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场救治》课程思政内容探讨

2021-10-29唐碧菡胡超群戴志鑫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9期
关键词:伤员战场考核

刘 源,唐碧菡,刘 旭,胡超群,戴志鑫*

(1.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上海 200433;2.海军军医大学卫生勤务学系卫生勤务学教研室,上海 200433)

军校作为军事人才成长的摇篮,最为首要的使命就是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政治合格无疑是军事人才必须具备的首要素质。2019年11月,习主席在全军院校长集训开班式上指出:“强军之道,要在得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全面实施人才强军战略,全面深化军事院校改革创新,把培养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1]“课程思政”与以往“思政课程”的区别在于,“课程思政”不是具体的思政课程,而是深入挖掘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政元素[2],在专业知识的传授中融入价值观的引领,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3],使专业教育也回归育人本原,扭转专业课程重智轻德的现象[4],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只是思政课教员的单打独斗,而是所有教员都要挑起思政教育重担,充分挖掘和充实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促进包括通识课和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及外延,并将其融入所有课程教学与改革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润物无声”。课程思政因为结合了专业课,所以更加有利于提高学员的知识拓展和思维能力。如果说思政理论课是“显性教育”,那么专业课可以理解为“隐性教育”,要注重“引领”,让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育全过程。融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5]。

1 《战场救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军队院校与地方院校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思想政治建设这一条没抓好, 军队院校建设从政治上、根本上说就不可能合格。”由此可见,抓好思政教育是军队院校办学的重中之重[6-7]。《战场救治》作为一门专门培养军事医学人才的课程,首先要做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战场救治是指在战斗现场对伤员实施的急救、搬运、集中和隐蔽等救治活动,以基层卫生人员急救与群众性自救互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历次战争中救治了大量的伤员,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之一[8]。该课程着重强调对战救操作技术的掌握,共计10次课30学时,其中,第一次课(绪论)、第二次课(伤情评估与分类)均为理论学时,分论共6次课,对应战场救治六大技能,分别为:战场止血、战场气道管理、战伤包扎、骨折临时固定、战场心肺复苏、伤员搬运,均为2节理论课+1节实践课。最后两次课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课程考核方式一般为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各占50%。该课程是战场一线救治能力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部队遂行作战任务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该门课程受众面广,教学层次多,学员数量大。第一,本校自2005 年起在各专业本科均开设战场救治课程,该课程着重强调学员对战救操作技术的掌握[9],共30学时,采用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展开。第二,在军队改革转型中,本校承担新的历史使命任务。2018年,全军部队开展了群众性的战伤救治技术练兵活动,本校承担了急救教练员的培训任务。第三,在国防生、文职人员集中培训等训练计划中,均设置了该课程。因此,有必要将思政内容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提高学员政治觉悟,帮助学员毕业以后更好地为部队服务。

2 《战场救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可行性

本校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坚持以强军目标为牵引,对标海军战略转型和深蓝卫勤战斗力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实现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目标,紧扣医学高等教育和军事教育的发展前沿,坚持聚焦实战、体系设计。坚持授课训练内容实战化、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方法多元化,适应新体制新任务新模式,推动教学研究与改革聚焦部队人才培养实际需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工作。首先,作为一门军事医学课程,该门课程与思政内容有很多可以结合的点,比如,军事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医学与思政内容的结合。其次,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员已经或多或少融入了部分思政内容,只不过比较零散,不够系统。下一步,可以在以往基础上,系统梳理、巧妙设计思政内容。

3 《战场救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基本思路

本文围绕教育部2020年6月制定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拟探讨并实践思政教育在《战场救治》课程中的应用,尝试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学员毕业以后走进基层部队,更好地为部队服务提供支持。根据《纲要》“要解决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各专业课要找到‘角色’干出‘特色’,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的要求,拟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结合学科专业建设特点,对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坚持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政治方向,挖掘课程、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从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入手,厘清课程的思政侧重点、突破点和增长点,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多出实效、不断深化,使课程形成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而行和协同效应,推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紧紧围绕坚定学员理想信念,以爱护伤员、服务部队、提高使命担当意识、培养勇于奉献、不怕艰苦的革命精神为主线,让思政教育贯穿实践教学各环节。

4 《战场救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的基本路径

4.1 思政教育融入理论课堂主阵地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教育的主要载体,因此,挖掘和提炼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关键。选择课程内容中的思政映射点,制定与专业知识的融入路径和方法,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润物细无声地融入思政教育,做到“基因式”融合。在给学员进行讲授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要真正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中,明确每个思政元素的切入点,厘清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之间的关系,避免机械式的空谈。二是避免“尬”聊“尬”讲,在讲授专业课程时,突然切换到思政内容,会让学生一头雾水。在形式上,可以采用案例讨论、问题导向、情景再现等多种方法。部分理论知识中的思政映射点举例见表1。

表1 部分理论知识中的思政映射点

4.2 思政教育融入实践环节在学员技能操作环节,反复提醒学员爱护伤员,将爱伤观念、人文精神贯穿始终,提高救治效率。大部分学员已经完成临床课程,参加过临床见习,特别是临床专业学员,大多具备扎实的临床理论知识。但是,战场环境下伤病员的疾病特征和救治原则不同于平时生活环境下的一般疾病。尤其是现代军事战争中的伤病不断呈现损伤面积大、伤口情况复杂等新的特点,而且由于武器的杀伤力较以前有明显增大,导致伤员出现更加集中,对战地救治医务人员的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10]。因此,学员必须苦练战救基本功,以扎实娴熟的技术面对伤员。学员除了自己必须掌握战救基本功,作为专业的卫生人才,回到部队以后,还承担培训部队官兵、普及战救知识的任务。

4.3 思政教育融入技能考核环节本课程考核分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两部分。由于我军30多年未经战事,在长期和平环境下,缺乏实战经验[11]。因此,在技能考核环节,尽可能地模拟战现场特点,模拟实战环境,引导学员规范操作。 学员不仅需要尽快对伤情和敌情作出判断,并采取正确的处置措施,还要尽量避免各种模拟实战环境的干扰,比如敌人的火力还在持续、模拟战场的声音与视觉效果等。考查学员技能操作是否准确,是否做到爱护伤员,以及培养学员爱伤观念、时效观念[12]等。

猜你喜欢

伤员战场考核
伤员呵护队
战场上的神来之笔
C-130:战场多面手
贴秋膘还有三秒到达战场
内部考核
李克强 全力组织抢险救援和救治伤员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烧伤伤员综合救治卫勤保障经验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亟待建立重大事件伤员救助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