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差异视角下大学生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基于福州市高校2020届毕业生的调查
2021-10-29张其春
张其春
(阳光学院 现代管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毕业生就业模式也转变为完全自主择业。职业选择的日益自由化和多元化,为大学生创造了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舞台,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由于生理、心理、社会角色等特征不同,性别差异带来的就业歧视、职业刻板印象等问题,使男女大学生在择业动机、择业领域等方面表现出明显分层分化,[1]进而对其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产生深远影响。大学生就业中的性别差异问题日益引起社会高度重视,深入探讨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区别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能够为深化职业选择研究提供知识积累,也能帮助大学生跳出择业误区,为提高就业质量提供决策参考。
职业选择是个体根据职业兴趣、价值观、人格和能力等特质要素,与职业所提供的工资待遇、工作强度和发展空间等进行比较之后,做出的一种综合判断或行为决策;[2]是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促使人们从事不同职业活动的过程;[3]是求职者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达到“人岗匹配”的过程。[4]从职业选择类型来看,性别差异较大,男性更加偏好技术类职业,而女性更加倾向文职类职业。[5]在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方面,国内外研究文献已对工资福利、价值追求、个人特质、兴趣爱好、家庭背景、所学专业、工作环境、社会需要、工作稳定性、职业认可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6-8]在社会性别视角下,社会环境、社会刻板印象、职业效能感等使得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容易受到就业歧视,[9]导致其对自身性别的不满意程度远高于男大学生。[10]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虽然仍有较多大学生青睐体制内的工作,但这种倾向正在不断减弱。[11]其中,女大学生的改变较小,务实、求稳仍是她们主流的择业价值观,她们对工作稳定的期望远高于男生,倾向于可以承担更多家庭责任的教师、公务员等职业。[12]相比之下,男大学生职业选择时在自我发展、物质保障、社会地位等方面的追求高于女大学生,表现出对财富、地位、自我价值实现的更强烈追求,[13]选择自主创业的意愿也明显高于女大学生。[14]此外,男大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也高于女大学生,其职业决策的自我效能感更高,获得的社会支持力度也更大。[15]
学术界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所考虑的因素涉及职业心理、个性特质、外部环境、物质薪酬等方面,已有文献也考虑了职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问题。然而,目前还鲜有从个体特征、职业特性、社会环境等不同角度开展影响因素的系统解析与实证验证,也缺乏对男女大学生开展系统比较研究。因此,笔者通过文献梳理提炼出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并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对男女大学生两个群体分别开展实证检验,找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引导对策,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选择观、科学开展职业选择提供决策参考。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及其考虑因素解析
(一)大学生职业选择类型
关于职业选择类型,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划分方式,本文借鉴埃德加·H.施恩提出的五种职业锚类型。[16]考虑到自主创业已日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方式,当前情境下自主型与创业型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将二者合并为自主创业型,形成专业技术型、管理职能型、自主创业型和安全稳定型四种类型,其内涵如表1所示。
表1 职业类型及其内涵Tab.1 Types of occupation and their connotations
(二)职业选择影响因素
大学生职业选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是权衡各种因素的结果,不仅涉及个体特质和用人单位情况,还与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取所学专业、性格特征、个体人力资本、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社会文化和家庭期待等七大影响因素,并从这些因素的内涵和大学生的现实情况出发,设计反映这些因素的测量变量,具体如表2所示。
表2 职业选择考虑因素及其测量变量Tab.2 Career choice considerations and measurement variables
三、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前文对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解析开展调查问卷设计,问卷主要包括大学生基本信息、职业选择影响因素以及开放式建议三个部分。考虑到应届大学毕业生对职业选择有更切身的体会,不易造成信息失真,针对2020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依托微信调查平台对福州市各高校2020届毕业生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620份,回收问卷542份,有效问卷436份,占回收问卷总数的80.4%,无效问卷的主要原因是被调查者并非2020届毕业生或者信息前后矛盾。样本构成情况如表3所示,无论是性别结构还是毕业院校结构都与福州市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总体结构基本相符,适合利用该样本数据开展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比较研究。
表3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n=436)Tab.3 Basic information of survey samples(n=436)
1.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类型选择情况
利用SPSS26.0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从职业类型选择情况来看,福州市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选择专业技术型职业的最多,占到35.8%;其次是管理职能型和安全稳定型,分别占32.3%和28.0%,而选择自主创业型的仅占3.9%。这说明多数理工、医学等专业毕业生希望能够发挥专业优势和技术专长,倾向选择专业对口的职业;而且,有较大一部分大学生追求职业稳定。与此同时,在政府推出大学生创业基金、税收租金减免等扶持政策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愿有所提高,但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响应,主要原因是自主创业需要创新思维、冒险精神、社会经验和资金支持,这些对于大学生而言还普遍缺乏。
表4 性别与工作类型的描述统计(n=436)Tab.4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genders and job types(n=436)
从性别尺度来看,56.8%的男大学生选择专业技术型职业,29.7%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安全稳定型和自主创业型分别占9.7%和3.8%。很显然,男毕业生更偏好专业技术型工作,安全稳定的职业并非他们的兴趣所在。相比而言,最受女大学生热爱的是安全稳定型职业,占到49.5%,紧随其后的是管理职能型职业,占35.5%,选择专业技术型和自主创业型的比重较低,分别为11%和4%。这不仅与女大学生较多选择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密切相关,也受到女性人格特质和传统社会文化影响。由于传统文化观念的熏陶,较多女大学生追求安稳工作,不喜欢挑战性和风险性高的职业。当然,随着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期待通过管理层级的不断提升,实现人生价值。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与男大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当代女大学生已经日益关注自身理想、信仰的实现,更加追求男女平等和事业成功。
2.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地域选择情况
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地域选择情况详见表5,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择业时偏爱二线以上城市或生源地,占比分别为45.4%和30.3%,三线城市(地级市)占19.7%,县城及农村仅占4.6%。二线以上城市经济发达,发展空间大,就业机会多,受到广大毕业生的青睐,但也存在生活成本高、生存压力大、竞争强度高等问题。生源地往往具有人脉相对更广且可陪伴父母的优势,成为大学生择业地域的重要选择。大多数大学生不愿到小县城和广大农村地区就业,主要原因是这些地方在就业机会、生活便利、发展空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局限性。随着国家城市群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将为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亟待加以科学引导。
表5 职业地域的描述统计(n=436)Tab.5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occupational regions(n=436)
3.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选择期望薪酬情况
福州市2020届大学毕业生期望薪资如表6所示。期望薪资在7 000元以上的最多,占比33.5%;其次是4 000—4 999元,占21.6%,占比最少的是2 000元以下,仅占1.8%。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期望薪酬普遍高于用人单位所愿意提供的薪酬,这就需要对应届毕业生强化引导,促使其理性看待薪酬待遇在初次职业选择中的作用,合理调整期望值。
表6 期望薪资的描述统计(n=436)Tab.6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expected salaries
4.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自我效能感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差异的调查结果如表7所示。问卷中职业自我效能感的测量变量分别为竞争优势、自信程度、工作胜任力和就业形势判断,采用5级(1—5)打分量表进行测度,分数越高代表职业效能感越高。从表5可以看出,男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人均分数为16.49,女大学生为12.14。无论是各测量变量拆分比较还是总体人均得分比较,男大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均高于女生,表明男大学生具有更强的职业信心。随着新职业的不断涌现,人才市场的不确定性显著增强,大学生对未来人才市场走向并不清晰,就业形势判断分值较低,这将对其职业选择造成干扰。
表7 职业自我效能感(n=436)Tab.7 Career self-efficacy
(二)数据质量与结构分析
对17个测量变量的调查数据开展信度检验,Cronbach’s α系数为0.652,表明该样本数据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数据质量较好。采用SPSS26.0的KMO和Bartlett检验样本数据的结构效度,KMO值为0.801,Bartlett 的球形度检验的Sig值小于0.01,表明该问卷具有较高的结构效度。
四、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类型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变量设置
被解释变量职业类型是一个由专业技术型、管理职能型、自主创业型和安全稳定型构成的分类型变量,将这四种类型分别赋值4、3、2、1。由于被解释变量职业类型为多元离散型变量,适合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即令其系数为零,所学专业、性格特征、个体人力资本、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社会文化和家庭期待等自变量也均为零。利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得到的模型参数估计值代表各影响因素对应届大学生职业选择相对概率的影响。为研究不同性别应届大学毕业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差异性,分别建立男、女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由于个体人力资本、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社会文化四个要素均采用多观测变量进行测量,这些变量均为连续变量,采用5级量表进行测量。为简化计算,在Logistic回归过程中,取各测量变量的平均值代入方程进行方程估计,得到结果如表8所示。
表8 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选择考虑因素检验结果Tab.8 Test results of career choice factors of college graduates of different genders
(二)影响因素分析
1.管理职能型职业选择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所学专业、职业效能感和职业薪酬福利对男大学生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性格特征、社会文化和家庭期待的影响在两类职业选择时并无显著差异。对所学专业越重视的男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专业技术型职业,这是因为专业技术型职业对专业对口的要求更高,而男生更希望通过发挥专业特长来实现个人价值。职业效能感越强的男生更倾向于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职业效能感强说明个体对自己能够胜任与职业有关的任务或活动的信念更强。管理职能型职业需要更强的沟通表达、组织协调、计划执行等能力,这就需要大学生有足够的自信和强大底气。越重视薪酬福利的男大学生越倾向考虑管理职能型职业,他们期待通过管理层级的提升获得更优厚的物质回报。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只有个体人力资本对女大学生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有正向显著影响,说明人力资本越强的女大学生越倾向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女大学生选择管理型职业时,主要取决于其个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学业成绩越高、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越有含金量、身体素质越强、心理素质越好及实践经验越丰富都会增强其从事管理职能型职业的信心。
2.自主创业型职业选择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个体人力资本、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对男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型职业均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职业薪酬福利的影响最大,所学专业、性格特征、社会文化和家庭期待的影响在两类职业选择时并无显著差异。个体人力资本越雄厚的男大学生更会选择专业技术型职业而非自主创业,个人综合实力越强的男大学生越相信自身能够通过从事专业技术型职业实现财富增长和人生价值。职业效能感越强的男大学生也越倾向于从事专业技术型职业,而非自主创业,他们对在高新技术行业获得成长、取得成就充满信心。地区总体职业薪酬福利越高,择业地域的总体经济水平及其发展潜力越好,从事专业技术型职业更能获得高回报,男大学生就更不会冒险开展自主创业。实际上,创业的最大动机是获得更高的经济收入,当薪酬无法达到预期时,男大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创业冲动。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所学专业、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期待对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型职业有显著影响,所学专业为负向影响,而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期待则为正向影响。这说明,对专业重视程度越高的女大学生越不会选择自主创业,她们更希望通过所学专业谋求稳定的职业发展;个体人力资本越强的女大学生越倾向于选择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强大的战略规划、资源整合、市场洞察等能力,只有在知识水平、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实践经验等方面出色的女大学生才更可能挑战自我,开展创业活动,成长为女企业家。长辈意见在职业选择中越重要的女大学生越会选择自主创业型职业而非专业技术型职业,女大学生选择自主创业往往得到长辈的认可和支持。
3.安全稳定型职业选择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职业效能感和家庭期待对男大学生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产生显著影响,职业效能感产生负向影响,而家庭期待则为正向影响,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两类职业选择时并无显著差异。职业效能感越低或长辈意见重要程度越高的男大学生会更倾向于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职业效能感低,说明个体对其完成工作或任务的信念不强,其实质是自信力不足,这类大学生往往不敢从事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更渴望安稳性和归宿感。家庭期待高凸显了长辈意见的重要性,这些大学生往往生活在家长权威下,其社会适应力、创新力更弱,这就决定了其更偏好安全稳定型工作。
以专业技术型职业为参照,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家庭期待对女大学生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产生显著影响,其中,职业效能感和职业薪酬福利产生负向影响。职业效能感越低越倾向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择业地区的职业薪酬福利越低,人们的观念往往越保守,更多人抱有“铁饭碗”的观念,导致其在择业时优先考虑公务员、教师、医生等稳定性高的职业;家庭期待产生正向影响,再次验证了家庭期待重视程度越高,越容易选择安全稳定型等较为传统的职业。
五、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研究结论
借助问卷调查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开展不同性别大学生职业选择影响因素研究,结论如下:
(1)男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技术型职业和管理职能型职业,女大学生更加偏好安全稳定型和管理职能型职业;大学生都偏好在二线及以上大城市和生源所在地就业,且期望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社会供给水平;男大学生的职业效能感明显高于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对职业发展的自信力相对较低。
(2)与专业技术型职业对照,对男大学生来说,所学专业、职业效能感和职业薪酬福利对其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自主创业型职业产生负向显著影响,职业效能感和家庭期待对男大学生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产生显著影响,职业效能感产生负向影响,而家庭期待则为正向影响。对女大学生来说,个体人力资本对其选择管理职能型职业有正向显著影响;所学专业、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期待对其选择自主创业型职业有显著影响,所学专业为负向影响,个体人力资本和家庭期待则为正向影响;职业效能感、职业薪酬福利、家庭期待对其选择安全稳定型职业产生显著影响,职业效能感和职业薪酬福利产生负向影响,家庭期待则为正向影响。
(二)对策建议
目前,大学生在职业类型选择、期望薪酬和择业地域等方面都不尽合理,应加以科学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第一,应届毕业生应突破职业刻板印象,以“人岗匹配”为目标,结合自身特质调整就业方向,促进职业类型的多元化,避免特定职业的过度竞争,改变扎堆专业技术型职业或安全稳定型职业的现象;应综合评估自身素质,并掌握各行业、各类岗位新入职员工的平均薪酬水平,合理设定薪酬期望。
第二,加强政策指引,促进大学生流向中小城市乃至广大农村地区就业。政府应通过建立引导基金、减免税费、改善环境等手段,打造完善的政府支持系统,引导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高校应加强就业指导,精准解读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政策,避免毕业生一味扎推一、二线大城市;各级各类媒体应大力宣传中小城市和广大农村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引导大学生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智慧。
第三,男大学生应提升专业学习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设置差异化、针对性的专业课程,应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产教共同体,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平台,应积极落实“1+X”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促使其人力资本不断提升增值。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职业发展信心。政府应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贷款贴息、创业指导、企业对接等优惠政策或综合服务,营造优越创业环境,激发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父母则应减少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干预,给子女充分的自主权。
第四,女大学生应逐步弱化专业的概念与局限,抛弃刻板印象带来的职业锁定,积极探索专业外的新就业领域。在校期间,女大学生应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和模拟面试,消除面试与工作中的紧张感和情绪化;应加强体育锻炼,不断提升自身体质。政府应强化女性就业保障政策,高校乃至全社会应积极弘扬女性成功典范,父母则应摆脱传统思维束缚,转变对女大学生的定位,引导她们挖掘自身优势,敢于向高难度的专业技术型职业挑战。