,以文化为导向,推进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发挥文化教育的作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健康生活,进而彰显思政教育的魅力。

3.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创新思政教育方法是有必要的,实现思政教育模式的优化,打造良好的思政教育平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学习、认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同时,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增强思政教育话语权,提升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同感,从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在创新思政教育方法中,首先,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推进技术与抽象思政知识融合,实现思政知识图文并茂,增强学生教学参与兴趣,学生根据多媒体教学工具展示的知識,能够增强自身理解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认知。其次,将探究性、讨论性教学方法运用其中,诸如案例教学方法、辩论教学方法、探究性教学方法等,开展讨论性、探究性思政教学模式,明确讨论主题,诸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主题的内容,引领学生集思广益,给予学生提供思考、探究平台,让学生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一步认知,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总之,在思政教育方法创新中,教师打破传统思政教育观念、方法的束缚,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多给学生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认知、理解、明晰知识中的内涵、定理,进而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构建优秀思政教师团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提供保障

1.提升教师教育能力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教师教育能力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更多的是借助知识的力量,去观察、探究、理解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以知识力量促进学生能力、素养、品质、道德的提升与培养,彰显高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高校优秀思政教师团队构建中,应重视教师教育能力的提升,提升高校思政教学开展的有效性,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广提供保障。首先,教师应具有高超的专业化教育能力、备课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活动能力、管理教育学生能力等等,以此推进思政教育课程的开展。其次,教师应具有创新能力,以自身创新能力引领学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敢于打破常规,重视教学研究,将教学研究成果运用其中,推进思政教育模式、方法的创新,进而营造良好的思政教育环境。最后,教师应具有信息化教育能力,能够运用先进技术进行教学,灵活操作计算机设备,根据教学进度制作教学课件等。

2.教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在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教师应坚定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导向,树立良好的教育思想观念,进而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递,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应践行“先育己,后育人”的思想观念,认真学习、解读、探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其内涵,根据自身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感悟,借助自身良好的专业教育能力,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递给学生,进而达到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化知识教育、完善自我,促进自身良好职业素质的培养,进而为学生发展树立良好的楷模。此外,教师应注重观察、理解学生需求,根据学生加强思政教育引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

(三)丰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学习热情

1.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在高校思政教育开展中,应打破常规教育方法与模式,重视丰富多样的思政实践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知、理解马克思主义,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践行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递。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避免传统思政实践教学缺失问题,实现思政理论与实际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因此,高校在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应为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游戏活动;引领学生走出教室,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参与到不同的社团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融入社团活动中,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解;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包括绘画、书法、诗歌朗诵等等;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社会活动。

2.重视实训基地建设

在高校思政教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重视实训基地的建设,引领学生将所学运用到实训中,让学生在实训中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例如:依托于校企合作平台,实现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打造实训基地平台,为高校人才培养拓宽路径,进而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质量。

结语:

研究高校思政教育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分必要,不仅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革新的需要,也是高校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需要,更是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认同感的需要,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广,以马克思主义为导向,加强学生教育、引领、管理,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观念、历程,进而彰显高校思政教育开展的有效性。

〔参 考 文 献〕

〔1〕黄海林.大思政视域下推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22(04):68-70+86.

〔2〕郭霄凤,张国民,石慧.须重视与发挥高校思政课在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J〕.西部学刊,2019,(08):70-72.

〔3〕倪艳,盛洁.新时代“大思政”格局下推进高校艺术类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1):67-72.

〔4〕李风,袁石磷.以人民为中心,推动地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湖南文理学院为例〔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8,(06):61-65.

〔5〕李文静,史慧明.“化”思政的新时代阐释——基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理论的思考〔J〕.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8,18(04):1-5.

〔责任编辑:丁 冬〕

猜你喜欢

大众化思政教育马克思主义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大众化时代的内在困境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用大众化方式推进理论大众化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