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Vlog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点与效果研究

2021-10-29孙颖彤陈广宁荆小艺李思浓李成加李家蕣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21年8期
关键词:时政受众传统

◆孙颖彤 陈广宁 荆小艺 李思浓 李成加 李家蕣

Vlog在时政报道中的传播特点与效果研究

◆孙颖彤 陈广宁通讯作者荆小艺 李思浓 李成加 李家蕣

(哈尔滨商业大学 黑龙江 150028)

近年来,我们对Vlog以及时政新闻进行了研究,发现Vlog这种视频日志的拍摄方式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时政新闻报道当中,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宏大主题的幕后故事、丰富多元的报道场景使严肃的时政新闻更具亲和力和互动感,成为融媒报道扩大影响力的助推器。

Vlog;时政报道;媒体融合;两会

Vlog是英文video log的缩写,是通过视频来记录生活的一种视频日志,随着4G网络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被国外的美食、旅游等视频博主大量使用。2016年欧阳娜娜的Vlog在今日头条和西瓜视频的播放量超7700万,相当于一档综艺节目的首期播放量,用视频代替文字的交流方式一下子开启了短视频传播的大门,越来越多的人拿起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其中不乏机构媒体使用Vlog制作民生类新闻。

2019年,这种强社交、内视角的拍摄方式被大量应用在两会报道中,记者纷纷拿起手机,把镜头对准自己,讲述两会幕后故事,经由社交媒体传播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按下了Vlog新闻在时政报道领域的快进键。自此,Vlog出现在国庆阅兵、外交以及重大成就、突发事件等大型时政新闻报道中。

1 Vlog时政新闻的制作特点

1.1 第一人称的拍摄视角

大型时政新闻报道的主题宏大,报道日程长、点位多,传统的电视时政报道以演播室为调度串联中心,大多从客观视角报道会议议程、活动仪式等。Vlog拍摄把镜头对准了记者而非报道的事件,报道视角转变成第一人称,展现的是记者眼中的时政新闻,这种叙述视角的转换,使记者拍摄者、体验者、讲述者等多重身份合一,视角的转换带来了全新的报道体验。

例如央视新闻在2019年10月发布的“时政Vlog丨我在现场看人大:国家的‘家底’老百姓的身边事”,在3分钟的时间里,先是以记者个人的视角展现了人大常委会开会时的场景,让观众也置身会场“听取”财政部长的报告。之后通过拍摄记者在街道、北京大学校园、公立医院、故宫、国家图书馆边游览边讲述什么是“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看似碎片化的内容通过记者本人的行动、情感贯穿始终,具有代入感。

1.2 突破传统的电视新闻拍摄规范,在后期制作中大量使用特技转场、花字、音效

在拍摄方面,传统的电视新闻采访拍摄通常是内反拍近景拍摄被采访者,记者一般不出镜,而记者的现场报道通常采用正面拍摄,画面和报道语言都具备规范性。而Vlog的拍摄由于是记者个人完成的,所以经常采用自拍的方式,镜头拍摄往往很随意,甚至是模糊、晃动的,记者也会使用更加轻松诙谐的语言加以叙述,而正是由于这种拍摄的随意感,才更进一步消解了时政新闻的严肃性。例如同是对民法典的报道,图1是海南新闻频道,图2是小彭Vlog,可以明显看出二者之间的差别。

图1 海南新闻频道

图2 小彭Vlog

在制作方面,传统的时政报道基本不存在任何花字和特效转场,总是以同一种方式进行制作,即主持人坐在演播室报道新闻;但是两会报道当中,Vlog新闻大量使用各种特技转场、花字以及趣味音效,使得幕后故事轻松随意,拉近了新闻报道者与受众的距离,更能引起受众的兴趣。例如图3是“两会VLOG来啦!小彭带你现场体验今年别样的全国两会!”此视频中使用了很多花字特效。

图3 花字特效

1.3 Vlog制作的便捷性使记者能深入展示更丰富的幕后场景

Vlog本身就是一个相对灵活的视频形式,相比传统电视新闻节目的众多规则束缚,其对于拍摄设备的要求不高,后期剪辑所花费功夫也相对较小,这就使得几乎所有记者都具备Vlog拍摄的可能。比如同是制作两会报道,传统电视新闻从前期拍摄到后期剪辑,都要花费巨大精力,拍摄器材沉重、画面约束严格,剪辑严谨,但Vlog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解决拍摄、剪辑、上传的一系列问题。但虽然如此,Vlog时政报道也并非人人都能拍,要想做出精彩的视频内容,还需要相对专业的制作水平。

时政新闻中宏大的背景、众多的数字、繁复的政策都还原到记者可以亲自参与的一个个具体场景中,类似于传统的体验式采访,而与其不同的是,Vlog记录下报道的全过程,更多的是在讲述台前报道的幕后故事,“揭秘”的视角消解了时政议题的疏离感,使得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更易于传播和接受。因为Vlog制作具有便捷性,使得越来越多的记者通过Vlog这一形式来参与报道,记者个人化的视角相对传统客观报道而言更加灵活,能够更深入地去分析问题、去展示看似枯燥的时政新闻背后的故事,丰富其幕后场景。比如“两会Vlog丨人大代表一天都在忙什么?”中就展现了普通人大代表雷洪眼中的“两会”,从早上出发到代表团全体会议,小组会议等等,揭秘代表们是怎样开会的,开会期间都要做些什么,展示了两会幕后的故事,丰富了两会的幕后场景。

2 Vlog时政新闻的传播效果

Vlog作为时政新闻领域中出现的新形式和新样态,符合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的传播趋势,不仅丰富了时政新闻的报道形式,也对主流媒体的话语权产生一定影响。 Vlog特有的基于叙事的内容特征,让受众实现了情境同步,更有利于感受现场,调动受者情绪,增强了新闻事件的真实性、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1]。

2.1 形成传者与受者地位相对平等的交互状态

根据互动仪式理论,互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来源,个体形象的呈现在与他人的社会互动中得以实现[2]。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传播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众传播时代的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已经不再占据主导优势。传统的时政新闻使用专业术语、语态严肃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而Vlog提供了一种新的呈现形式。

“Vlog+时政”凭借本身具有的人际传播优势,在传播过程中巧妙地形成了传者与受者地位相对平等的一种交互状态。主播通过第一视角的方式拍摄与叙事,受众的代入感更强,就像本人置身于新闻现场,真实性增强,现场感更加显著。如环球网在2019年推出的Vlog《两会Vlog |新闻的背后,两会记者一天是这样度过的》,通过平等平视的视角,表现了记者“围堵”代表,“追赶”委员,挤公交挤地铁等多元视角,为受众展现别样的两会;再如《小彭Vlog :小姐姐的两会初体验》,短短五分钟的视频中,从记者小彭的叙事视角出发,将镜头对准自己,开头她为参加两会在家挑衣服,充分展示了职场小白参加重大活动的紧张与期待,引起观众的共鸣感。从收到邀请函到向总编请教经验、和同事之间相互开玩笑等等,充满生活气息,都是记者生活的一部分,记者,主持人不再是高高在上地背台词,而是和普通人一样有个人情感。这使得大众对于Vlog时政新闻的解读从之前的“对抗式解读”转变为当下的“协商式解读”,用户同媒体通过Vlog模式建立起了起双方沟通的桥梁,使得用户更好理解大政方针,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2.2 传统媒体“流量化”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

随着年轻网民占据主力,第一人称视角、各种有节奏的BGM、花字和特效等等在社交媒体的传播中契合了年轻人的审美潮流和兴趣点,主流媒体也开始大量启用年轻人,走向前台,去参与到重大新闻的报道当中,以两会为例,以前作为记者去采访的都是各个电视台的当家花旦,阅历经历丰富,而现在,大部分媒体派的是年轻貌美小姐姐,越是新人就越和年轻人有共鸣,这也是各媒体竞争的基础,再加上抖音、微博等大平台的加持,使传统主流媒体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流量。今年两会期间,“两会vlog”迅速冲上热搜,获得超4亿阅读量与10万+讨论数,这一数据几乎超过了任何一则传统时政报道;中国日报的“小彭vlog”微博话题#小彭vlog#阅读量超过4000万,微信推送几乎每集都达到十万+的成绩,而中国日报官微日常发布的推文不过才几千到几万不等,可以说,她本人的热度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官方机构媒体;而央视也在积极借鉴这种形式,今年推出了“最美记者”王冰冰,她甜美的笑容,富有亲和力的语言都受到了广大网友的喜爱;以及最近的农村小伙丁真爆红给乡村振兴,扶贫带来的巨大作用,都说明了当前符合年轻受众群体的这种传播形式起到了巨大的传播效果,带来了巨大的关注度,它打破了传统电视机构媒体的传播规律,因为它是网生的,所以更符合互联网的传播调性。

2.3 多元化的场景迎合受众需求(幕后故事丰富了传统时政新闻的话语场景)

场景要素逐渐凸显是移动端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即对场景的感知及信息(服务)适配[3]。在场景的呈现中,已知和熟悉的场景能够引发观众的共情,而未知和陌生的场景往往激发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如在康辉的第一支《大国外交最前线》系列 Vlog中,康辉来到中央广播电视台,为出远门做准备,此外,康辉的公务护照、采访设备等更多场景细节也出现在Vlog当中。“中央广播电视台原来是这样的,第一次看见。”这样一条网友的评论,获得近十万的点赞。

多元化的场景不仅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而且使受众的好奇心和窥探欲也得到了满足。可见,Vlog的传播方式能够更好融入周边环境当中,多元化的场景呈现在叙事过程中,可以有效丰富传播的内容,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实现“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效果,时政新闻幕后的故事也丰富了传统时政新闻的话语场景,使得记者以及叙述主题在受众的感知中更加生动形象和立体。

4 结论

Vlog拍摄、剪辑的制作门槛低,在社交媒体中可以获得实时反馈,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时政报道的转型,让更多记者尤其是平媒记者有了视频报道的机会。Vlog的鲜活灵动,在时政报道中起到了很好的去“宣传化”的效果,让其获得了关注,然而这种方式的大量使用,也不免出现模糊严肃议题焦点,内容趋于同质化,制作水平有限等问题。但其利于互联网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语态属性,使Vlog在时政新闻融媒报道中仍有发展空间值得探索。

[1]李天予.Vlog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趋势[J]. 新媒体研究, 2019(21).

[2]朱杰,崔永鹏.短视频:移动视觉场景下的新媒介形态——技术、社交、内容与反思[J].新闻界,2018(7).

[3]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求[J].新闻记者,2015(3).

本文是哈尔滨商业大学2020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重点项目,课题是产业学院驱动下的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环节的研究与实践,编号为HSDJY202004(Z)

猜你喜欢

时政受众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