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
2021-10-29肖岩
肖岩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疾病,出血热即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主要对肾脏引起损伤,会导致发热出血等现象[1]。流行性出血热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老鼠的血液、唾液、粪便和尿,感染之后潜伏期通常2~3 周,患者表现为发热、头痛、腰痛、眼睑疼痛、恶心、呕吐、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等症状,典型表现为5期经过,即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2]。流行性出血热的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治疗原则为早发现、早休息、早治疗,而且应就近治疗。发热期应注意控制体温,补充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减轻毛细血管外渗,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在进入恢复期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加强营养,逐步恢复活动,防鼠灭鼠是消灭本病的关键,做好食品、环境、个人卫生,必要时可用出血热疫苗预防注射。只有通过控制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发生,让大家认识到疾病的危害性才能够有效的进行预防和控制。鉴于此,本文就流行性出血热特征与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6 月~2019 年12 月本院收治的60 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 例,女26 例;年龄19~73 岁,平均年龄(46.34± 9.67)岁。
1.2 方法
1.2.1 流行性出血热的特征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患者主要表现为三痛,即腰痛、眼眶痛、头痛,同时还会出现发热症状,患者体温达到38℃以上,出现颈部、面部和上胸部充血潮红的现象,就好像喝醉酒一样,且背部和腋下及胸部皮肤出现血点。传染源主要是小型啮齿动物、包括野鼠及家鼠的传播。传播方法大多是病毒通过宿主动物的血及唾液、尿、便排出,鼠向人的直接传播是人类感染的重要途径。还有呼吸道传播,因为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的气溶胶,能通过呼吸道感染人体。消化道传播则是进食被携带病毒的鼠类污染的食物,可经口腔或胃肠黏膜而感染。接触传播是指被鼠咬伤或伤口接触带有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排泄物亦可导致感染。而母婴传播是指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还有就是虫媒传播,也就是说寄生于鼠类身上的革螨等具有传播作用。
1.2.2 流血性出血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加强流行性出血热的疾病知识健康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讲述疾病对人体带来的危害,让大家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讲述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方式、传染源以及临床特征,对于关于疾病方面的疑问进行解答,反复强调注重个人卫生的重要性。督促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时进行清理和整顿,保持干净卫生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误食污染物品的现象,如果食剩饭剩菜必须先加热再吃,防治出现直接接触污染源。对于户外作业人员,需要注意把领口、袖口、裤子口等地方扎紧,最好佩戴鞋袜和手套,如果不小心划伤皮肤,也需要及时消毒并且包扎。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被鼠患咬伤,需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措施,首先对创口消毒处理,并且包扎,并且需要做好自身防护工作。其次还需强化组织灭鼠工作,通过对高峰时期的人员进行排查,加强鼠患的消除工作,每年5~6 月以及10~12 月进行相应的灭鼠工作。特别在春天,需有计划的进行灭鼠工作,注意家庭中老鼠消除工作,冬天时就需要注意消除田野中的老鼠,直接切断病毒传染的源头。
1.2.3 及时的进行疫苗接种 定时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流行性出血热的健康教育,告知大家通过正确的方式接种疫苗,从根本上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并且鼓励及时接种疫苗,强调对于病情状况监测的必要性,对于基本卫生状况及时的掌握,保证疾病控制中心人员良好的认知,同时需要确定疫区宿主动物的区域以及病毒感染的类型,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的疫情发展方向需要提前进行了解和分析,然后通过相应的方法及时进行隔离控制,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治疗,对于可能出现高危感染的人群需要加强排查工作,增强治疗知识的健康教育,对研究对象发生的不确定因素的皮肤损伤、发热情况及时做相应的处理工作。防治鼠类咬伤造成物品的间接性污染,如果发现有鼠类咬伤的现 象,需要及时进行治疗,防治病情出现变化,造成严重后果。
1.2.4 流行性出血热宣传教育 积极展开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健康教育,提升民众对于疾病的认识度,提高大家预防病毒的意识,可以通过电视字幕、板报、宣传单、广播、以及互联网多媒体等方式让大家认识到流行性出血热的危害,讲解疾病的传播方式和路径,预防病毒的发生,有利于抑制疾病的扩散和传播。并且普及疾病的防治基本知识,及时反应最新疫情发展趋势。宣传在日常生活中准备保持家中干净和卫生,特别是注意室内通风,定时清理杂物和垃圾,直接阻断老鼠藏匿的空间。
1.3 观察指标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疾病认知情况,包括疾病知识、治疗意识及预防意识,满分100 分,分值越高证明对疾病防控意识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t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后,患者疾病知识、治疗意识及预防意识评分均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干预前后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比较(,分)
表1 患者干预前后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比较(,分)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3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病后对患者身体会造成极大威胁,如果不能及时彻底的治疗,会导致肾功能不全等后遗症就[3-5],其他的后遗症还包括皮肤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颅内出血、肺炎、肺水肿、尿毒症及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流行性出血热的严重 性[6]。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死亡率非常高,最高可达90%。感染流行性出血热后,与别人交流时尽量配戴口罩,否则可能会传染给他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有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由于流行性出血热起病急,病情发展快,如果出血热患者不能够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就会导致严重的低血压休克及腔道出血、肾功能和呼吸衰竭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死亡[7]。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灭鼠、防鼠是防治传染的关键,居民住宅区和村镇周围可用药物等灭鼠,农作物储存应装防鼠设备[8-12]。在野外工作场所要做好清洁卫生,清除杂草,减少鼠、螨栖息和接触感染,并且需要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防护,防治鼠类排泄物污染食品,不直接用手接触鼠类污染的食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疾病知识评分(95.63±6.43)分、治疗意识评分(93.54±6.56)分及预防意识评分(93.75±6.42)分均高于干预前的(77.45± 6.73)、(71.54±7.56)、(73.45±6.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展开流行性出血热特征的健康教育,加强大家对于流行性出血热疾病的认识,能够有效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高大家预防意识和治疗意识,有利于降低流行性出血热的传播和扩散,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