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授鱼者”到“授渔者”
2021-10-29陈欢
陈欢
作为一名在中国本土被授予高等教育学位的学前教育博士,毕业后在与英国同行工作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中英文两种语言环境下,一些早期教育专业术语颇有不同。在谈及环境创设、布置时,中文常用“投放”,而英文则常用“provoke”(诱导、诱发)一词。两种语言环境下的教育工作者们不假思索的常用词,对比起来却能引发许多思考。
无论是教授知识还是培育灵魂,都离不开真实的物理环境。因此,在早期教育中,环境的影响要远远超过环境本身,它承载着早期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思考、信念和愿景。对教育工作者谈论环境创设时所使用的语言进行探讨与反思,有着深远的意义。
创造一个儿童的世界
“投放”一词究竟从何时开始被早期教育工作者青睐,已经难以追溯。仔细分析该词的字面含义,会发现“投”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有:向一定目标扔;放进去,送进去;跳进去;投射;寄给人(书信)等;找上去,参加进去;合,迎合。“投放”一词也有几个含义:投下去、放进;把人力、物力、资金等用于工农业或商业;工商企业向市场供应商品。从语言本身来看,“投放”是一个即刻完成的动作。比如,将资金进行发放以后,资金投放的动作就完成了。
将“投放”用于早幼教环境创设,容易给教育者带来一种难以发现的、隐藏在潜意识里的误区,即环境创设是一个即刻完成的动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关系。教师寻找、制作合适的材料并将其放进学习环境,便完成了“投放”的任务。如同资金、人力、物力投放一样,似乎目标对象资源匮乏,亟待教师“给予”。
然而,对早期教育而言,环境创设并非一种自上而下的给予,更不应当是一个即刻完成的动作。早幼教环境是幼儿学习和生活的场所,这种场所主体虽然由教师创设,但最终使用者是幼儿。英国教育部发布的《早期奠基阶段法定指南》明确了四个早期教育基本原则,其中之一便是“赋能的环境”。所谓“赋能”,指的是让幼儿感到自己有能力、被信任、被尊重、被重视,感到幼儿园是一个属于他们的世界。
什么样的世界是属于幼儿的世界呢?活泼、生动、满眼惊奇、满心欢喜,每一处细节、每一个角落都在“讲”着说不完的故事。这样的一个世界何其丰富,幼儿沉浸其中,乐趣十足,哪里是一副眼巴巴等着教师给予的样子呢?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不需要费尽心思设计教具,只是洒下一点“魔法”诱发幼儿的兴趣,幼儿的探索就会拥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造一个游戏的世界
谈到“投放”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将不同领域学习和游戏的材料放入相应的学习区。通过这样的方式,似乎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都能得到相应空间和材料的支持。如果一个幼儿从周一到周五在数学区、语言区、建构区、角色扮演区和艺术区分别度过一段时间,也就实现了这一周里的整体发展。然而,这样的一种“整体”是拼凑的整体,各领域之间的学习仍然是割裂的关系,就像七巧板无论拼搭得如何精妙,终究太轻易就会破碎。
幼儿真正的整体学习应该是整个人沉浸在所着迷的事物中,达到身心愉悦、心驰神往的心理状态。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没有具体的发展领域、发展目标的要求,只有教師神奇的“魔法”和幼儿好奇、兴奋、愉悦、忘我的情绪。在这个游戏的世界里,幼儿永远有问不完的问题和探不完的究竟。在为幼儿创造这样的世界时,教师需要考虑的不是材料和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而是如何悄悄地在环境中藏入更多的探究线索,如何不动声色地诱导幼儿开始一场激动人心的、关于未知的探险。
教育目标该如何制定呢?倘若幼儿只是漫无目的地摆弄小玩意,甚至是做白日梦,教育的目标还能实现吗?幼儿园还有存在的意义吗?心中尚有这样问题的教育者,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的童年,那时候的你可能在田间地头凭空捏造形态各异的泥人,这似乎比教师提供的简笔画涂色活动更有挑战性。大部分教育者儿时都曾体验过丰富且精彩的自由游戏,只不过当时的学习没有被看见而已。如今,作为幼儿教育者,最重要的功课是看见和支持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而不是质疑幼儿在自由的游戏中是否有学习的行为。
庆祝一场共同的探险
相较于在教育目标明确的领域区角中“投放”材料,“诱导”一词更强调教育者发起一场游戏和学习的冒险。这是一场无法提前演练、无法预设结果的旅程,我们也不知道幼儿在这场教育活动中的学习究竟会走向何方,我们能做的是将教育环境布置得最适合幼儿发展。
英国一种常见的室内诱导区布置,是在感官托盘里放一些大小、颜色和质地不一的自然材料、操作工具以及学习卡片或图书,还可以再放入几个木质玩偶。常见的室外诱导区布置则包括“泥巴厨房”和“昆虫旅馆”。在一些寻常的、聚焦于领域发展的区域布置里,教育者只需要加入一些心思巧妙的“诱导物”,游戏的邀请性即刻就能迸发出来。比如,在建构区加入一些玫瑰花瓣、在室外花园里藏入一些“精灵”、在图书角搭建一顶浅色欧根纱帐篷、在教室的一角放一台相机和三脚架……在这些场景中,幼儿的探究可以走向任何方向。或许他们会围着感官盆讲一个森林故事,或许他们会没有目的地敲敲打打、拿着容器装满再倒空,又或许会探索颜色的混合、材料质地的变化、故事和语言的运用,甚至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学和科学知识。以上所有可能,教育者都无法提前知晓。
无论这些诱导区、诱导物引发的是有目的、有主题的游戏,还是没有目的、没有主题的游戏,其实都同样具有价值。这些幼儿主导的游戏展示着幼儿在特定时刻真实的样子、真实的学习。在这些时刻,放弃既定目标、向未知张开双臂的教育者,便会成为幼儿的“共同探险者”“共同游戏者”。因为未知,教育者得以怀着和幼儿一样的期待、一样的惊奇;因为未知,教育者会真正地关注幼儿的所思所想,看见幼儿的学习。此时,所谓的“个性化”的指导和“有意义”的鹰架,才有了实现的可能。
从“投放”到“诱导”,不是简单的词汇选择,而是深刻的理念变革。只有学会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寻找环境中的“魔法”,从整体发展的视角创造游戏的世界,从目标导向走向拥抱未知,早期教育工作者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守护童年、面向未来的授“渔”者。
责任编辑:陈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